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寓意谜语 » 伯君典故

伯君典故

发布时间: 2022-09-25 19:27:33

① “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来自哪个典故,你怎么看这个典故

“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是一句著名的谚语,它常常被拿来形容一种并非自己亲手所为,但最后的悲惨结果却是自己间接导致的情况。和汉语中的许多其它成语、俗谚一样,这一谚语也有着它背后的故事。那么,“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来自哪个典故,该怎么看这个典故呢?


王导认为周顗对自己的恳求不管不顾,于是怀恨在心。后来,王敦率领大军攻入东晋首都建康,掌握了朝政大权,他询问王导:“周顗、戴若思南北之望,当登三司,无所疑也。”就是说,像周顗这样有才能有声望的人,应该毫无疑问封为三司这样的大官吧。而王导想起之前周顗的不管不顾,便一言不发。王敦以为弟弟是在表示他们才能不足,于是便问道:“若不三司,便应令仆邪?”结果,王导还是一言不发,王敦以为弟弟是在表示,这二人不能为其所用,便留下一句“若不尔,正当诛尔”,便将周顗逮捕杀害。

后来,王导在浏览以往奏折时,发现了周顗为其求情的奏章。原来,虽然周顗对其不理不睬,但在皇帝面前却极力为其辩护。据《晋书》记载:“导执表流涕,悲不自胜,告其诸子曰:‘吾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幽冥之中,负此良友!’”这个典故告诉我们,有些时候别人为你做事是默默付出的,有时对你表面冷漠的人,可能在努力帮你,而对你笑容满面者,心中或许有着无数歹毒的想法,所以,切莫全凭自己的想法做事,也不要因表象而轻易做出判断。

② “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来自哪个典故,你怎么看这个典故

石头城内,刚经历“王敦之乱”的人们已安静地睡去。星斗凌乱,山水凄寒。


一阵哭声突然划破夜空。


痛哭者叫王导,因在平乱中有功,此时已被封为始兴郡公。在他的案头,摆着前皇晋元帝时的一道奏折。这道奏折解开了他心中的一个谜。


谜底揭开,顿时情绪崩溃。他边哭边说: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

3、伯仁与“我”的故事


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这里面的“我”指的是王导。那么,周顗和“我”发生了什么故事?



晋元帝时,“王与马,共天下”的格局更加显现,以王敦、王导为代表的琅琊王氏权势炽热,无人能比,最终发生了“王敦之乱”。


王敦作乱,王导担心被牵连,就率族人在宫外求见晋元帝以表忠心。正巧,周顗也来求见晋元帝。王导拉住周顗,说:“我王氏族人100余口人的性命就靠你了。”意思是让周顗见到皇帝多给说几句好话。


按照一般人的思维,此时周顗的回答一定是:哥们儿,我一定给皇帝求情、说好话,绝对不会有事,你放100个心吧!


真要这样,周顗就不是周顗了。


他眼皮都没抬一下,对王导视而不见,一言不发地入宫了。这是什么意思?看来这个忙是不帮啊,那只好听天由命了……就在王导六神无主,胡猜乱想时,周顗又走出宫来。


一直跪在宫门口谢罪的王导,站起来迎上去,想叫住周顗再说两句。周顗依旧高冷范儿,正眼都没瞧一下王导,对左右人等说:“杀了这帮贼子,今天咱们也能弄个大官当当了。”这又是什么意思?就盼着皇帝杀我们……王导彻底在风中凌乱了。


周顗到底有没有向晋元帝求情?答案是:不仅当面求情了,还上了一道奏折。



原来,周顗入宫后就向晋元帝说,王导和王敦不一样,他忠君爱国,决不能错杀忠良……一番苦口婆心之后,晋元帝答应不追究王导的任何责任。为老朋友两肋插刀咱干不来,凭三寸不烂之舌当说客,咱还没服过谁。


目的达到,周顗这个高兴劲,拉着晋元帝喝了几杯酒后才出来。虽然又没搭理王导,但回家后趁着酒劲,他挥挥洒洒的上了一道奏折,再三强调“王导不可杀”。


当然,这一切王导并不知道。


4、伯仁是怎么死的


王敦之乱中,石头城被攻陷。王敦进城掌权后,找来了周顗,说:"伯仁,你辜负了我!"说这话的原因是,王敦发现晋元帝的太子名声好,有谋略,担心日后成为自己专权的障碍,就想废掉他。却因周顗等人反对而作罢,因此动了杀心。


此时,周顗回答:“你率兵乱了和顺天下,我曾率领六军讨伐你,这是必须要做的事。你所说的辜负了你,一定是因为我让天子的军队打了败仗。”这话说的就太损人了!



不过,王敦还没有下最后杀心。因为他一向从心里很怵周顗,过去只要见到周顗,就会紧张的满脸大汗,“虽复冬月,扇面不得休”——即使是冬天,也因为出汗一刻也离不开扇子。


最终让王敦下决心杀掉周顗,是他同王导的一番对话:


王敦:周顗人望很高,应当位列三司高位,这应该没什么问题。


王导保持沉默。


王敦:如果这样,就算不位列三司,也得当个仆射吧?


王导依旧沉默。


王敦:如果不能任用,就只能杀掉。


王导还是沉默。


王敦明白了。派人把周顗收押入牢。途经太庙时,周顗大声说:"先帝的在天之灵可鉴,我忠于社稷国家,王敦无道乱天下,先帝上天有知,应当速速杀掉王敦,不要让他再祸害国家。"



话音未落,士兵就用戟戳破他的嘴,周顗无法说话,满嘴鲜血直流到脚面,不过面色不改。围观的百官和民众都为他流泪哭泣,最终周顗在石头城南门外被杀。


周顗死后不久,“王敦之乱”被平定。此时,晋明帝已经继位,王导大义灭亲成为有功之臣,又得到重用。


在王导心中,始终有一个谜没有解开。


5、伯仁为什么会死


作为多年的老朋友,关键时刻伯仁有不有为自己求情?感觉应该会,但是为什么他两次会那样对我?甚至还说了“杀了那些人弄个大官当当”的话?王导百思不能其解。


于是,为了找寻谜底,王导入宫查看前皇晋元帝的奏折。


结果,真相让他崩溃了!于是,他边哭边说: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


伯仁为什么会死?



性格即命运!周顗之死与他的狂士、酒徒性格有关。


周顗从来不自比为凡人,也瞧不起凡人的人情世故。因此面对王导的求助,他依旧清高而气傲,一副爱搭不理的模样,其实内心已汹涌澎湃。


作为王导多年的好友,他认为帮上一把不应求任何回报。默默付出,才是最好的答案,让时间去证明自己吧,他不想在王导之间夹杂上凡夫俗子热衷的人际关系,但求心安,不图回报。


正因如此,王导得知真相后才会放声痛哭。一来,他知道世界上真有纯粹的、如冰雪般透明的情谊。二来,他明白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映照出来的是自己的庸俗甚至愚昧,这在以清雅、高洁为重的两晋士人眼里,几乎是无可救药之病了。


那些表面笑咪咪的面孔,也许后面藏着一把会捅杀你千疮百孔的尖刀。那些看似冰冷的面孔,也许后面是足能温暖你一生一世的火焰。


人们的选择总是习惯流于表面,却自以为是地忽略了底层深处的真相。这是自古以来人类的通病,所以才产生“假如生命重新来过,我的一生将不会留下任何遗憾”的感叹。


前几年很流行过一句话:如果没有在深夜痛哭过,就不配谈人生。


也许,王导对此深有体会吧。

③ 雷军 裘伯君 的故事

裘伯君曾经对雷军有知遇之恩,下面是雷军与裘伯君的故事:

1991年11月4日,用雷军自己的话说就是“俺永远记得这一天”。这一天有个计算机展览会,在会上呢~雷军就见到了他仰慕已久的WPS之父求伯君。

(3)伯君典故扩展阅读:

求伯君刚到深圳时,四通让他负责公司的一个经营部。与他对口做生意的,恰巧是张旋龙的弟弟张小龙。即使同好朋友做生意,求伯君也赚不了钱。

若干年后,求伯君和张小龙闲聊中提到那段商人生涯,张小龙透露那些生意他赚了多少多少。求伯君大笑,“难怪我赚不到钱,钱都被你赚去了。”

让求伯君经商,犹如缘木求鱼,而给他一个环境,让他潜心开发软件,则是如鱼得水。正在这时,香港金山公司答应提供条件让他专心致志地开发WPS。“不用优薪高职,这已足够了。”

求伯君决定大干了。他目标很明确,做一张汉卡装字库,写一个字处理系统,能够取代WordStar,这个目标就是后来的WPS。

④ “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这有什么典故

这是东晋时期的一个故事,说这句话的人叫做王导,这句话中的”伯仁“叫做周顗(yǐ)。唐朝大诗人元稹有一首绝句用的就是这两个人的典故: 自笑心何劣,区区辨所冤。伯仁虽到死,终不向人言。

《晋书·列传三十九》记载:初,敦之举兵也,刘隗劝帝尽除诸王,司空导率群从诣阙请罪,值顗(字伯仁)将入,导呼顗谓曰:"伯仁,以百口累卿!"

结果周顗没有搭理他就昂首走进宫去。不过周顗面冷心热,见到皇帝说尽好话,劝皇帝留下了王导一家的性命。

周顗喜欢喝酒,在宫中喝醉了才出来。王导在宫门口叫他,周顗不但没搭理,还一边走还一边说:"今年杀叛贼 ,换个金印带在身上 "王导却不知道周顗救了自己,反而对其恨之入骨。

诛杀王敦攻占建康后,问王导如何安置周顗,王导三缄其口。王敦看哥哥一句话不说,认为王导同意诛杀周顗,于是就随了王导之愿。而周顗呢?正如元稹诗中所说:伯仁虽到死,终不向人言。没想到,后来王导在整理中书省文件时,竟然翻出了周顗当时极力为自己辩白的奏章。 王导想到自己的所作所为,痛苦万分说出了这句著名的话: "我虽然没有直接杀死伯仁,可伯仁却是因我而死。 "

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这是一句谚语,出自「晋书·列传三十九」,意思是我虽然怨恨伯仁,却没有想杀他的意思;但是因为我的怨恨使伯仁被人杀死,伯仁的死与我有间接的关系。引申到现代的含义,例如:我知道“伯仁”会遇到危险,但是我选择了沉默,并没有提醒或者举报,最终惨剧发生,我虽然没有直接参与,但是却因为沉默而间接害死了“伯仁”。

⑤ “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来自哪个典故,你怎么看这个典故呢

“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是一句著名的谚语,它常常被拿来形容一种并非自己亲手所为,但最后的悲惨结果却是自己间接导致的情况。和汉语中的许多其它成语、俗谚一样,这一谚语也有着它背后的故事。那么,“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来自哪个典故,该怎么看这个典故呢?

王导认为周顗对自己的恳求不管不顾,于是怀恨在心。后来,王敦率领大军攻入东晋首都建康,掌握了朝政大权,他询问王导:“周顗、戴若思南北之望,当登三司,无所疑也。”就是说,像周顗这样有才能有声望的人,应该毫无疑问封为三司这样的大官吧。而王导想起之前周顗的不管不顾,便一言不发。

王敦以为弟弟是在表示他们才能不足,于是便问道:“若不三司,便应令仆邪?”结果,王导还是一言不发,王敦以为弟弟是在表示,这二人不能为其所用,便留下一句“若不尔,正当诛尔”,便将周顗逮捕杀害。后来,王导在浏览以往奏折时,发现了周顗为其求情的奏章。原来,虽然周顗对其不理不睬,但在皇帝面前却极力为其辩护。

据《晋书》记载:“导执表流涕,悲不自胜,告其诸子曰:‘吾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幽冥之中,负此良友!’”这个典故告诉我们,有些时候别人为你做事是默默付出的,有时对你表面冷漠的人,可能在努力帮你,而对你笑容满面者,心中或许有着无数歹毒的想法,所以,切莫全凭自己的想法做事,也不要因表象而轻易做出判断。

热点内容
巧克力电影叫什么 发布:2024-04-27 03:56:20 浏览:666
党课故事 发布:2024-04-27 03:50:08 浏览:919
德国犹太慰安所电影 发布:2024-04-27 03:24:08 浏览:849
写石榴的句子 发布:2024-04-27 03:13:33 浏览:676
部队鬼故事 发布:2024-04-27 03:13:19 浏览:340
什么势的词语 发布:2024-04-27 02:44:50 浏览:507
性暴力电影 发布:2024-04-27 01:37:47 浏览:808
民族团结的讲故事 发布:2024-04-27 01:23:28 浏览:985
反映日军暴行的电影 发布:2024-04-27 01:20:43 浏览:80
纪实感很强的电影 发布:2024-04-27 01:12:16 浏览: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