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詞造句
A. 給我10宋詞和他們的賞析,賞析要簡短
1、昭君怨
鄭域
道是花來春未,道是雪來香異。竹外一枝斜,野人家。冷落竹籬茅舍,富貴玉堂瓊榭。兩地不同栽,一般開。
這是一篇不同凡響的詠梅佳作。上片詠梅、惜梅。前兩句詠嘆梅花的出類拔俗。它不同凡花,雖春未到卻獨自沖寒而開;它潔白似雪,但冰雪卻不具備它那醉人的幽香。後兩句婉惜梅花的孤獨寂寞。它雖傲姿凌霜,暗香襲人,卻獨處僻鄉,無人欣賞。
下片贊梅。把梅栽在「竹籬茅舍」也罷,把梅栽在「玉堂瓊榭」也罷,它都不改初衷:「兩地不同栽,一般開。」此詞不僅描繪了梅花的外貌,而且揭示了梅花的品格,並以此暗示了作者本人雖懷才不遇卻不肯放棄操守而隨波逐流的情懷。在寫法上,盡管通篇無一「梅」字,卻使人感到筆筆都在寫梅;盡管筆筆都在寫梅,卻又使人處處都聯想到作者。構思巧妙,富於比興,堪稱詠梅佳作。
2、解連環
姜夔
玉鞭重倚,卻沉吟未上,又縈離思。為大喬、能撥春風,小喬妙移箏,雁啼秋水。柳怯雲松,更何必、十分梳洗。道郎攜羽扇,那日隔簾,半面曾記。西窗夜涼雨霽,嘆幽歡未足,何事輕棄?問後約、空指薔薇,算如此溪山,甚時重至。水驛燈昏,又見在、曲屏近底。念唯有、夜來皓月,照伊自睡。
合肥舊事白石銘記一世。合肥多柳,與女子別在梅花時節,故白石詩詞寫梅柳每與此別的感傷回憶有關。白石未與合肥女子結為夫婦,遺憾終生。蕭德藻把侄女嫁白石,他在去結婚時所懷念卻仍是合肥女子。此女因何有這么大的魔力?僅從白石的氣質與深情似難完滿解釋,有些神秘。
此詞編年在紹熙二年(1191),時白石三十七歲,是年春夏曾兩度赴合肥,然此時女子似已人去樓空,以後白石遂無合肥蹤跡。因之此詞算告別合肥詞。
「玉鞭重倚」,「鞭」或作「鞍」,是「騎馬倚斜橋」(韋庄)句意。韋騎馬倚橋,姜倚馬於橋,都有所望,韋見「滿樓紅袖招」,姜見人去樓空。舊地重遊,當年景象能不揪心而來?「大喬小喬」或說指意中人姊妹行。張奕樞刻本「喬」作「橋」,與隱括韋詞語意並下文「雁啼秋水」關合,說附近環境都受女子音樂感染。白石初識合肥女子時,其人似在橋邊樓上彈唱,江淮水鄉,附近橋梁也許不止一座。橋意通連,暗示遇合。若說意中人為二人,似有些不近情理,於白石尤不合。大概從歇拍「羽扇」周郎聯想而來。白石是位音樂家,也許有「顧曲周郎」意,但「鶴氅如煙羽扇風」,(《自題畫象》)白石喜此仙家相。合肥女子妙解音樂,通翰墨有文采(「舊情唯有絳都詞」——《鷓鴣天》),長得當然很美(「閱人多矣,誰得似、長亭樹」——《長亭怨慢》),才、藝、色都是「知音」的條件,但怕還不是「妙體本心次骨」(陳亮)的條件。「柳怯雲松」以下兩韻,追憶初遇情事,有聲有色,形象逼人,可見深情。
姜詞高潮,往往在歇拍、換頭處,此詞歇拍引用女子以身相許定情時語言,說隔簾初次見面時就產生不平常的好感。初讀平平,痴情語其實正是高潮部分。上片追憶遇合。
下片用一系列冷色調形象,調動幻覺、想像來描寫慘別。「西窗夜涼雨霽,嘆幽歡未足,何事輕棄?」這是人去樓空時孤館深夜不寐的悵惘。「問後約、空指薔薇」,回憶最後一次會面時情景,女方似已知道無緣再見——將適富人?遠遷?或其它種種不利於布衣白石的變故?但她很克制,不願說出真相刺激白石。白石問何時再見,她已傷心得不能回答,「空指薔薇」,一個清空的無意識動作。與女子訣別在梅花時節,薔薇尚未蘇生,「空指薔薇」,「指空薔薇——枯枝」也,預告戀情將萎如此花。「算如此溪山,甚時重至。」眼前薔薇復甦繁盛,指空薔薇之人卻已杳不可尋。「算如此溪山」五字奇,路遠耶?女子去北方淪陷區耶?總之再見之難與「如此溪山」密切關連。「水驛燈昏,又見在、曲屏近底。」水驛不寐,輾轉反側,神思恍惚,出現幻象:曲屏近處又見在、伊人倩影。一個「又」字,可見精神恍惚已是常事。白石瘦弱,氣貌若不勝衣,刻骨相思使其身心幾乎分崩離析。「念唯有、夜來皓月,照伊自睡。」伊人似憂郁獨居狀況。出於估計也出於想像。整個回憶明明為一人。
全詞處處形象思維,感情真摯細膩,凈化非常,風格哀感頑艷。靈感十分活躍。
3、點絳唇
姜夔
丁未冬過吳松作(吳松即蘇州河)
燕雁無心,太湖西畔隨雲去。數峰清苦,商略黃昏雨。第四橋邊,擬共天隨住。今何許?憑欄懷古,殘柳參差舞。
這首揉合情景、自抒胸臆的懷古小詞是淳熙十四年(1187)雁南飛的殘秋道經吳松至蘇州時所作。「燕雁」即北雁,象詞人一樣「太湖西畔隨雲去。」上片第二韻為傳唱千古體現白石獨特風格的名句,其貌其神清苦的數峰聚首商量黃昏降雨,物擬人,人擬物,活畫窮愁而頗自得,是詞人——自我完成者形象,內蘊極豐富。自然與詩人渾然為一,動態寥闊的自然景觀體現了詩人的風骨和精神。下片點懷古,家住蘇州甫里的唐代高士詩人陸龜蒙(天隨子),思想與一生浪跡天涯的鴻爪頗似白石,姜一世甚推崇之,今臨其地,能不念及?雲霧繚繞「商略黃昏雨」的數峰中,陸、姜當各占其一。
「自然」、「道」、「清空」、「清虛」並非子虛烏有的虛無。老莊美學認為藝術美的本質即道的本體,非五官能感知的認識實體。本體應說是在實體基礎上所獲得,它雖「無為無形」,卻又「有情有信」,無處不在。對美的本質的這種認識必然規定創造和鑒賞,所以強調「味外之旨」、「象外之象」、「大音希聲」、「大象無形」,以虛靜寂寞為最高境界。姜白石「自然高妙」的創新,正走的是老莊美學的這條路子,這首小詞清空中的充實豐富即一例。
4、踏莎行
自東沔來,丁未元日,至金陵,江上感夢而作。
姜夔
燕燕輕盈,鶯鶯嬌軟,分明又向華胥見。夜長爭得薄情知,春初早被相思染。別後書辭,別時針線,離魂暗逐郎行遠。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歸去無人管。
小題指出本詞寫作時間是孝宗淳熙十四年正月初一,地點是在金陵附近的江上舟中。詞雖短小,但卻寫得紆回曲折,含蓄而多不盡之意。上片寫夢境,但不先說破,卻著力刻畫伊人形象(鶯鶯、燕燕本為女子名,這兒即指伊人),且輕盈、嬌軟形容她的體態、舉止和談吐,真使人有如見其人,如聞其聲之感。接著點出上面兩句乃是寫夢中人,作者是在夢中(華胥國)和她相會。「夜長」兩句補敘夢中情,兩人互訴情懷的口吻宛然在目:她在埋怨薄情郎怎能想像她長夜懷念之苦,他則有感於相思情意比春天來得還快。這是交織著歡樂與痛苦的場面。
下片是夢醒以後。先寫睹物思人,隨即借用富於浪漫情調的倩女離魂故事,設想伊人亦如倩女一般,其離魂亦不遠千里來與自己夢中相會、黯然歸去的凄涼況味,藉此展開新的境界。這種寫法,做到了白石自己所說的「句中有餘味,篇中有餘意,善之善也」
5、鷓鴣天
己酉之秋,苕溪記所見。
姜夔
京洛風流絕代人,因何風絮落溪津?籠鞋淺出鴉頭襪,知是凌波縹緲身。紅乍笑,綠長嚬,與誰同度可憐春?鴛鴦獨宿何曾慣,化作西樓一縷雲。
這首詞作於1189年三十四歲時。秋天的吳興苕溪渡口,風絮般飄落一位風塵女子——京洛風流絕代人。閃電一般,也在渡口的白石心頭一震,覺得此女甚美。對方似有所覺察,白石視線垂落,看到她籠鞋頭露出的鴉頭襪——前端丫狀如今日本式襪子。好感移情,這襪子給白石留下深刻印象,七八年後作《慶宮春》還曾提及。可憐可貴的痴情。白石《鷓鴣天》多懷念一位合肥女子,與合肥女似曾有些交往,與苕溪渡口這位京洛女子,不曾交一語,「所見」而已。
整首詞把這位京洛女子寫得超凡脫俗,溪津風絮簡直成了曹子建筆下的洛水女神,鴉頭襪凌波縹緲。下片更多詞人想像成份,女子乍笑長嚬(嚬同顰,皺眉),可見流落江南境遇不佳,「誰為同度可憐春」,誰是伊的保護人?孤零零的伊,該不會「化作西樓一縷雲」而飄逝?雪泥鴻爪的邂逅相遇,白石竟感發出那麼多的生命的真誠,薄倖者恐無法理解。一腔赤誠只自知,只有詞創作時才會傾吐這藏在潛意識里的酸辛情愫。
這詞中可能含有一點非分之想,但也屬閑雲野鶴式的一點尊重、理解和珍愛。與市井輕薄氣不可同日而語。
6、唐多令
安遠樓小集,侑觴歌板之姬黃其姓者,乞詞於龍洲道人,為賦此《唐多令》,同柳阜之、劉雲非、石民贍、周嘉仲、陳孟參、孟容,時八月五日也。
劉過
蘆葉滿汀洲,寒沙帶淺流。二十年重過南樓。柳下系船猶未穩,能幾日,又中秋。黃鶴斷磯頭,故人今在否?舊江山渾是新愁。欲買桂花同載酒,終不似,少年游。
這是一首名作,後人譽為「小令中之工品。」工在哪裡?此寫秋日重登二十年前舊游地武昌南樓,所見所思,纏綿凄愴。在表層山水風光樂酒留連的安適下面,可以感到作者心情沉重的失落,令人酸辛。暢達流利而熟練的文辭描寫,和諧工整而圓滑的韻律,都好似在這酒酣耳熱縱情聲色的場面中不得不掛在臉上的笑容,——有些板滯不太自然的笑容。
這淡淡而深深的哀愁,如滿汀洲的蘆葉,如帶淺流的寒沙,不可勝數莫可排遣。面對大江東去黃鵠斷磯竟無豪情可抒!表中郎謂,「大抵物真則貴,真則我面不能同君面,而況古人之面貌乎?」讀此《唐多令》應該補充一句:「真則我面不能同我面」,初讀誰相信這是大聲鏜鞳的豪放詞人劉過之作?王國維《人間詞話》說,「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唐多令》情真、景真、事真、意真地寫出又一個具有個性獨創性的劉改之,此小令之「工」,首在這新境界的創造上。
7、蝶戀花
別范南伯
楊炎正
離恨做成春夜雨。添得春江,剗地東流去。弱柳系船都不住。為君愁絕聽鳴櫓。君到南徐芳草渡。想得尋春,依舊當年路。後夜獨憐回首處。亂山遮隔無重數。
夜雨對床,是兄弟、摯友之間,久別重逢,或即將離別時常有的親密情景。如白居易《招張司業宿》詩:「能來同宿否,聽雨對床眠。」蘇軾《東府雨中別子由》詩:「對床空悠悠,夜雨今蕭瑟。」便是這種情景的意境再現。「離恨做成春夜雨。添得春江,剗地東流去。」這里把「夜雨對床」的情感又增添了新的內容,不但寫出了夜雨燈前的意境,而且從夜雨聯想到春江水漲,又從春江水漲聯想到明朝行舟就要趁著水漲解纜而去。想到這里又未免報怨這春雨促成了離恨,摯友就要隨著東流的江水乘船離去了。不待明朝江上送別,今宵夜雨已使人覺得愁情滿懷。以上是通過開頭三句寫出離別前夕的惜別心情。「弱柳系船都不住。為君愁絕聽鳴櫓。」這二句卻是預寫江上送別的留戀感情:江岸上柔軟的柳枝更增添了依依惜別之情;縱然惜別還是不能把好友留住,就象這弱柳不能把行舟系住一樣。接下去筆鋒一轉,替好友寫惜別。「為君愁絕聽鳴櫓。」這一句寫得千回百轉,回腸盪氣,把真摯的友情表現得淋漓盡致。「為君愁絕」就是替你愁極的意思。這是轉過一層去寫那就要登舟離去的好友別後的心境。此去水程,一路上聽著聲聲柔櫓(「鳴櫓」即鳴櫓,指搖櫓時發出的吱呦聲),漸行漸遠,會更加感到離別之苦,一定是愁不自勝的。詞的上片從別前夜雨對床寫起,已覺傷情;次寫江上送別欲留不住;再寫想像中的朋友一路之上的愁情,更加細膩入微。如此層層敘出,一層比一層摯婉,一層比一層感人。那真摯的友誼就象潺潺的溪水一樣,從內心深處自然地流淌出來了。
詞轉下片「君到南徐芳草渡。想得尋春,依舊當年路。」這是在話別時又回憶起當年的南徐舊事。南徐即南徐州。東晉南渡僑置南徐州於京口,後遂稱京口(今江蘇鎮江)為南徐。芳草渡大概是當時京口冶遊之地。趙嘏詩:「馬嘶芳草渡,門掩百花塘。」詩中種種意象頗能喚起這一類的聯想。特別是「想得尋春,依舊當年路」這一句中的「尋春」二字是暗指狎妓,那麼「芳草渡」自然是群妓聚居的地方了。詞人與范南伯當年同游南徐,在這里曾留下他們放盪不羈的青年時代的足跡。作者在《滿江紅》詞中,也曾寫過「麴塵香霧,西湖南陌」這些類似的回憶。作者青年時代的此種狂放行徑,從另一側面,卻能反映出他那不拘小節的豪放氣概,所以不能把這句詞的含意理解得過於拘滯。這里不過是借「芳草渡」當年狎妓,來回顧南徐舊事而已。「後夜獨憐回首處。亂山遮隔無重數。」江上執手話別之後,摯友就要登舟離去了。當行舟轉過遮斷視線的叢山時,他頻頻回首不忍離別,抑回首之處也正是自己日後孤獨地回憶今日離別的傷情之地。但那重重無情的高山還是會把視線遮斷,「亂山只礙離人目」,從今以後再也望不見好友的身影了。詞的下片從執手話別中敘出往日舊事與別後的相思,表現手法非常巧妙。作者打破過去、現在、未來的時間分界,把萬千思緒展現在同一空間之內,如此集中地表現出離別時的復雜心理,著實令人贊嘆不已
8、菩薩蠻
金陵賞心亭為葉丞相賦
辛棄疾
青山欲共高人語,聯翩萬馬來無數。煙雨卻低回,望來終不來。人言頭上發,總向愁中白。拍手笑山鷗,一身都是愁。
開篇即用擬人手法,說「青山」想和「高人」說話,「聯翩戰馬來無數」,是說「青山」心情迫切,象千軍萬馬一樣接連不斷地向人跑來。山頭的雲霧飛跑,看去似乎是山在跑,稼軒造句,堪稱奇絕。「細雨卻低回,望來終不來。」這兩句說,山間雲霧在徘徊,(人)盼望降雨卻始終沒有盼來。這里描寫山間煙雲滾滾,山雨欲來的情景,但雨沒有盼到,他不免失望。這里顯然是借「青山」、「煙雨」來表達自己的思想。詞人壯志未酬,盼望與志同道合的「高人」共商國事,希望抗戰高潮到來……這一切最終並未實現,他不免悵然若有所失。
下片緊承上片,集中寫「愁」。
「人言頭上發,總向愁中白。」這兩句大意說,人們都說頭發是因為憂愁而變白的。可以想見,詞人因憂愁國事,此時頭發可能白了不少,雖然他這一年不過三十五歲。「拍手笑沙鷗,一身都是愁。」結尾兩句,詼諧有趣,而寓意頗深。他看到那滿山雪白的沙鷗,由白發象徵「愁」,想到沙鷗「一身都是愁」,乃至拍手嘲笑,這或者有「以五十步笑百步」之嫌。事實上當抗戰低潮之際,有些人對國家民族的前途完全絕望,而辛棄疾對敵斗爭的信心始終並未泯滅,這就難怪他嘲笑那「一身都是愁」的沙鷗了。
本詞設喻巧妙,想像奇特,寫「青山」、「煙雨」有雄奇的色彩和奔騰的氣勢。作者深沉的思想、胸中的抱負和憤懣,都在寫景中委婉含蓄地表達出來。
9、漢宮春
立春日
辛棄疾
春已歸來,看美人頭上,裊裊春幡。無端風雨,未肯收盡余寒。年時燕子,料今宵、夢到西園。渾未辦、黃柑薦酒,更傳青韭堆盤。卻笑東風從此,便薰梅染柳,更沒些閑。閑時又來鏡里,轉變朱顏。清愁不斷,問何人、會解連環。生怕見、花開花落,朝來塞雁先還。
古稱「立春」春氣始而建立,黃河中下游地區土壤逐漸解凍。《歲時風土記》:「立春之日,士大夫之家,剪綵為小幡,謂之春幡。或懸於家人之頭,或綴於花枝之下。」南朝·陳·徐陵《雜曲》:「立春歷日自當新,正月春幡底須故」。開篇用典,妥貼自然,不露痕跡,正是「使事如不使也」。而以「裊裊」形容其搖曳,化靜為動,若微風吹拂,更見春意盎然。但一接意緒凄迷:「無端風雨,未肯收盡余寒」。手法頗似李清照《永遇樂》:「元宵佳節,融和天氣,次第豈無風雨」。都非只指自然界的天時變化。如今已立春,去年秋日南來的燕子正往北風,或許它們今夜會夢宿西園吧。「西園」,原指供皇帝游獵的場所,因其地處京城西郊,故稱西園。《後漢書》卷八《孝靈帝紀》:「中平五年八月,初置西園八校尉」。北宋都城汴京西門外,有瓊林苑,亦稱西園,此應指後者。從「年時燕子」句看,此詞大約作於辛棄疾南歸後不久。寄情於燕,令人尋味不盡。「黃柑薦酒」,黃柑釀制的臘酒。「青韭堆盤」,把韭菜等裝到五辛盤里。據《本草綱目·菜部》稱:「五辛菜,乃元旦、立春,以蔥、蒜、韭、蓼蒿、芥辛嫩之菜雜和食之,取迎新之意,號五辛盤」。故蘇軾《立春日小集戲李端叔》詩去:「辛盤得青韭,臘酒是黃柑」。「渾未辦」(還未辦、全然未辦),情境大異,如此良辰,其情緒之悵悵,浮漾紙面了。
下片繼寫「春已歸來」。試看:東風著意,她吹得梅花微綻,清香四溢;柳吐金絲,柔條婀娜;似乎一點兒閑空都沒有。可是偏於此前冠以「卻笑」二字,既淡出了「薰梅染柳」,春情畫意,又可見實中有虛,虛中有幻,在此「立春日」,不過是美麗的想像而已。緊接一轉說東風還會忙裡偷閑:「又來鏡里,轉換朱顏」。頓挫盤郁,至此始托出真情:「清愁不斷,問何人,會解連環」。《戰國策·齊策》六:「秦始皇(一作昭王)嘗使使者遺君王後玉連環,曰:『齊多知,而解此環不』?君王後以示群臣,群臣不知解。君王後引椎椎破之,謝秦使曰:『謹以解矣』。」此以清愁綿綿如連環不斷,無人可解,極言愁之多且深。最後一語破的:這愁是怕見花開花落,更是最怕去年由塞北來的大雁卻已先我而北還!那麼,這愁便也「憂端齊終南,澒洞不可掇」
10、好事近
七月十三日夜登萬花川穀望月作
楊萬里
月未到誠齋,先到萬花川穀。不是誠齋無月,隔一林修竹。如今才是十三夜,月色已如玉。未是秋光奇絕,看十五十六。
詞前小序點明全詞的中心是「望月」,同時點明時間是「七月十三日夜」,地點是「萬花川穀」。
「月未到誠齋,先到萬花川穀。」「誠齋」,是楊萬里書房的名字,「萬花川穀」是離「誠齋」不遠的一個花圃的名字。開篇兩句,明白如話,說皎潔的月光尚未照進他的書房,卻照到了「萬花山谷」。作者用「未到」和「先到」巧設懸念,引人遐想。讀完這兩句,人們自然地要問:既然「誠齋」與「萬花川穀」相去不遠,何以月光照到了「萬花川穀」,作者的書房裡不見月光呢?緊接著兩句「不是誠齋無月,隔一林修竹。」使懸念頓解,也說明了作者為什麼要離開誠齋跑到萬花川穀去賞月。原來,在他的書房前面有一片茂密的竹林,遮蔽了月光。本句中的「隔」字與「修」字看似平平常常,實則耐人琢磨,有出神入化之妙。試想,竹子如果不是長得鬱郁蔥蔥,修長挺拔,怎麼會把月光「隔」斷?寥寥十一字,既解開了「月未到誠齋」的疑竇,也說明了書房處於竹林深處,環境幽雅僻靜。《宋史》記載,楊萬里在任永州零陵縣丞時,曾三次去拜訪謫居永州的張浚不得見面,後來「……以書談始相見,浚勉以正心誠意之學,萬里服其教終身,乃名讀書之室曰『誠齋』。」這樣,就可以想見楊萬里名為「誠齋」的書房是費了一番心思,作了精心的設置和安排的。
上片通過對照描寫,用「未到」和「先到」點明,此時誠齋仍處在朦朧暗影之中,而「萬花川穀」已是月光朗照。下片四句,便描寫「萬花川穀」的月色。「如今才是十三夜,月色已如玉。」兩句中只有「如玉」二字寫景,這兩字用巧妙的比喻,形象生動地描繪出碧空澄明、冰清玉潔的月夜景色。「才」字與「已」字相呼應,使人想到作者在「十三」的夜裡欣賞到這樣美妙的月景,有些喜出望外;也使人想到,盡管現在看到的月色象玉一般的晶瑩光潔,令人陶醉,但「十三夜」畢竟不能算是欣賞月色的最佳時刻。那麼,何時的月色最美呢?任人皆知,陰歷的十五、十六日月亮最圓,是觀賞月光最好的日子。這樣,詞的結尾兩句,也就很自然地推出一個新的境界:「未是秋光奇絕,看十五十六。」「未是」二字壓倒前句描寫的美妙如玉,剔透晶瑩的境界,推出一個「秋光奇絕」的新天地,指出即將來臨的十五十六才是賞月的最佳時刻。尾二句筆墨看似平淡,卻表現出一個不同凡響的藝術境界,說明作者對未來、對美有著強烈的憧憬和追求。
B. 摘抄宋詞
1.賀新郎
螢
趙聞禮
池館收新雨。耿幽叢、流光幾點,半侵疏戶。入夜涼專風吹不滅,冷焰微茫屬暗度。碎影落、仙盤秋露。漏斷長門空照淚,袖衫寒、映竹無心顧。孤枕掩,殘燈炷。練囊不照詩人苦。夜沈沈、拍手相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