当前位置:首页 » 名言赏析 » 李密的赏析

李密的赏析

发布时间: 2022-12-26 07:22:16

Ⅰ 如何赏析李密的《陈情表》中的情感

倾诉苦情:

文章开篇陈述的是作者不幸的命运,“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一句话浓缩了李密祖孙二人凄苦相依的命运,也表露了他沧桑过后的人生感慨。苦情动心,真诚感人。


陈表忠情:

先有“非臣陨首所能上报”的感触,后有先尽孝后尽忠的承诺,终有“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的誓言。忠君之情,溢于言表;感君之恩,层层递进,在情感上起到了很好的渲染效果动人心魄。

Ⅱ 历史中的李密是个什么人物

李密<SPAN lang=EN-US>(224—287),字令伯,一名虔,犍为武阳(今四川彭山县东)人。西晋文学家。父早死,母何氏改嫁,由祖母刘氏抚养。少时师事谯周,通《春秋左氏传》,以文学见称。在蜀汉做官,任尚书郎,曾数次出使东吴,极有才辩,为吴人所称赞。蜀亡后,晋武帝多次徵召,他以祖母年老多病,无人奉养,遂上书陈情,辞不赴召,是为《陈情表》。后祖母死,密才出仕晋朝,历任太子洗马、尚书郎、河内温县令、汉中太守等职。因怀怨赋诗,得罪权贵,遂免官。后老死于家中。《陈情表》一文,词意委婉恳切,全篇感情真实,不事矫饰,自然流畅,富有感染力,是西晋散文中的优秀之作。 </SPAN></SPAN><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9pt><o:p></o:p></SPAN></P>
<P align=center style=TEXT-ALIGN: center><STRONG><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FONT-SIZE: 10pt; mso-bidi-font-family: 宋体>《陈情表》赏析</SPAN></STRONG><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9pt><o:p></o:p></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0pt> 李密原是蜀汉后主刘禅的郎官<SPAN lang=EN-US>(官职不详)。公元263年,司马昭灭蜀汉,李密成了亡国之臣。仕途已失,便在家供养祖母刘氏。公元265年,晋武帝请李密出来做官,先拜郎中,后又拜为洗马(即太子侍从官),就是文中说的“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晋武帝为什么要这样重用李密呢?第一,当时东吴尚据江左,为了减少灭吴的阻力,收笼东吴民心,晋武帝对亡国之臣实行怀柔政策,以显示其宽厚之胸怀。第二,李密当时以孝闻名于世,晋武帝承继汉代以来以孝治天下的策略,实行孝道,以显示自己清正廉明,同时也用孝来维持君臣关系,维持社会的安定秩序。正因为如此,李密屡被征召。<BR> 李密为什么“辞不就职”呢?大致有这样三个原因:第一,李密确实有一个供养祖母刘的问题,像文章中说的“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第二,李密是蜀汉旧臣,自然有怀旧的思想,况且他还认为汉主刘禅是一个“可以齐桓”的人物,对于晋灭蜀汉是有一点不服气的。第三,古人讲:做官如履薄冰。皇帝高兴时,臣为君之心腹;皇帝不高兴时,臣为君之土芥。出于历史的教训,李密不能没有后顾之忧。晋朝刚刚建立,李密对晋武帝又不甚了解,盲目做官,安知祸福。所以李密“辞不就职”,不是不想做官,而是此时此刻不宜做官。<BR> 李密不想马上出来做官,而晋武帝方面却催逼得很紧。“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轻慢皇帝,违抗皇命是要杀头的。为了摆脱这个困境,达到不出来做官的目的,李密就在“孝”字上大做文章,把自己的行为纳入晋武帝的价值观念中去。李密是蜀汉旧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古人讲“一仆不事二主”,“忠臣不事二君”。如果李密不出来做官,就有“不事二君”的嫌疑,不事二君就意味着对晋武帝不满,这就极其危险了,所以李密说自己“不矜名节”,“岂敢盘桓,有所希冀”,我不出来做官完全是为了供养祖母刘,是为了“孝”。但是这里又产生了一个问题,事父为孝,事君为忠。李密供养祖母是孝,但不听从君主的诏令,不出来做官,就是不忠。古人云“忠孝不能两全”。《韩诗外传》卷二记载:“楚昭王使石奢为理道,有杀人者追之,则父也。奢曰:‘不私其父非孝也,不行君法非忠也。’于是刎颈而死。”为忠臣不得为孝子,为孝子不得为忠臣。李密很巧妙地解决了这个矛盾,即先尽孝,后尽忠。“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等我把祖母刘养老送终之后,再向您尽忠,这样晋武帝也就无话可说了。<BR> 李密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除了在“孝”字上大作文章外,还以巧妙的抒情方式,来打动晋武帝。从文章中可以想见,李密在构思《陈情表》时,有三种交错出现的感情:首先是因处境狼狈而产生的忧惧之情;其次是对晋武帝“诏书切峻,责臣逋慢”的不满情绪;最后是对祖母刘的孝情。但是当他提笔写文章时,便把这三种感情重新加以整理,经过冷静的回味,压抑了前两种感情,只在文中含蓄地一笔带过,掩入对祖母刘的孝情之中。而对后一种感情则大肆渲染,并且造成一个感人至深的情境,即“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从这样一种情境出发,作者先以简洁精练的语言写自己的孤苦,为“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作铺垫,然后反复强调祖母刘的病:如第一段的“夙婴疾病,常在床蓐”;第二段的“刘病日笃”;第三段的“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这样,李密的孝情就不同于一般的母孙之情,而是在特定情境中的特殊孝情。<BR> 《陈情表》是写给晋武帝的,是为了达到“辞不就职”的目的。从这个目的出发,李密并没有把孝情一泄到底,而是用理性对感情加以节制,使它在不同的层次中,不同的前提下出现。第一段先写自己与祖母刘的特殊关系和特殊命运,抒发对祖母的孝情,“臣侍汤药,未曾废离。”如果从这种孝情继续写下去,会有许多话要说,如对祖母的感激,对祖母的怜惜等等。但作者却就此止笔,转而写蒙受国恩而不能上报的矛盾心情,写自己的狼狈处境。第二段表白自己感恩戴德,很想走马上任,“奉诏奔驰”。为什么不能去呢?因为“刘病日笃”,这就从另一方面反衬了他孝情的深厚,因为孝情深厚,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所以才有“实为狼狈”的处境。前面抒发的孝情被节制以后,又在另一个前提下出现了。第三段作者转写自己“不矜名节”,并非“有所希冀”,不应诏做官,是因为“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在排除了晋武帝的怀疑这个前提之下,再抒发对祖母刘的孝情,就显得更真实,更深切,更动人。</SPAN></SPAN><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9pt><o:p></o:p></SPAN></P>
<P align=center style=TEXT-ALIGN: center><STRONG><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FONT-SIZE: 10pt; mso-bidi-font-family: 宋体>《陈情表》陈情二法</SPAN></STRONG><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9pt><o:p></o:p></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0pt> 公元<SPAN lang=EN-US>265年,晋武帝司马炎诏素以孝闻名于世的蜀汉旧臣李密出仕,以笼络人心,而李密以供养祖母刘氏为由,“辞不就职”,写下《陈情表》,以明“愿乞终养”之情之志。其陈情之法有二:<BR> 一、陈情于事。李密把自己的一片孝心孝情放在家世不幸和祖母病重的叙述中来显示,凄婉动人。自己六个月失怙,四岁母嫁,九岁不行,全赖祖母刘氏“躬亲扶养”,以己成长不易的历史衬刘氏养育之艰辛,其恩重如山,情深似海。刘氏操劳过度,以致“夙婴疾病,常在床蓐”,其病“日笃”“气息奄奄”,加之“九十有六”的高龄,已是“朝不虑夕”,对病中而又无依无靠的刘氏自己是“侍汤药,未曾废离”,不做孝廉与秀才,不就郎中与洗马,甘冒抗命之罪,杀头危险,以报养育之恩,其孝心来自亲情,出自肺腑,感人至深,催人泪下。<BR> 另一方面极言晋武帝的知遇之恩,在叙事中写自己“沐浴清化”,极言君恩之深。不以自己是“亡国贱俘”,而察孝廉举秀才,拜郎中除洗马,“过蒙拔擢,宠命优渥”,扪心自问,“岂敢盘桓,有所希冀”呢?如能允许自己“终养”,则“生当陨首,死当结草”以报。言辞恳切,谦卑忠勤,无矫揉造作之情,无巧言令色之语,博得了晋武帝的怜悯与欢心,达到了眼前不出仕而终养的愿望,也为日后出仕找到了理想的借口,即报知遇体恤之恩而出仕。<BR> 二、除情于智<BR> 李密面对“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的危急形势,从容不迫,应对自如。采用设身处地的换位方式,猜想可能有的诘难而陈说衷情。<BR> 你为何不出仕?<BR> 祖母病重要尽孝,不能“废远”。<BR> 就无他人可替代?<BR> 无伯叔、兄弟、至亲、童仆,祖母不可一日元臣。<BR> 你是否还在恋旧而拒本朝?<BR> 自己为官是“图宦达”,非“矜名节”,对圣朝感恩戴德。<BR> 何时能出仕?<BR> 祖母病重且高龄,不久将去世,就可“陨首”“结草”。<BR> 仿佛面对武帝,一问一答。正是李密猜透了武帝的心理,故能言理透彻,环环相扣,使武帝无懈可击,欲怒而不能,再辅以真情,情理交织,终使武帝化怒为悯,化疑为信,李密出仕后“复以洗马征至洛”。<BR> 李密明言自己陷入了忠孝难以两全的狼狈境地,而暗中却置武帝于两难选择之中。即武帝“以孝治天下”相标榜,“凡在故老,犹蒙矜育”,更何况“臣孤苦,特为尤甚”,更应当受到“矜育”。而今我要尽孝,你苦苦相逼,让我出仕,甚至不惜杀戮,使我不能尽孝,岂不与你的治国之道相违背吗?武帝陷入了是让其先尽孝还是先尽忠的窘境中。两者相较,只得做出明智的选择,让其“终养”。这样既显示自己体恤民情,尊崇孝道,还可收服人心,巩固统治。李密危而不乱,急中见智,既使武帝争足“面子”,又达到自己“终养”的目的,取得了“双赢”的效果。</SPAN></SPAN><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9pt><o:p></o:p></SPAN></P>
<P align=right style=TEXT-ALIGN: right><SPAN style=FONT-SIZE: 10pt>(选自第<SPAN lang=EN-US>316期《语文报》,有改动 作者:陈洪茂)</SPAN></SPAN><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9pt><o:p></o:p></SPAN></P>
<P class=MsoNormal><FONT size=2><SPAN lang=EN-US><o:p></o:p></SPAN></FONT></P></td>

热点内容
青霉素的故事 发布:2024-04-18 13:15:05 浏览:484
描写夏天的热的句子 发布:2024-04-18 13:14:20 浏览:507
神话故事都有哪些故事 发布:2024-04-18 12:07:16 浏览:73
一目什么什么成语 发布:2024-04-18 11:54:10 浏览:330
设计成语 发布:2024-04-18 10:08:31 浏览:466
含含反义词的四字词语 发布:2024-04-18 09:44:56 浏览:883
熙词语 发布:2024-04-18 09:34:28 浏览:198
珍什么词语 发布:2024-04-18 09:08:26 浏览:610
瓶打成语 发布:2024-04-18 08:37:19 浏览:141
猜成语壁 发布:2024-04-18 06:26:59 浏览: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