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寓意谜语 » 楚山的典故

楚山的典故

发布时间: 2022-11-20 12:46:02

❶ 有关宝玉一个的典故

和氏壁
关于和氏璧的最早记载,见于《韩非子》、《新序》等书,并且情节大致相像。(以下部分文字译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春秋时楚人卞和在楚山,一说荆山(今安徽蚌埠市)看见有凤凰栖落在山中的青石板上,依“凤凰不落无宝之地”之说,他认定山上有宝,经仔细寻找,终于在山中发现一块玉璞。厉王命玉工查看,玉工说这只不过是一块石头。厉王大怒,以欺君之罪砍下卞和的左脚,逐出国都。厉王死,武王继位,卞和再次捧着璞玉去见武王,武王又命玉工查看,玉工仍然说只是一块石头,卞和因此又失去了右脚。
楚文王继位后,卞和怀揣璞玉在楚山下痛哭了三天三夜,以致满眼溢血。文王很奇怪,派人问他:“天下被削足的人很多,为什么只有你如此悲伤?”卞和感叹道:“我并不是因为被削足而伤心,而是因为宝石被看作石头,忠贞之士被当作欺君之臣,是非颠倒而痛心啊!”(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于是,文王命人剖开这块璞玉,见真是稀世之玉。为奖励卞和的忠诚,美玉被命名为“和氏之璧”,这就是后世传说的和氏璧。
和氏璧是历史上著名的美玉,在它流传的数百年间,被奉为“价值连城”的“天下所共传之宝”,又称和氏之璧、荆玉、荆虹、荆璧、和璧、和璞。

❷ 价值连城的成语典故

成语故事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原以十五城请易璧。”
【典 故】秦昭王得知赵惠王得到价值连城的和氏璧,想假装以15座城池与他交换来骗取它。赵惠王派蔺相如前去交易,秦王拿到和氏璧后而不谈城池交换事宜。蔺相如设计骗回和氏璧,并派人连夜将它送回邯郸城,秦王气得要杀死蔺相如。
和氏璧的由来
和氏璧是历史上著名的美玉,在它流传的数百年间,被奉为“价值连城”的“天下所共传之宝”。
春秋时,楚人卞和在楚山,一说荆山看见有凤凰栖落在山中的青石板上,依“凤凰不落无宝之地”之说,他认定山上有宝,经仔细寻找,终于在山中发现一块玉璞。
卞和将此璞献给楚厉王。然而经玉工辨认,璞被判定为石头,厉王以为卞和欺君,下令断卞和左脚,逐出国都。
武王即位,卞和又将璞玉献上,玉工仍然认为是石头,可怜卞和又因欺君之罪被砍去右足。
及楚文王即位,卞和怀揣璞玉在楚山下痛哭了三天三夜,以致满眼溢血。文王很奇怪,派人问他:“天下被削足的人很多,为什么只有你如此悲伤?”卞和感叹道:“我并不是因为被削足而伤心,而是因为宝石被看作石头,忠贞之士被当作欺君之臣,是非颠倒而痛心啊!”这次文王直接命人剖璞,结果得到了一块无瑕的美玉。
为奖励卞和的忠诚,美玉被命名为“和氏之璧”,这就是后世传说的和氏璧。
楚王得此美玉,十分爱惜,都舍不得雕琢成器,就奉为宝物珍藏起来。又过了400余年,楚威王为表彰有功忠臣,特将和氏璧赐予相国昭阳。昭阳率宾客游赤山时,出玉璧供人观赏,不料众人散去后,和氏璧不翼而飞。
50余年后,赵国邯郸人缪贤在集市上用五百金购得一块玉。令人始料未及的是,经玉工鉴别,此玉就是失踪多年的和氏璧。赵惠文王听说和氏璧在邯郸城出现,遂据为己有。
秦昭王获悉此事后,致信赵王说,愿以秦国十五座城池换取玉璧。赵王慑于秦国威力,派蔺相如奉璧出使秦国。机智过人的蔺相如不辱使命,设计取回玉璧,送回邯郸。
公元前228年,秦灭赵,和氏璧最终还是落入秦国手中,不幸的是,和氏璧从此从历史记载中消失了。传说中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将和氏璧制成了传国玉玺。
传国玉玺的沉浮 :
姑且不论传国玉玺是否是用和氏璧琢制的,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确实曾令玉工雕琢过一枚皇帝玉玺,称之为“天子玺”。据史书记载,此玺用陕西蓝田白玉雕琢而成,螭虎钮,一说龙鱼凤鸟钮玉玺上刻文是丞相李斯以大篆书写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
传国玺自问世后,就开始了富有传奇色彩的经历。传说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南巡行至洞庭湖时,风浪骤起,所乘之舟行将覆没。始皇抛传国玉玺于湖中,祀神镇浪,方得平安过湖。8年后,当他出行至华阴平舒道时,有人持玉玺站在道中,对始皇侍从说:“请将此玺还给祖龙(秦始皇代称)。”言毕不见踪影。传国玉玺复归于秦。
秦末战乱,刘邦率兵先入咸阳。秦亡国之君子婴将“天子玺”献给刘邦。刘邦建汉登基,佩此传国玉玺,号称“汉传国玺”。此后玉玺珍藏在长乐宫,成为皇权象征。西汉末王莽篡权,皇帝刘婴年仅两岁,玉玺由孝元太后掌管。王莽命安阳侯王舜逼太后交出玉玺,遭太后怒斥。太后怒中掷玉玺于地时,玉玺被摔掉一角,后以金补之,从此留下瑕痕。
王莽败后,玉玺几经转手,最终落到汉光武帝刘秀手里,并传于东汉诸帝。东汉末,十常侍作乱,少帝仓皇出逃,来不及带走玉玺,返宫后发现玉玺失踪。旋“十八路诸侯讨董卓”,孙坚部下在洛阳城南甄宫井中打捞出一宫女尸体,从她颈下锦囊中发现“传国玉玺”,孙坚视为吉祥之兆,于是做起了当皇帝的美梦。不料孙坚军中有人将此事告知袁绍,袁绍闻之,立即扣押孙坚之妻,逼孙坚交出玉玺。后来袁绍兄弟败死,“传国玉玺”复归汉献帝。
三国鼎立时,玉玺属魏,三国一统,玉玺归晋。西晋末年,北方陷入朝代更迭频繁、动荡不安的时代。“传国玉玺”被不停地争来夺去。晋怀帝永嘉五年(公元311年),玉玺归前赵刘聪。东晋咸和四年(公元329年),后赵石勒灭前赵,得玉玺;后赵大将冉闵杀石鉴自立,复夺玉玺。此阶段还出现了几方“私刻”的玉玺,包括东晋朝廷自刻印、西燕慕容永刻玺、姚秦玉玺等。到南朝梁武帝时,降将侯景反叛,劫得传国玉玺。不久侯景败死,玉玺被投入栖霞寺井中,经寺僧将玺捞出收存,后献给陈武帝。
隋唐时,“传国玉玺”仍为统治者至宝。五代朱温篡唐后,玉玺又遭厄运,后唐废帝李从珂被契丹击败,持玉玺登楼自焚,玉玺至此下落不明。
真假传国玉玺:
由于历代统治者极力宣扬获得传国玺是“天命所归”、“祥瑞之兆”,自宋代起,真假传国玺屡经发现。如宋绍圣三年(公元1096年),咸阳人段义称修房舍时从地下掘得的“色绿如蓝,温润而泽”、“背螭钮五盘”的玉印,经翰林学士蔡京等13名官员“考证”,认定是“真秦制传国玺”的玉印。然而,据后世人考证,这是蔡京等人为欺骗皇帝而玩的把戏。明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户县毛志学在泥河里得玉玺,由陕西巡抚熊羽中呈献孝宗皇帝。相传元末由元顺帝带入沙漠的传国玺,曾被后金太宗皇太极访得,皇太极因而改国号“金”为“清”。但清初故宫藏玉玺39方,其中被称为传国玺者,却被乾隆皇帝看作赝品,可见传国玺的真真假假实难确定。据说真正的传国玺是明灭元时,被元将带到漠北了。真正的传国玺是否和氏璧所为?又流向哪里?至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明清两朝人士对“传国玉玺”的态度,已经与以往时代有所不同。据《明史·舆服志·皇帝宝玺》载,礼部尚书傅瀚谈及地方送来的传国玺时评论道:“自秦始皇得蓝田玉以为玺,汉以后传用之。自是巧争力取,谓得此乃足已受命,而不知受命以德,不以玺也。故求之不得,则伪造以欺人;得之则君臣色喜,以夸示于天下。是皆贻笑千载。”清高宗御制《国朝传宝记》也说:“会典所不载者,复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一玺,不知何时附藏殿内,反置之正中。按其词虽类古所传秦玺,而篆文拙俗,非李斯虫鸟之旧明甚……若论宝,无非秦玺,既真秦玺,亦何足贵!乾隆三年,高斌督河时奏进属员浚宝应河所得玉玺,古泽可爱,又与《辍耕录》载蔡仲平本颇合。朕谓此好事者仿刻所为,贮之别殿,视为玩好旧器而已。夫秦玺煨烬,古人论之详矣。即使尚存,政、斯之物,何得与本朝传宝同贮?于义未当。”
典故:春秋时候,有个叫卞和的楚国人,在楚山得到一块玉璞(里面蕴藏有美玉的石头),把它献给楚厉王,厉王让加工玉石的匠人鉴别,匠人不识货,将其误认为是石头,于是卞和以欺君之罪被砍去了左脚。厉王死后,武王继位,卞和又献玉璞,但鉴别的结果仍说是石头,卞和又被砍去了右脚。后来楚文王继位,卞和抱着玉璞在楚山下哭了三天三夜,眼泪都流干了,眼睛里哭出了血。文王派人问他为何哭得这样悲痛,卞和说:“我所伤心的并不是被砍去了双脚,而是这个世道是非不分、黑白颠倒。这明明是块宝玉,却被认为是石头;我本来是一心为国的忠贞之士,却被认为是欺君罔上的无知狂徒——这是最使我伤心的啊!”文王让匠人剖开玉璞,果然得到一块上等的美玉,为了表彰卞和献玉的功绩,就将这块美玉命名为“和氏之璧”。从此,和氏璧成为稀世之宝。后来到了战国时期,和氏璧被赵惠文王得到了,秦昭王听说后非常羡慕和嫉妒,派人给赵惠文王送去一封信,信上说:愿意以十五座城池交换和氏璧。
成语示例
◎ 那一次贫协主席杨穷人对儿子说着说着已经哽咽得泣不成声了,似乎是即将要把一件价值连城的传家宝交付给儿子。
◎ 历尽风霜,几经浩劫,价值连城的国宝文物尚且荡然无存,何况这几近湮没的书院?因此,空落的院舍中,诸如什么先贤手泽,文书宝卷自然是没有的。
◎ 绮丽和金桥是亲兄弟,明算帐,从不为生意上的事翻脸,只要商业上需要,赵绮丽随时有可能把他准备在大陆推出的系列产品的广告权,移交给省、市广告公司,至于赵绮丽和傅逸泉的私交则是另一回事,圣诞,听说赵老板送给傅太一个法国中古时期的烛台,价值连城。

❸ 和氏璧的来历

传说春秋时期,楚国人卞和在荆山(今湖北省南漳县西)上砍柴,偶然发现一只美丽的凤凰栖在一块青石上。按当时民间传说“凤凰不落光宝地”,卞和认定这块青石是宝贝,于是将它献给楚厉王。当时王宫的玉石匠不识此宝,说它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厉王大怒,以欺王之罪,命令武士砍掉了卞和的左足。厉王的儿子武王继位后,卞和又把这块宝石献给武王,仍被说是普通的石头,武王以同样的罪名,砍掉了卞和的右足。若干年后,武王的儿子文王继位了,卞和还想去献宝,可是他因失去了双脚而无法行走,便抱着这块宝石坐在荆山下哭了整整三天三夜,一直把眼泪哭干了,眼中流出鲜血来。有人把这件事禀告了文王,文王派人去问卞和:“天下受刑被砍掉双足的人很多,为什么数你悲伤悲伤:情感上的痛苦、低落。得最厉害呢?”卞和回答说:“我痛心的并不是自己双足被砍断,而是这块奇宝,被人认为是普通石头!”于是,文王派人把卞和接进王宫,并命令玉石匠精心琢磨,剖开石头,果然从中得到了一块光润无瑕悲伤:情感上的痛苦、低落。、晶莹光洁的奇宝,文王再命令工匠将它雕像成一块玉璧。世人为了纪念卞和的发现,便给它取名为“和氏璧”。这就是“和氏璧”的来历。
几百年后,楚国相国昭阳,为楚国立了大功,楚威王把“和氏璧”赏给了昭阳。不久,“和氏璧”被人偷走了。究竟被谁偷走?无法查明。过了50多年后,赵国太监缨贤用500两黄金从一位外地客人手里,买了一块绮丽夺目的玉璧,经玉石匠辨认,才知道这块玉璧就是已经失踪了50多年之久的“和氏璧”。赵惠文王知道这个消息后,立即从太监缨贤手里把“和氏璧”夺走。从此,“和氏璧”被赵惠文王占有。
当时诸侯、天子迷信“璧歪象大”,都想用玉璧作祭无礼器,把“和氏璧”视为“天下独有的无价之宝”。因此,“和氏璧”就成为各诸侯国千方百计争夺的对象。据西汉著名历史学家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秦昭襄王听说“和氏璧”在赵国,很想得到这块宝贝,于是就玩弄玩弄:态度不严肃,不负责任。阴谋诡计,欺骗赵国说,愿意用15座城地来换取赵国的“和氏璧”。当时秦国的军事、经济力量日益强大,国势正旺,不断对外扩张和进击,赵王既舍不得“和氏璧”,又不敢得罪秦王,无奈,只得派使臣蔺相如护送“和氏璧”到秦国去。秦王见到“和氏璧”,连声夸赞。蔺相如见秦王毫无给城之意,就凭自己的机智和勇敢,把“和氏璧”从秦王手中弄回来,并巧妙地暗地派人带着“和氏璧”悄悄潜回赵国。这就是脍炙人口讨伐:出兵攻打敌人或叛逆。的“完璧归赵”的历史故事。
公元前228年,秦国灭掉了赵国,“和氏璧”落到了秦始皇的手里。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了全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立即命令丞相李斯撰写“授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鸟虫形篆字,经玉石匠把这八个字镌刻在“和氏璧”上,成为皇帝的宝印。从此“和氏璧”开始被称为“国玺”。
公元前206年,刘邦攻占咸阳,推翻了秦王朝,秦王子婴把“和氏璧”献给刘邦。刘邦于公元前202年打败项羽后,建立汉朝,传令将“和氏璧”作为“国星”代代相传,因此,“和氏璧”被封为“传国玺”。
公元5年,出身外戚并掌握了政权的野心家王莽,毒死了平帝,立了一个仅两岁的宗室子弟孺子婴为皇太子。这时“和氏璧”由孝元太后代管。王莽为了攫取皇帝的宝座,派堂弟王舜去长乐宫索取“和氏璧”。孝元太后识破了王舜索宝的政治阴谋,但不交出来会有杀身之祸,于是她愤怒地取出“和氏璧”往地上一摔,骂道:“得此亡国玺,看尔兄弟有何好下场!”王舜急忙从地上抬起一看,“和氏璧”已被摔缺了一角。这样,“和氏璧”就被王莽强占了。到公元9年,王莽篡夺了西汉政权,做了皇帝,改国号“新”,他命令玉石匠指“和氏璧”已摔缺的一角用黄金镶补上。王莽政权灭亡后,“和氏璧”归东汉光武帝刘秀所有,代代相传,一直传到东汉末年汉少帝时,“和氏璧”又失掉了,下落不明。
公元192年,关东同盟军讨伐讨伐:出兵攻打敌人或叛逆。董卓。有一天深夜,长河太守孙坚在洛阳城内巡视,偶然发现城南一口水井——“甄宫井”里光芒四射。孙坚立即命令士兵汲干井水。从井底捞出一宫装打扮的妇人尸体,颈下有一锦囊,内有一金锁扣着的朱红小匣。孙坚从小匣里取出一块纯白无瑕、宝光闪烁的玉玺。该玺上镌五龙交纽,旁缺一角,已用黄金镶补。孙坚一看就知道这是已失掉了的无价之宝——传国玺“和氏璧”,他便保藏起来。孙坚在岘山战役阵亡后,“和氏璧”落到了军阀袁术手里。袁术死后,广陵太守徐璆接待了“和氏璧”,并把它献给了曹操。曹操以后,“和氏璧”被历朝传递了下来,一直传到五代十国时期,在战乱中失落了。公元960年,赵匡胤在开封乐北的陈桥驿发动兵变,自立为帝(宋太祖),改国号为宋(史称北宋),当时不见“和氏璧”。虽然从五代十国以后的1000多年间,各个朝代(尤其是宋绍圣三年。明弘治十三年等)都有传国玺被发现的传说,但那些都不是真正的“和氏璧”,而是一些伪造的赝品赝(yàn)品:伪造的文物或艺术品。——假传国玺。据历史学家们考证,真正的传国玺“和氏璧”确实在1000多年前的五代十国时期失踪了。
“和氏璧”从春秋战国直至唐朝末叶,传递了1640多年之久。这在世界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奇迹。它在五代十国时期究竟是怎样失踪的?流落流落:流浪。到哪里去了?成为千古奇谜。历代许多人兴致勃勃,想方设法力图探索这个奇谜,曾掀起过寻宝热潮。
一些学者认为,“和氏璧”不是一块玉,因为荆山地区不产玉,正在春秋战国时期是一种较常用常见的东西,并不稀奇,一般人都可以分辨清楚,王宫的玉石匠更不可能不认识宝。因此,当卞和把它献给楚王时,经验丰富的王宫玉石匠,决不会把玉误认为一块普通的石头。由此可以断定:卞和献给楚王的,并非玉,而是玉石匠不认识的、不同于一般玉的另一奇宝。正因为这种奇宝是第一次被发现,所以任何人都不认识它,都分辨不清。由此可见,一些古籍把“和氏璧”描写成玉璧,这是误传。由于谁也不知道这种奇宝的名称,所以一些古籍就把它错写成珍贵的玉璧。很多学者断定它根本不是玉。
1921年,著名的地质学家章鸿钊先生在他所著的《石雅》中猜测,“和氏璧”是产在荆山地区基性岩中的拉长石,因为拉长石具有碧绿和洁白的闪光,而且不经琢磨往往难以发现这闪光。很多学者不同意章鸿钊先生这一论断论断:对事物研究的结论、断定。,他们认为,虽然荆山地区有产拉长石的基性岩脉,但迄今尚未发现这种具有宝石性质的拉长石。
有些学者认为,“和氏璧”是地球上极为罕见的、至今人们还不知道它真名、十分奇特的一种天然宝石,它不仅晶莹晶莹:光亮而透明。剔透、瑰丽多彩,而且在光泽、耐磨程度和规格上都超过了一般宝石;它不仅在于外表美观,而且在于它内在的特性比一般宝石更为奇妙。它究竟是一种什么样奇妙的宝贝?谁也说不清楚。总之,“和氏璧”的真相究竟如何?为什么秦昭襄王愿用15座城市去对换它?为什么历代帝王将相拼命去争夺它?它的身价为何这样高贵?至今仍是无法彻底揭晓的一个奇谜。

热点内容
红叶故事下载 发布:2024-12-28 12:02:02 浏览:943
结婚用成语 发布:2024-12-28 11:47:38 浏览:152
马的成语大全成语大全 发布:2024-12-28 11:30:04 浏览:96
面什么红什么成语 发布:2024-12-28 11:18:34 浏览:904
喜耕田的故事一 发布:2024-12-28 10:10:20 浏览:450
耒阳故事 发布:2024-12-28 10:07:14 浏览:381
一个老兵的故事 发布:2024-12-28 10:01:42 浏览:675
狼羊成语 发布:2024-12-28 09:53:02 浏览:438
关于形象的故事 发布:2024-12-28 09:53:00 浏览:601
勇有什么成语 发布:2024-12-28 09:43:20 浏览: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