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成语故事 » 关于植树的故事

关于植树的故事

发布时间: 2023-05-26 06:58:25

㈠ 关于植树节的故事

1979年2月23日,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决定,将每年的3月12日定为我国的植树节。其目的在于激发人们爱林造林的热情,促进国土绿化,改善生态环境。

要知道,在北方,3月12日还很寒冷,并不适合种树。而大面积植树造林,保持水土防止沙化,北方比南方更迫切。既然如此,为什么把植树节设定在3月12日呢。

因为在1925年3月12日这一天,孙中山先生逝世了。而在迎接孙先生逝世三周年之际,即1928年3月1日,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议决,总理逝世纪念日各地举行植树活动,以提倡植树造林。从此,3月12日作为植树节,就以法规形式稳定下来。

当纪念孙中山先生与植树节结合在一起时,植树就不再那么简单了,它有着明确的进行程序,包括奏乐、向孙中山遗像行礼、宣读孙中山遗嘱以及默哀三分钟等等。

实际上,选择以植树的方式来纪念孙先生,并不是偶然的。孙中山终其一生,积极倡导植树造林。早期的,如1894年6月,孙中山在《上李鸿章书》中即提出:“急兴农学,讲求树畜”。

晚年,如1924年,孙中山在广州演讲“三民主义”,不忘强调:“防止水灾与旱灾的根本方法,都是要造森林,要造全国大规模的森林。”今年恰巧是孙中山逝世90周年,植树的同时可别忘了瞻仰一下孙中山前辈的伟大思想

㈡ 植树节的故事

1925年3月12日这一天,孙中山先生逝世了。而在迎接孙先生逝世三周年之际,即1928年3月1日,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议决,总理逝世纪念日各地举行植树活动,以提倡植树造林。从此,3月12日作为植树节,就以法规形式稳定下来。
当纪念孙中山先生与植树节结合在一起时,植树就不再那么简单了,它有着明确的进行程序,包括奏乐、向孙中山遗像行礼、宣读孙中山遗嘱以及默哀三分钟等等。
实际上,选择以植树的方式来纪念孙先生,并不是偶然的。孙中山终其一生,积极倡导植树造林。早期的,如1894年6月,孙中山在《上李鸿章书》中即提出:“急兴农学,讲求树畜”。
晚年,如1924年,孙中山在广州演讲“三民主义”,不忘强调:“防止水灾与旱灾的根本方法,都是要造森林,要造全国大规模的森林。”今年恰巧是孙中山逝世90周年,植树的同时可别忘了瞻仰一下孙中山前辈的伟大思想

㈢ 植树造林的感人小故事

1、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是一位保护森林重要意义的宣传者和植树造林大力倡导者。他留美回国时,特意从檀香山带回一棵酸豆树亲手栽在庭院里。1893年,他在《上李鸿章书》中提出:中国欲强,须“急兴家学、讲求树艺”。

辛亥革命爆发后,为表彰“3·29”广州起义牺牲烈士的浩然正气,他亲自在白云山南麓的黄花岗烈士墓前种下4棵马尾松。1915年,孙中山提议以每年的清明节为植树节,当时的北洋政府接受了建议,正式规定清明节为植树节。

1924年,孙中山在广州演讲时强调:“多种森林,是防水灾、旱灾的根本方法,要造森林,要造全国大规模的森林。”1925 年孙中山先生逝世后,有不少有识之士提出应大力推行植树造林,并将中山先生逝世的日子,即3月12日定为植树节,以示纪念。

2、毛泽东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十分重视国家的植树造林。他认为,森林是很宝贵的资源,没有林,也不成其为世界,我们这个国家没有多少树,应当发起植树运动。上世纪50年代中期,毛泽东号召“绿化祖国,实行大地园林化”。1956年中国开始了第一个“12年绿化运动”。

3、1966年,毛泽东又指出:一切能够植树造林的地方都要努力植树造林,逐步绿化我们的国家,美化我国人民劳动、工作、学习和生活的环境。毛泽东还以诗人的情怀高吟“风起绿洲吹浪去,雨从青野上山来。”“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在毛泽东主席看来,青山绿水才是美丽的社会主义中国。

4、周恩来也非常重视植树,不仅亲身参加植树造林的义务劳动,而且在许多重要场合强调“植树造林是百年大计”、“青山常在,永续利用”是林业建设的重要思想。他指出,森林植被的破坏和减少,不仅造成许多大河流域的水土流失,而且也是造成土地沙化的根源。

1954年,他视察北戴河,经过秦皇岛山东堡至赤土山那段沿海沙土路时,看到遍地是光秃秃的沙丘,海风吹起满天飞沙景象,不禁发问:“这里为什么不种上树木和庄稼?”

在总理过问下,当地干群找到了沙地植树的好办法,开始年年植树。如今这里绿树成荫,繁花似锦,成为北戴河畔一道迷人的风景。

5、邓小平历来关心植树造林工作。他于1981年倡导了全民义务植树造林运动,凡是条件具备的地方,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除老弱病残者外,都要因地制宜,每人每年义务植树3棵至5棵,并且号召全国各族人民人人动手,每年植树,愚公移山,坚持不懈。

他还说:“植树造林,绿化祖国,是建设社会主义、造福子孙后代的伟大事业,要坚持20年,坚持100年,坚持1000年,要一代代地永远干下去。”1982年的植树节那天,邓小平同志率先垂范,在北京玉泉山上种下了义务植树运动的第一棵树。

现在,伟人倡导的植树造林已成为国民的应尽义务。“天蓝地绿,山清水秀,空气清新”已融入国人的伟大的“中国梦”。

㈣ 植树节有那些有趣的小故事

313倾国倾城
采纳数:33768获赞数:626546LV20
擅长:学习帮助
向TA提问私信TA

1.沙俊其庆功栽杨
西周“常胜大将军”沙俊其,每次打胜仗后,他都要下令将士们在获胜的战场上广种杨树,以示胜利。后来就连抓到的俘虏也要他们种树,作为“同庆”活动。随着他的不断胜利,这种“庆功栽杨”发展到栽柳、植槐,后来,许多诸侯国受其影响,把这种植树活动作为一种庆典延续下来。

2.董奉治病造杏林
是三国时的名医,他规定,凡经他手治愈的病人,都必须种植杏树。轻病者愈后栽杏一棵;重病者愈后栽杏五棵。在他的一生中,就这样栽杏树几万棵。至今,人们仍以“杏林春满”、“誉满杏林”等佳话来赞美德高望重的医生。

3.文成公主思乡植树
唐代文成公主远嫁西藏松赞干布,特地从长安带去柳树苗,种植于拉萨大昭寺周围,以表达对柳树成荫的故乡的思念。因此,这些树被称为“唐柳”或“公主柳”,现已成为汉藏两族友好交往的历史见证。

4.文天祥寓志植树
民族英雄文天祥少年时在家乡植了五株柏树,其中一株是尾梢入土,蔸根朝上倒栽。他说“吾异日大用,必尽忠报国,此柏当年也。”

5.隋炀帝为柳赐姓
隋炀帝下扬州时曾诏谕民间在运河两岸栽柳,还赐柳树姓“杨”。所以后来人们习惯称柳树为“杨柳”。
古代传奇小说《开河记》记述,隋炀帝登基后,下令开凿通济渠,虞世基建议在堤岸种柳,隋炀帝认为这个建议不错,就下令在新开的大运河两岸种柳,并亲自栽植,御书赐柳树姓杨,享受与帝王同姓之殊荣,从此柳树便有了“杨柳”之美称。

6.白居易与花木
唐代诗人白居易爱树如宝。他被贬任忠州刺史,年年都种植花木,并赋诗咏道:“持钱买花树,城东坡上栽。但有买花者,不限桃李梅”;他在《春葺新居》诗中又说:“江州司马日,忠州刺史时。栽松遍后院,种柳荫前墀。”

7.朱元璋与柿树
据《燕京时餐记》载,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少年家贫,经常挨饿。有一天,已经两天没饭吃的朱元璋走到一个村庄,看到一棵柿树正熟,就摘下了一些果子美餐一顿。后来,他当了皇帝,忘不了柿树的功劳,还念念不忘植树造林,于是下令有五亩至十亩地的人,要种柿、核、桃、枣;还下令安徽凤阳、滁县等地百姓每户种两株柿树,不种者要罚。从此,安徽等地广种柿树。

8.诸葛亮与桑树
诸葛亮在病危时给后主刘禅的遗书上写道“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这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丞相,不仅是勤奋工作的典范,还是清正廉洁的典范。从“亮躬耕陇亩”(《三国志》)的记载看,成都的八百株桑树,可能是他工作之余亲自栽种。

9.柳宗元美市容
柳宗元是一位亲自种树、并对种树很有经验的封建官吏。他任柳州刺史时,在自嘲诗中说“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柳州城西北隅种柑树》中,对种树的描述更具体:“手种黄柑两百株,春来新叶遍城隅”,“手种”,说明是作者亲自种,后一句则描述了春天柑树枝繁叶茂、一派碧绿的景象。这并非是诗人的艺术夸张,韩愈《柳州罗池庙碑》中,对柳宗元注重修整市容、种植树木花草的事迹均有记载。
柳刺史不但亲手种树,对种树还很有经验。“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这些话,是他对种树能够成活并生长良好的深切体会。

10.苏轼植松树
宋代文学家苏轼,少年时就喜种松树,在《戏作种松》中说:“我昔少年日,种树满松冈,初移一寸根,琐细如插秧。”在他两任杭州知州时,都曾在湖边筑堤种芙蓉、杨柳等树。“杨柳满长堤,花吹路不迷”。成为西湖十景之一的“苏堤春晓”,使西湖增添了“东风二月苏堤路,树树桃花问柳花”的美景。

热点内容
与诗歌相遇 发布:2023-05-31 23:35:51 浏览:925
说唱背古诗9 发布:2023-05-31 23:32:47 浏览:106
形容悠闲的诗词 发布:2023-05-31 23:29:21 浏览:73
看到一首诗 发布:2023-05-31 23:28:22 浏览:996
默写一首含有 发布:2023-05-31 23:27:23 浏览:503
吟唱一首词 发布:2023-05-31 23:24:06 浏览:881
柳暗含的哲理 发布:2023-05-31 23:23:07 浏览:438
荐一字多组 发布:2023-05-31 23:20:19 浏览:124
小学作文大全下载 发布:2023-05-31 23:18:59 浏览:962
关于春天花朵的古诗 发布:2023-05-31 23:12:11 浏览: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