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寓意謎語 » 駕車的典故

駕車的典故

發布時間: 2022-11-17 12:19:45

❶ 歷史典故大全(簡短)

歷史典故:伯樂相馬

傳說天上管理馬匹的神仙叫伯樂。在人間,人們把精於鑒別馬匹優劣的人也稱為伯樂。

第一個被稱作伯樂的人本名孫陽,他是春秋時代的人。由於他對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們便忘記了他本來的名字,乾脆稱他為伯樂,一直到現在。

一次,伯樂受楚王的委託,購買能日行千里的駿馬。伯樂向楚王說明,千里馬少有,找起來不容易,需要到各地巡訪,請楚王不必著急,他盡力將事情辦好。

伯樂跑了好幾個國家,仔細尋訪盛產名馬的燕趙一帶,辛苦倍至,但還是沒發現中意的良馬。一天,伯樂從齊國返回,在路上,看到一匹馬拉著鹽車,很吃力地在陡坡上行進。馬累得呼呼喘氣,每邁一步都十分艱難。伯樂對馬向來親近,不由走到跟前。馬見伯樂走近,突然昂起頭來瞪大眼睛,大聲嘶鳴,好像要對伯樂傾訴什麼。伯樂立刻從聲音中判斷出,這是一匹難得的駿馬。

伯樂對駕車的人說:「這匹馬在疆場上馳騁,任何馬都比不過它;但用來拉車,它卻不如普通的馬。你還是把它賣給我吧。」

駕車人認為伯樂是個大傻瓜,他覺得這匹馬太普通了,拉車沒氣力,吃得太多,又骨瘦如柴,於是毫不猶豫地同意了。伯樂牽走千里馬,直奔楚國。伯樂牽馬來到楚王宮,拍拍馬的脖頸說:「我給你找到了好主人。」千里馬像明白伯樂的意思,抬起前蹄把地面震得咯咯作響,引頸長嘶,聲音洪亮,如大鍾石磐,直上雲霄。楚王聽到馬嘶聲,走出宮外。伯樂指著馬說:「大王,我把千里馬給您帶來了,請仔細觀看。」

楚王一見伯樂牽的馬瘦得不成樣子,認為伯樂愚弄他,有點不高興,說:「我相信你會看馬,才讓你買馬,可你買的是什麼馬呀,這馬連走路都很困難,能上戰場嗎?」

伯樂說:「這確實是匹千里馬,不過拉了一段車,又喂養不精心,所以看起來很瘦。只要精心喂養,不出半個月,一定會恢復體力。」

楚王一聽,有點將信將疑,便命馬夫盡心盡力把馬喂好,果然,馬變得精壯神駿。楚王跨馬揚鞭,但覺兩耳生風,喘息的功夫,已跑出百里之外。

後來千里馬為楚王馳騁沙場立下不少功勞。楚王對伯樂更加敬重了。

歷史典故:不學無術

漢武帝在位的時候,大將軍霍光是朝廷舉足輕重的大臣,深得武帝信任。武帝監死前,把幼子劉弗陵(昭帝)託付給霍光輔佐。昭帝去世後,霍光立劉詢做皇帝(宣帝)。霍光掌握朝政大權四十多年,為西漢王朝立下了不小的功勛。

劉詢繼承皇位以後,立許妃做皇後。霍光的妻子霍顯是個貪圖富貴的女人,她想把自己的小女兒成君嫁給劉詢做皇後,就乘許娘娘有病的機會,買通女醫下毒害死了許後。毒計敗露,女醫下獄。此事霍光事先一點也不知道,等事情出來了,霍顯才告訴他。

霍光非常驚懼,指責妻子不該辦這種事情。他也想去告發,但又不忍心妻子被治罪,前思後想,還是把這件傷天害理的事情隱瞞下來了。霍光死後,有人向宣帝告發此案,宣帝派人去調查處理。霍光的妻子聽說了,與家人、親信商量對策,決定召集族人策劃謀反,不想走漏了風聲,宣帝派兵將霍家包圍,滿門抄斬。

東漢史學家班固在《漢書霍光傳》中評論霍光的功過,說他「不學無術,暗於大理」,意思是霍光不讀書,沒學識,因而不明關乎大局的道理。成語「不學無術」,指沒有學問,沒有本領。

歷史典故:才高八斗

南朝謝靈運,是一位寫了大量山水詩的文學家。他聰明好學,讀過許多書,從小受到祖父謝玄的厚愛。

他出身於東晉大士族,因他襲封康樂公的爵位,世人稱他「謝康樂」。他身為公侯,卻並無實權,被派往永嘉任太守。謝靈運自嘆懷才不遇,常常丟下公務不管,卻去遊山玩水。後來,他辭官移居會稽,常常與友人酗酒作樂。當地太守派人勸他節制一些,卻被他怒斥了一頓。可是,謝靈運寫的山水詩,卻深受人們的喜愛。他每寫出一首新詩,立刻就會被人爭相抄錄,很快流傳開去。

宋文帝接位後,將他召回京城做官,把他的詩作和書法贊為「兩寶」。謝靈運更加驕傲了,他說:「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佔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成語「才高八斗」由此而來,形容人的文才極高。

歷史典故:邯鄲學步

相傳在兩千年前,燕國壽陵地方有一位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論長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材,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經常無緣無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低人一等——衣服是人家的好,飯菜是人家的香,站相坐相也是人家高雅。他見什麼學什麼,學一樣丟一樣,雖然花樣翻新,卻始終不能做好一件事,不知道自己該是什麼模樣。

家裡的人勸他改一改這個毛病,他認為是家裡人管得太多。親戚、鄰居們說他是狗熊掰棒子,他也根本聽不進去。日久天長,他竟懷疑自己該不該這樣走路,越看越覺得自己走路的姿勢太笨、太丑了。

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幾個人說說笑笑,只聽得有人說邯鄲人走路姿勢很美。他一聽,急忙走上前去,想打聽個明白。不料想,那幾個人看見他,一陣大笑之後揚長而去。

邯鄲人走路的姿勢究竟怎樣美呢?他怎麼也想像不出來,這成了他的心病。終於有一天,他瞞著家人,跑到遙遠的邯鄲學走路去了。

一到邯鄲,他感到處處新鮮,簡直令人眼花繚亂。看到小孩走路,他覺得活潑、美,學;看見老人走路,他覺得穩重,學;看到婦女走路,搖擺多姿,學。就這樣,不過半月光景,他連走路也不會了,路費也花光了,只好爬著回去了。

故事出自《莊子秋水》。成語「邯鄲學步」,比喻生搬硬套,機械地模仿別人,不但學不到別人的長處,反而會把自己的優點和本領也丟掉。

❷ 八駿日行三萬里的典故

典故:傳說中周穆王用來駕車的八匹駿馬,可以日行三萬里。

周穆王是周朝第五代君王,在位55年,是周朝在位時間最長的君王。他年輕時就喜歡修煉成仙的道術,一心要學黃帝乘車馬游遍天下的名山大川。

為他駕車的是當時有名的馭手造父,周穆王這個首席馬車夫的家世頗為顯赫,可以一直追溯到黃帝的孫子顓頊的孫女——女修。造父的祖上有好幾位都是周王的馬車夫,為了讓周穆王的西遊更有派頭,造父專門跑到桃林,即那個追趕太陽的誇父死去的地方,為他挑選了八匹駿馬。

這些野馬,原是穆王的祖父定了天下後散放在誇父山的戰馬的後代子孫,在野性中還保留著祖先的英武氣概。而且造父不僅善於駕馬,還善於養馬,這八匹駿馬都是他一手調養出來的。它們有的奔跑起來都足不踐土,有的比飛鳥還快,有的能夜行千里,有的背上生有翅膀,神奇非凡。

造父把這八匹駿馬獻給穆王之後,穆王就叫人把這些馬養在東海島的龍川附近,那裡有一種草,名叫「龍芻」,那些駿馬吃過之後,更是神奇無比,天下無雙。

(2)駕車的典故擴展閱讀

唐代詩人李商隱《瑤池》原文:

瑤池阿母綺窗開,黃竹歌聲動地哀。八駿日行三萬里,穆王何事不重來。

譯文:

瑤池上西王母的雕花窗戶向東敞開,只聽見《黃竹歌》聲震動大地人心悲哀。八匹駿馬駕車一天能走三萬里,周穆王你為什麼沒有能再來?

詩詞賞析

這是一首以神話傳說為背景寫成的詩。詩里寫到了兩個很不一般的人物,一個是西王母,一個是周穆王。這兩個人一個是天上神仙,一個是人間君王。

在最早記載西王母的《山海經》中,她是個神、人、獸合體的怪物。有專家推測王母娘娘的原型是青海一帶游牧部落的女酋長,只是後來在人們的傳說中才變成美麗迷人的東方女神,最後合成並成道教玉皇大帝的王母娘娘,天界傳說中,在玉皇大帝之前是帝俊,因為道教才有了玉皇大帝,帝俊的妻子是日母羲和。

周穆王與西王母的神話故事本以男女情感為主題,但李商隱卻並未藉此來寫情詩,而是寫了一首頗有政治意味的諷刺詩。

李商隱所生活的晚唐時期,國勢日衰,皇帝昏聵。好幾個皇帝迷信神仙之道,服食傳說中的丹葯,妄求能讓自己長生不老,結果非但未得長生,反中毒而亡。李商隱是借穆王的故事諷刺這些妄求長生不老的昏君。

當然他的寫法很高明,詩中沒有一個字的議論與評價,完全不著痕跡地化在了王母娘娘的動作與心理活動中,構思可謂十分巧妙。

本詩末句不是由詩人直接提出的反詰之語,而是王母娘娘心中自然產生的疑問,因此,詩內含的諷刺雖然犀利尖刻,表現方式卻委婉含蓄,不動聲色,這正是李商隱最擅長的諷刺詩的處理方式。

❸ 找一個典故

齊景公游少海,傳騎從中來謁曰:「嬰疾甚,且死,恐公後之。」景公遽起。傳版騎又權至。景公曰:「趨駕煩且之乘,使騶子韓樞御之。」行數百步,以騶為不疾,奪轡代之,御可數百步,以馬為不進,盡釋車而走。
這里大致歸納為兩個成語,論事則曰「釋車下走」,論理則曰「欲速不達」

熱點內容
紅葉故事下載 發布:2024-12-28 12:02:02 瀏覽:943
結婚用成語 發布:2024-12-28 11:47:38 瀏覽:152
馬的成語大全成語大全 發布:2024-12-28 11:30:04 瀏覽:96
面什麼紅什麼成語 發布:2024-12-28 11:18:34 瀏覽:904
喜耕田的故事一 發布:2024-12-28 10:10:20 瀏覽:450
耒陽故事 發布:2024-12-28 10:07:14 瀏覽:381
一個老兵的故事 發布:2024-12-28 10:01:42 瀏覽:675
狼羊成語 發布:2024-12-28 09:53:02 瀏覽:438
關於形象的故事 發布:2024-12-28 09:53:00 瀏覽:601
勇有什麼成語 發布:2024-12-28 09:43:20 瀏覽: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