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开头
A. 诗歌的开头
一.写诗怎样开头最好: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文学作品的创作也是开头难。
文学大师高尔基就有深刻的体会地说:“最难的是开头,就是第一句话,如同在音乐上一样,全曲的音调都是它给予的,平常得好久地去寻找它。”
像这样的大师都为寻找一句开头而犯难。需要“平常得好久地去寻找它。”仔细揣摩高尔基的这段话我以为应悟出两点:
文学大师高尔基
1.开头找对了,关系到全篇成败。就像歌曲的定调一样重要。
2.开头不能随意写,要“好久地去寻找”。要精益求精,不找到最好的不肯罢休。
对于文学作品中的诗歌更应如此。一首诗歌就这么几句。好的开头关系到全诗的布局。好的开头能够提起整首诗的精气神。好的开头能够瞬间抓住读者的眼球,像磁铁一样吸引着读者,让他非一口气读完不可。因此写诗一定在开头上下功夫。
我们看看古典诗歌中是如何开头的。
(一)开头起句当如爆竹骤响,震撼读者,带动全篇。
写诗如何开头我国诗人和诗歌理论家都有论述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凡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沈德潜认为短篇的五言古诗应“超然而起,悠然而止。不必另缀起结”
李白的《塞下曲》
请看李白的《塞下曲》 :
骏马似风飙,鸣鞭出渭桥。弯弓辞汉月,插羽破天骄。
阵解星芒尽,营空海雾消。功成画麟阁,独有霍嫖姚。
首句写:战马飞奔,有如风驰电掣。写“骏马”实际上是写驾驭骏马的健儿们,那声声的鞭鸣给人一种勇往直前的气魄。“骏马像狂风般地驰骋,在清脆的马鞭挥动声响中,飞快地奔出了渭桥。”
该首诗一开头就有声有色地写出出征战士兵贵神速,雄赳赳气昂昂的前往战场的气势。开头确实有“爆竹骤响易彻”的感觉。首句有力地带动了全篇以后的内容。
李白的诗如此开头的有许多《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还有李白的:《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中:“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
杜甫的《兵车行》:“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我们发现,起句似“爆竹骤响”句,往往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有声响,有形象,并且是动感的阔大的画面。只有这要的画面才能撼动人心。
(二)以自然景物作为起句的是比较多的一种
刘禹锡的《竹枝词》
因为写诗歌往往是触景抒情。这种起句是兼有比兴手法的运用。
刘禹锡的《竹枝词》“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这首诗的开头两句的景物描写是兴兼比的方法。用“红花”、“春水”起兴,引出并比拟“郎意”和“侬愁”。
李白的《清平调》:“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起句用“花”和”云“形容杨贵妃的美貌和衣衫。
我们分析以上杜牧诗歌中起句中的“红花”、“春水”也好,李白诗中的“云”、“花”也罢。诗人先运用这些具象事物起兴和打比方就是要为后面的抒情做铺垫。只有这样,那抽象的难以描摹的人的心意和愁绪;那难以表现的杨贵妃的美貌才能展现给大家。
别林斯基早就指出:“哲学家用三段论法,诗人则用形象和图画说话,然而他们说的都是同一件事。(《一八四七年俄国文学一瞥》)
这就告诉我们,写诗要用形象思维。所谓用形象思维,首先指的是深入生活时,要对生活进行形象的感受,形象地体验生活、观察生活、分析生活,创造出形象来表达你的情感。
进行形象思维,要在形象感受的基础上,善于进行形象的捕捉。艾青指出:“形象思维的活动,在于使一切难以捕捉的东西,一切飘忽的东西固定起来,鲜明地呈现在读者的面前,象印子打在纸上样地清楚。”因此他说:“写诗的人常常为表达一个观念而寻找形象。”
刘禹锡寻找到了:“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李白寻找到了:云想衣裳花想容。
还有一些以自然景物起句的诗,不是用比兴的就更多了:“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王维《送梓州李使君》);“袅袅边城柳,青青陌上桑”(张仲素《春闺思》)。
顺便在此提一下:诗、词、曲当中的所有自然景物描写都是有目的性的,都染上诗人的感情色彩。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不仅起句,甚至整首诗大部分诗句都在描写景物。就是为最后一句抒情做铺垫的请看:
元代: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该首共五句。前四句写景就为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蓄势。
还有王实甫的《西厢记》[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从“碧云天”到“北雁南飞”这四句景物描写也是为最后两句“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蓄势。
退一步,假设没有起句或者像《天净沙》和《端正好》中前面的自然景物描写,仅仅靠抽象的抒情句,是不会打动人心的。因为文学作品的创作的最大特点是靠“形象思维”来说话。
B. 有关古诗文的开头
古代诗歌的开头方式主要有五种:
1.开门见山,揭示主题或全篇的主要内容
这种开头方式,主要是一开始就阐明论述的话题,交代文章主旨。文章所表达的中心思想用简单的话概括出来,让读者了然于胸。如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起句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把诗歌的回乡主题揭示了出来。
2.进行景物描写或介绍时代背景
这种开头方式,主要是根据写作内容设置适宜的环境,进行恰当的景物描写,或介绍相关的时代背景。以自然景物做起句,这在古典诗歌中有很多,如张仲素的《春闺思》:“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开头两句句中的“城边”“陌上”“柳树”“桑林”构成了一幅春郊图,为下句女主人公的怀思提供了典型环境。
3.提出设问引起下文
这种开头方式,首先提出问题,以引起读者的思考,进而去探求作者的内心世界。如崔颢的《长干曲》:“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诗一开头就让女主角出口问人,使读者闻其声如见其人。
4.引用神话传说或精彩事例
这种开头方式,主要是选用生活中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例或相关的神话传说,作者加以简要评论,由此表明自己的观点。如李白的《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起句引用西汉贾谊受谗毁而贬官长沙的旧事,来比喻自身的遭遇,流露出无辜受害的愤懑。
5.引用名言俗语
这种开头方式,主要是引用或化用格言、警句、俗语、诗文等,以此引出自己要阐述的话题。如王维的《少年行》:“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起句化用了三国时曹植的《名都篇》中的诗句“美酒斗十千”,与少年游侠的身份正好相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