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成语故事 » 腊肉的故事

腊肉的故事

发布时间: 2021-01-19 10:35:10

⑴ 关于腊肉的传说,有谁知道

乡土美味——陕南腊肉

腊肉,又叫熏肉,是陕南秦巴山区一带的地方特产,是陕南人请客送礼的传统佳品,相传,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据记载,早在两千多年前,张鲁称汉王,兵败南下走陕南,途经汉中红庙塘时,汉中人用上等腊肉招待过他;又传,清光绪二十六年,慈禧太后携光绪皇帝避难西安,陕南地方官吏曾进贡腊肉御用,慈禧食后,赞不绝口。

陕南秦巴山区人,加工制作腊肉的传统习惯不仅久远,而且普遍。每逢冬腊月,即“小雪”至“立春”前,家家户户杀猪宰羊,除留够过年用的鲜肉外,其余乘鲜用食盐,配以一定比例的花椒、大茴、八角、桂皮、丁香等香料,腌入缸中。七~十五天后,用棕叶绳索串挂起来,滴干水,进行加工制作。选用柏树枝、甘蔗皮、椿树皮或柴草火慢慢熏烤,然后挂起来用烟火慢慢熏干而成。或挂于烧柴火的灶头顶上,或吊于烧柴火的烤火炉上空,利用烟火慢慢熏干。秦巴山区林茂草丰,几乎家家都烧柴草做饭或取暖,是熏制腊肉的有利条件。即使城里人,虽不杀猪宰羊,但每到冬腊月,也要在那市场上挑那上好的白条肉,或肥或瘦,买上一些,回家如法腌制,熏上几块腊肉,品品腊味。如自家不烧柴火,便托乡下亲友熏上几块。

熏好的腊肉,表里一致,煮熟切成片,透明发亮,色泽鲜艳,黄里透红,吃起来味道醇香,肥不腻口,瘦不塞牙,不仅风味独特,营养丰富,而且具有开胃、去寒、消食等功能。陕南腊肉保持了色、香、味、形俱佳的特点,素有“一家煮肉百家香”的赞语。

腊肉从鲜肉加工、制作到存放,肉质不变,长期保持香味,还有久放不坏的特点。此肉因系柏枝熏制,故夏季蚊蝇不爬,经三伏而不变质,成为别具一格的地方风味食品,传说西安有名的“樊记腊肉”,就是陕南人传给的技艺。

陕南宰杀的年猪年羊,均供自食,每年旺为淡贮,终年享用。佐餐、下酒、宴客、馈友、逢年过节,都离不开腊肉。因此,一般农家,均以此为家常必备之乡食,遂成乡土美味。特别是深山人家,以家藏腊肉的多寡,来衡量贫富的标志。《汉阴县志》记有:
“虽篷室柴门,食必兼肉。”这里说的肉,即指腊肉。

⑵ 腊肉孔子的典故

在《论语》里,有一句:“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不少人认为专束修这个词,是指十条属腊肉,孔子这话的意思是,只要有人带给他十块腊肉,他就收来人为弟子,悉心教导他。但这个解释一直没有得到统一认可,如宋代的朱熹就认为,孔子这么说其实是打个比方,意思无非是说明即使是最轻微的礼物,他都会给予教导。

⑶ 四川人的腊肉来历。

据易经关于腊肉的记载,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关于腊肉的起源,无专法考证。但属在湖南有着这样的流传。过去,湖南西部一带的土家和苗族被称为蛮夷民族,他们是当年和黄帝为争夺天下的蚩尤部落后人,由于战败,先辈长期隐居到湖南西部一带深山。过着以打猎为生的日子,最初,他们只是将没有吃完的野猪肉挂在树干上风干,等到食物短缺时拿来食用。遇到雨天的时候,他们就将肉放在火堆上烤干食用。人们发现,经火烟熏烤后的肉,吃起来特别香。以后,他们就长期使用这样的方法处理没吃完的猎物。
有一年,舜帝南巡时,来到湖南,吃到了当地居民熏烤干的野猪肉,极为赞尝,多年后一直念念不忘。直命手下再寻惜日吃过的那种野猪肉,其手下将其命名为惜(xi)肉。直到汉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朝廷封长沙定王子刘义为夫夷侯。刘义开始巡游三湘,正值腊月,刘义来到湘西一带,吃了土家人熏烤的惜(xi)肉后,兴然作诗。将其改名为腊(la)肉。从此有了腊肉一说。

⑷ 谁知道孔子三束肉的故事,急用

尹喜,生卒不详,先秦时圭阝县(今甘肃天水)人,字公度,一作公文。尹喜少好天文秘专纬,仰观俯察属,洞若观火。不修俗礼,隐德修仁。后游览至终南山周至县结草为楼,号为“楼观”,以其楼观星望气耳。周康王闻之,拜为大夫,后复召为东宫宾友。

尹喜善内学,常服日月精华,时周朝衰微,尹喜仰观天象,见紫气东来,知有圣人将西度,乃于周昭王时辞去大夫之职,乞为函谷关关令。后遇老子,拜为师,求至道,老子授以《道德经》五千字,承其衣钵,著《关尹子》九篇,终成道教之文始先生、无上真人,位列道教之“天府四相”之一玉清四相,是居太上老君之后、南华真人庄周之上的道家亚圣,其著作被称为“文始真经”,足见其位之尊。

尹喜的生平事迹散见于经传及《清微仙谱》等道书,而最可信的当为司马迁《史记

⑸ 腊肉的历史、文化、故事

肉是湖北复、四川、湖南制、江西、贵州、陕西的特产,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据记载,早在两千多年前,张鲁称汉宁王,兵败南下走巴中,途经汉中红庙塘时,汉中人用上等腊肉招待过他;又传,清光绪二十六年,慈禧太后携光绪皇帝避难西安,陕南地方官吏曾进贡腊肉御用,慈禧食后,赞不绝口。 加工制作腊肉的传统习惯不仅久远,而且普遍。每逢冬腊月,即“小雪”至“立春”前,家家户户杀猪宰羊,除留够过年用的鲜肉外,其余乘鲜用食盐,配以一定比例的花椒、大茴、八角、桂皮、丁香等香料,腌入缸中。七~十五天后,用棕叶绳索串挂起来,滴干水,进行加工制作。选用柏树枝、甘蔗皮、椿树皮或柴草火慢慢熏烤,然后挂起来用烟火慢慢熏干而成。或挂于烧柴火的灶头顶上,或吊于烧柴火的烤火炉上空,利用烟火慢慢熏干。西部地区林茂草丰,几乎家家都烧柴草做饭或取暖,是熏制腊肉的有利条件。即使城里人,虽不杀猪宰羊,但每到冬腊月,也要在那市场上挑那上好的白条肉,或肥或瘦,买上一些,回家如法腌制,熏上几块腊肉,品品腊味。如自家不烧柴火,便托乡下亲友熏上几块。

⑹ 腊八蒜和腊八醋的由来~

纪念释迦牟尼。
腊八粥的由来
腊月初八,我国人民有吃腊八粥习俗。据说腊八粥传自印度。
佛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儿子,他见众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满当时婆罗门的神权统治,舍弃王位,出家修道。初无收获,后经六年苦行,于腊月八日,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在这六年苦行中,每日仅食一麻一米。后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难,于每年腊月初八吃粥以做纪念。“腊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纪念日”。“腊八”是佛教的盛大节日。解放以前各地佛寺作浴佛会,举行诵经,并效仿释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传说故事,用香谷、果实等煮粥供佛,称“腊八粥”。并将腊八粥赠送给门徒及善男信女们,以后便在民间相沿成俗。据说有的寺院于腊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钵盂,沿街化缘,将收集来的米、栗、枣、果仁等材料煮成腊八粥散发给穷人。传说吃了以后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 所以穷人把它叫做“佛粥”。南宋陆游诗云:“今朝佛粥更相馈,反觉江村节物新。”据说杭州名刹天宁寺内有储藏剩饭的“栈饭楼”平时寺僧每日把剩饭晒干,积一年的余粮,到腊月初八煮成 腊八粥分赠信徒,称为“福寿粥”“福德粥”意思是说吃了以后可以增福增寿。可见当时各寺僧爱惜粮食之美德。
腊八粥在古时是用红小豆、糯米煮成,后来材料逐渐增多。南宋人周密著《武林旧事》说:“用胡桃、松子、乳蕈、柿蕈、柿栗 之类做粥,谓之‘腊八粥’”。至今我国江南、东北、西北广大地区人民仍保留着吃腊八粥的习俗,广东地区已不多见。所用材料各有不同,多用糯米、红豆、枣子、栗子、花生、白果、莲子百合等煮成甜粥。也有加入桂圆、龙眼肉、蜜饯等同煮的。冬季吃一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既可口有营养,确实能增福增寿

⑺ 最古老的中华传统美食有哪些

1. 4000年前的面条

面条一开始的起源地,众说纷纭,有说中国的有说意大利的,还有人说是阿拉伯的,各自都有各自的论据与说法,直到中国考古界的一个新发现,直接把面条的发现时间拉到4000年以前——新石器晚期的面条。

1978年10月,考古工作者在山东省的薛国故城,发掘出一套铜礼器,其中有一个铜食器,打开里面整整齐齐摆放着三角形食物,据分析,这里面装的就是中国的传统美食——水饺。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水饺,约2600年以前。

⑻ 耶律德光与腊肉有什么故事

耶律德光(902年―947年),字德谨,小字尧骨,契丹族,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次子,母淳钦皇后述律平,辽国第二位皇帝,927年―947年在位。922年为天下兵马大元帅,引兵掠蓟北。926年太祖病死,因应天后之助,于次年即位,仍以天显为年号。938年,耶律德光改皇都为上京。始改革官制,官分南、北面,因俗而治。北面官以契丹旧制治契丹人,南面官以汉制治汉人。又整订赋税,奖励耕织,发展生产。947年,倾师南征,八月,为后晋败于燕长城(今河北涿州固安县南)北。十二月,大败后晋兵,陷汴京(今河南开封市),俘后晋出帝。次年,改元"大同",改国号契丹为辽。旋以中原民军武装反抗,契丹人亦死伤惨重,厌战心切,他率军北返。途中,行至栾城(今河北栾城)病死。

耶律德光听说河阳之乱,感到非常失落,对左右说,他有三个过失:第一个过失,是让各道搜刮百姓钱财;第二个过失,是命令契丹兵打草谷扰民;第三个过失,是没有早点派节度使们回去治理各镇。正是由于这三个过失,才让他失去了人心,使得中原人投降了他,又背叛了他。耶律德光是一个好大喜功的雄主,此次南征,大张旗鼓地进驻汴梁,处处顺手,事事如愿,已经让他有些得意忘形,本想久居中原,偏偏进入汴梁后,形势急转直下,烽烟四起,警报频传,一日也不得安宁,因此由愤生悔,由悔生忧,最后竟然郁郁成疾,在军营中一病不起,走到栾城(今河北栾城东)时,已经是浑身燥热,周身不适,勉强走到了杀胡林,病情急剧恶化,便问随行的冯道,到了什么地方。冯道说他们已经到了杀胡林。耶律德光似乎有所预感,追问道:"为什么要叫杀胡林这个名字呢?"冯道回答:"这个地方本来叫孤林,唐朝的时候,唐军同突厥在这里决战,唐兵大获全胜,杀死胡人无数,所以称为杀胡林。""杀胡林?原来是杀外族的旧地?"耶律德光大叫一声,口吐鲜血:"天灭我也!"当天晚上,耶律德光死在军营之中,年仅四十五岁,算得上是英年早逝。耶律德光死的时候,正是盛夏季节,要将他的尸体送回老家,还得几个月的时间,如此一来,尸体还没有到家就腐臭了。

述律太后闻此噩耗,不禁大恸。传下懿旨:生要见人,死要见尸。文武大臣闻旨立时犯了愁:眼下正值三伏,尸体已经有了气味。要是运到家,还不顶风臭三十里?可是,不遵太后的懿旨是要掉脑袋的啊。正在文武大臣和太医束手无策的时候,一个厨师魏三刀毛遂自荐,说自有妙招解此难题。他说,把皇帝尸体做成"羓" ,尸体就不会腐烂发臭了。"羓" 是北方游牧民族的特色食品。他们会把吃不掉的牛或者羊内脏掏空,用盐腌上。"羓"相当于中原地区的腊肉。这个主意一出,虽然有把耶律德光当牲畜处理的意思,但无奈之下,文武大臣和太医们也只好照厨师的意见办,不过,用耶律德光尸体做成的"羓",就不是一般的"羓",而是"帝羓"。于是乎,由这位厨师主刀,剖开耶律德光的肚子,掏尽内脏,包上盐巴,让尸体脱水,按现代说法,就是将耶律德光的尸体制成一具木乃伊。耶律德光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个木乃伊皇帝。

⑼ 春节民俗故事

年三十守岁,俗名"熬年"。为什么称作"熬年"呢?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年"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慢慢地,人们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原来它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便返回山林中去了。算准了"年"的肆虐日期,男男女女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天晚上,家家户户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然后把宅院的大门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因为这顿晚餐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神灵保佑他们平平安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

天色渐渐黑了下来,"年"从深山老林里窜了出来,摸进村落,只见家家户户宅门紧闭,门前还堆着芝麻杆,街上瞧不见一个人影儿。转了大半个晚上的"年"毫无所获,只好啃些芝麻杆充饥。又过些时,公鸡啼晓,这些凶残而又愚蠢的怪物只得怏怏返回。熬过"年关"的人们欣喜不已,感谢天地祖宗的护佑,互相祝贺没有被"年 "吃掉,便打开大门,燃放鞭炮,同邻里亲友见面道喜……,人们见面互相拱手作揖,祝贺道喜,庆幸没被年兽吃掉。这样过了好多年,没出什么事情,人们对年兽放松了警惕。就在有一年三十晚上,年兽突然窜到一个村子里。一村子人几乎被年兽吃光了,只有一家挂红布帘、穿红衣的新婚小两口平安无事。还有几个儿童,在院里点了一堆竹子在玩耍,火光通红,竹子燃烧后"啪啪"地爆响,年兽转到此处,看见火光吓得掉头逃窜。此后,人们知道年兽怕红、怕光、怕响声,每至年末岁首,家家户户就贴红纸、穿红袍、挂红灯、敲锣打鼓、燃放爆竹,这样年兽就不敢再来了。

可是有的地方,村民不知年兽怕红,常常被年兽吃掉。这事后来传到天上的紫微那儿,他为了拯救人们,决心消灭年兽。有一年,他在年兽出来时,就用火球将它击倒,再用粗铁链将它锁在石柱上。从此,每到过年,人们总要烧香,请紫微星下界来保平安。这种现象逐渐变成了相传的"过年"和"拜年"的风俗

⑽ 我要写一篇这样的小说题材的作文。内容大致是一块腊肉引起的感人故事。半命题作文《_______的故事

就填腊肉呗

热点内容
昨天明天今天的句子 发布:2024-03-29 04:01:20 浏览:575
有心成语 发布:2024-03-29 03:46:14 浏览:172
民间故事期刊 发布:2024-03-29 02:33:43 浏览:462
夸一个女人的句子 发布:2024-03-29 02:10:42 浏览:113
有关味道的句子 发布:2024-03-29 01:56:06 浏览:814
穿越到一女多男兄弟共享 发布:2024-03-29 01:32:37 浏览:693
有什么abcc的词语 发布:2024-03-29 01:27:31 浏览:637
于的短句 发布:2024-03-29 00:48:39 浏览:906
野鸳鸯台湾红羊 发布:2024-03-29 00:42:36 浏览:253
新婚故事 发布:2024-03-29 00:37:51 浏览: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