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寓意謎語 » 伯君典故

伯君典故

發布時間: 2022-09-25 19:27:33

① 「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來自哪個典故,你怎麼看這個典故

“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是一句著名的諺語,它常常被拿來形容一種並非自己親手所為,但最後的悲慘結果卻是自己間接導致的情況。和漢語中的許多其它成語、俗諺一樣,這一諺語也有著它背後的故事。那麼,“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來自哪個典故,該怎麼看這個典故呢?


王導認為周顗對自己的懇求不管不顧,於是懷恨在心。後來,王敦率領大軍攻入東晉首都建康,掌握了朝政大權,他詢問王導:“周顗、戴若思南北之望,當登三司,無所疑也。”就是說,像周顗這樣有才能有聲望的人,應該毫無疑問封為三司這樣的大官吧。而王導想起之前周顗的不管不顧,便一言不發。王敦以為弟弟是在表示他們才能不足,於是便問道:“若不三司,便應令仆邪?”結果,王導還是一言不發,王敦以為弟弟是在表示,這二人不能為其所用,便留下一句“若不爾,正當誅爾”,便將周顗逮捕殺害。

後來,王導在瀏覽以往奏摺時,發現了周顗為其求情的奏章。原來,雖然周顗對其不理不睬,但在皇帝面前卻極力為其辯護。據《晉書》記載:“導執表流涕,悲不自勝,告其諸子曰:‘吾雖不殺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幽冥之中,負此良友!’”這個典故告訴我們,有些時候別人為你做事是默默付出的,有時對你表面冷漠的人,可能在努力幫你,而對你笑容滿面者,心中或許有著無數歹毒的想法,所以,切莫全憑自己的想法做事,也不要因表象而輕易做出判斷。

② 「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來自哪個典故,你怎麼看這個典故

石頭城內,剛經歷「王敦之亂」的人們已安靜地睡去。星斗凌亂,山水凄寒。


一陣哭聲突然劃破夜空。


痛哭者叫王導,因在平亂中有功,此時已被封為始興郡公。在他的案頭,擺著前皇晉元帝時的一道奏摺。這道奏摺解開了他心中的一個謎。


謎底揭開,頓時情緒崩潰。他邊哭邊說: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

3、伯仁與「我」的故事


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這裡面的「我」指的是王導。那麼,周顗和「我」發生了什麼故事?



晉元帝時,「王與馬,共天下」的格局更加顯現,以王敦、王導為代表的琅琊王氏權勢熾熱,無人能比,最終發生了「王敦之亂」。


王敦作亂,王導擔心被牽連,就率族人在宮外求見晉元帝以表忠心。正巧,周顗也來求見晉元帝。王導拉住周顗,說:「我王氏族人100餘口人的性命就靠你了。」意思是讓周顗見到皇帝多給說幾句好話。


按照一般人的思維,此時周顗的回答一定是:哥們兒,我一定給皇帝求情、說好話,絕對不會有事,你放100個心吧!


真要這樣,周顗就不是周顗了。


他眼皮都沒抬一下,對王導視而不見,一言不發地入宮了。這是什麼意思?看來這個忙是不幫啊,那隻好聽天由命了……就在王導六神無主,胡猜亂想時,周顗又走出宮來。


一直跪在宮門口謝罪的王導,站起來迎上去,想叫住周顗再說兩句。周顗依舊高冷范兒,正眼都沒瞧一下王導,對左右人等說:「殺了這幫賊子,今天咱們也能弄個大官當當了。」這又是什麼意思?就盼著皇帝殺我們……王導徹底在風中凌亂了。


周顗到底有沒有向晉元帝求情?答案是:不僅當面求情了,還上了一道奏摺。



原來,周顗入宮後就向晉元帝說,王導和王敦不一樣,他忠君愛國,決不能錯殺忠良……一番苦口婆心之後,晉元帝答應不追究王導的任何責任。為老朋友兩肋插刀咱干不來,憑三寸不爛之舌當說客,咱還沒服過誰。


目的達到,周顗這個高興勁,拉著晉元帝喝了幾杯酒後才出來。雖然又沒搭理王導,但回家後趁著酒勁,他揮揮灑灑的上了一道奏摺,再三強調「王導不可殺」。


當然,這一切王導並不知道。


4、伯仁是怎麼死的


王敦之亂中,石頭城被攻陷。王敦進城掌權後,找來了周顗,說:"伯仁,你辜負了我!"說這話的原因是,王敦發現晉元帝的太子名聲好,有謀略,擔心日後成為自己專權的障礙,就想廢掉他。卻因周顗等人反對而作罷,因此動了殺心。


此時,周顗回答:「你率兵亂了和順天下,我曾率領六軍討伐你,這是必須要做的事。你所說的辜負了你,一定是因為我讓天子的軍隊打了敗仗。」這話說的就太損人了!



不過,王敦還沒有下最後殺心。因為他一向從心裡很怵周顗,過去只要見到周顗,就會緊張的滿臉大汗,「雖復冬月,扇面不得休」——即使是冬天,也因為出汗一刻也離不開扇子。


最終讓王敦下決心殺掉周顗,是他同王導的一番對話:


王敦:周顗人望很高,應當位列三司高位,這應該沒什麼問題。


王導保持沉默。


王敦:如果這樣,就算不位列三司,也得當個僕射吧?


王導依舊沉默。


王敦:如果不能任用,就只能殺掉。


王導還是沉默。


王敦明白了。派人把周顗收押入牢。途經太廟時,周顗大聲說:"先帝的在天之靈可鑒,我忠於社稷國家,王敦無道亂天下,先帝上天有知,應當速速殺掉王敦,不要讓他再禍害國家。"



話音未落,士兵就用戟戳破他的嘴,周顗無法說話,滿嘴鮮血直流到腳面,不過面色不改。圍觀的百官和民眾都為他流淚哭泣,最終周顗在石頭城南門外被殺。


周顗死後不久,「王敦之亂」被平定。此時,晉明帝已經繼位,王導大義滅親成為有功之臣,又得到重用。


在王導心中,始終有一個謎沒有解開。


5、伯仁為什麼會死


作為多年的老朋友,關鍵時刻伯仁有不有為自己求情?感覺應該會,但是為什麼他兩次會那樣對我?甚至還說了「殺了那些人弄個大官當當」的話?王導百思不能其解。


於是,為了找尋謎底,王導入宮查看前皇晉元帝的奏摺。


結果,真相讓他崩潰了!於是,他邊哭邊說: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


伯仁為什麼會死?



性格即命運!周顗之死與他的狂士、酒徒性格有關。


周顗從來不自比為凡人,也瞧不起凡人的人情世故。因此面對王導的求助,他依舊清高而氣傲,一副愛搭不理的模樣,其實內心已洶涌澎湃。


作為王導多年的好友,他認為幫上一把不應求任何回報。默默付出,才是最好的答案,讓時間去證明自己吧,他不想在王導之間夾雜上凡夫俗子熱衷的人際關系,但求心安,不圖回報。


正因如此,王導得知真相後才會放聲痛哭。一來,他知道世界上真有純粹的、如冰雪般透明的情誼。二來,他明白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映照出來的是自己的庸俗甚至愚昧,這在以清雅、高潔為重的兩晉士人眼裡,幾乎是無可救葯之病了。


那些表面笑咪咪的面孔,也許後面藏著一把會捅殺你千瘡百孔的尖刀。那些看似冰冷的面孔,也許後面是足能溫暖你一生一世的火焰。


人們的選擇總是習慣流於表面,卻自以為是地忽略了底層深處的真相。這是自古以來人類的通病,所以才產生「假如生命重新來過,我的一生將不會留下任何遺憾」的感嘆。


前幾年很流行過一句話:如果沒有在深夜痛哭過,就不配談人生。


也許,王導對此深有體會吧。

③ 雷軍 裘伯君 的故事

裘伯君曾經對雷軍有知遇之恩,下面是雷軍與裘伯君的故事:

1991年11月4日,用雷軍自己的話說就是「俺永遠記得這一天」。這一天有個計算機展覽會,在會上呢~雷軍就見到了他仰慕已久的WPS之父求伯君。

(3)伯君典故擴展閱讀:

求伯君剛到深圳時,四通讓他負責公司的一個經營部。與他對口做生意的,恰巧是張旋龍的弟弟張小龍。即使同好朋友做生意,求伯君也賺不了錢。

若干年後,求伯君和張小龍閑聊中提到那段商人生涯,張小龍透露那些生意他賺了多少多少。求伯君大笑,「難怪我賺不到錢,錢都被你賺去了。」

讓求伯君經商,猶如緣木求魚,而給他一個環境,讓他潛心開發軟體,則是如魚得水。正在這時,香港金山公司答應提供條件讓他專心致志地開發WPS。「不用優薪高職,這已足夠了。」

求伯君決定大幹了。他目標很明確,做一張漢卡裝字型檔,寫一個字處理系統,能夠取代WordStar,這個目標就是後來的WPS。

④ 「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這有什麼典故

這是東晉時期的一個故事,說這句話的人叫做王導,這句話中的”伯仁“叫做周顗(yǐ)。唐朝大詩人元稹有一首絕句用的就是這兩個人的典故: 自笑心何劣,區區辨所冤。伯仁雖到死,終不向人言。

《晉書·列傳三十九》記載:初,敦之舉兵也,劉隗勸帝盡除諸王,司空導率群從詣闕請罪,值顗(字伯仁)將入,導呼顗謂曰:"伯仁,以百口累卿!"

結果周顗沒有搭理他就昂首走進宮去。不過周顗面冷心熱,見到皇帝說盡好話,勸皇帝留下了王導一家的性命。

周顗喜歡喝酒,在宮中喝醉了才出來。王導在宮門口叫他,周顗不但沒搭理,還一邊走還一邊說:"今年殺叛賊 ,換個金印帶在身上 "王導卻不知道周顗救了自己,反而對其恨之入骨。

誅殺王敦攻佔建康後,問王導如何安置周顗,王導三緘其口。王敦看哥哥一句話不說,認為王導同意誅殺周顗,於是就隨了王導之願。而周顗呢?正如元稹詩中所說:伯仁雖到死,終不向人言。沒想到,後來王導在整理中書省文件時,竟然翻出了周顗當時極力為自己辯白的奏章。 王導想到自己的所作所為,痛苦萬分說出了這句著名的話: "我雖然沒有直接殺死伯仁,可伯仁卻是因我而死。 "

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這是一句諺語,出自「晉書·列傳三十九」,意思是我雖然怨恨伯仁,卻沒有想殺他的意思;但是因為我的怨恨使伯仁被人殺死,伯仁的死與我有間接的關系。引申到現代的含義,例如:我知道“伯仁”會遇到危險,但是我選擇了沉默,並沒有提醒或者舉報,最終慘劇發生,我雖然沒有直接參與,但是卻因為沉默而間接害死了“伯仁”。

⑤ 「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來自哪個典故,你怎麼看這個典故呢

“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是一句著名的諺語,它常常被拿來形容一種並非自己親手所為,但最後的悲慘結果卻是自己間接導致的情況。和漢語中的許多其它成語、俗諺一樣,這一諺語也有著它背後的故事。那麼,“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來自哪個典故,該怎麼看這個典故呢?

王導認為周顗對自己的懇求不管不顧,於是懷恨在心。後來,王敦率領大軍攻入東晉首都建康,掌握了朝政大權,他詢問王導:“周顗、戴若思南北之望,當登三司,無所疑也。”就是說,像周顗這樣有才能有聲望的人,應該毫無疑問封為三司這樣的大官吧。而王導想起之前周顗的不管不顧,便一言不發。

王敦以為弟弟是在表示他們才能不足,於是便問道:“若不三司,便應令仆邪?”結果,王導還是一言不發,王敦以為弟弟是在表示,這二人不能為其所用,便留下一句“若不爾,正當誅爾”,便將周顗逮捕殺害。後來,王導在瀏覽以往奏摺時,發現了周顗為其求情的奏章。原來,雖然周顗對其不理不睬,但在皇帝面前卻極力為其辯護。

據《晉書》記載:“導執表流涕,悲不自勝,告其諸子曰:‘吾雖不殺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幽冥之中,負此良友!’”這個典故告訴我們,有些時候別人為你做事是默默付出的,有時對你表面冷漠的人,可能在努力幫你,而對你笑容滿面者,心中或許有著無數歹毒的想法,所以,切莫全憑自己的想法做事,也不要因表象而輕易做出判斷。

熱點內容
韓劇,尹世娜的作品 發布:2024-05-07 22:25:35 瀏覽:754
熱愛學習的故事 發布:2024-05-07 21:29:30 瀏覽:521
偏心作文 發布:2024-05-07 20:23:16 瀏覽:232
敬親的作文 發布:2024-05-07 20:01:01 瀏覽:569
成語船箭羽毛 發布:2024-05-07 19:56:40 瀏覽:905
蹈的成語接龍 發布:2024-05-07 18:59:09 瀏覽:629
關於含羞草的句子 發布:2024-05-07 17:47:16 瀏覽:586
嘗一口美饌仙醪完整版電影 發布:2024-05-07 17:43:16 瀏覽:953
沈佳妮打電話說我沒事視頻 發布:2024-05-07 17:43:04 瀏覽:107
澳門影視推薦 發布:2024-05-07 17:39:31 瀏覽:7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