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需再忍前一句
發布時間: 2023-03-19 04:46:14
1. 忍無可忍 無須再忍 的前一句是什麼
前一句是「是可忍,孰不可忍?」
出處以及原文:《論語·八佾》:「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解釋:如果這個都可以容忍,還有什麼不可容忍的呢?意思是絕不能容忍。
是現代人根據孔子的話自行補充創造的一句話,因為孔子沒有說過後面的一句話,連起來就是:是可忍,孰不可忍?忍無可忍,無需再忍。
(1)無需再忍前一句擴展閱讀
論語·八佾篇
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三家者以《雍》徹,子曰:「相維辟公,天子穆穆,奚取於三家之堂?」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
翻譯:
孔子說:「(《雍》詩上這兩句)『助祭的是諸侯,天子嚴肅靜穆地在那裡主祭。』這樣的意思,怎麼能用在你三家的廟堂里呢?」
孔子議論季氏時說:「在他的家廟的庭院里用八佾奏樂舞蹈,對這樣的事情,季家都忍心做了,還有什麼事情不忍心去做呢!」
孔子說:「一個人沒有仁德,他怎麼能實行禮呢?一個人沒有仁德,他怎麼能運用樂呢?」
林放問什麼是禮的根本。孔子回答說:「你問的問題意義重大,就禮節儀式的一般情況而言,與其奢侈,不如節儉;就喪事而言,與其儀式上治辦周備,不如內心真正哀傷。」
孔子說:「夷狄(文化落後)雖然有君主,還不如中原諸國沒有君主呢。」
中國歷來被稱為「禮義之邦」。「禮」不僅是一些具體的禮節儀式,而且包括古代社會一系列制度以及相關的宗教、政治、倫理等思想觀念。
「禮」在中國古代社會的政治文化生活中有著重要的地位。到了周代,禮儀制度已發展到了相當完備的程度。這在以後被稱為「禮經」的《周禮》、《儀禮》、《禮記》中,充分體現出來。
熱點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