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畫人物賞析
『壹』 如何賞析畫家奧古斯特·雷諾阿《陽光中的裸女》油畫
像許多喜歡古典油畫的人一樣,喜歡拉斐爾,喜歡安格爾,喜歡布格羅,喜歡這些油畫大師造型精準真切直觀唯美寫實的作品,而對於印象派諸如馬奈德加高更們的人物油畫總是調動不起內心的興趣,但是,雷諾阿卻是一個例外。
如果說拉斐爾、安格爾、布格羅、格維德是古典主義唯美寫實油畫的代表畫家,雷諾阿無疑就是印象主義唯美油畫的代表畫家了。雷諾阿說,生活中醜陋的東西已經不少了,藝術為什麼不能更多的表現美呢!作為印象派中以擅長人物畫著稱的畫家,雷諾阿畫筆下的人物都很美,不管是群體人物畫,還是個體人物畫,不管是豐腴的女性形象,還是苗條的女性形象,經過雷諾阿的藝術創作,都呈現出俏麗俊美生動活潑色彩斑斕動人心弦的畫面。如《船上的午宴》、《紅磨坊的舞會》、《浴女》系列等。
《陽光中的裸女》是雷諾阿的一幅代表畫作。畫中描繪了一位美麗少女在戶外陽光中光線色彩在女孩身上發生的變化,產生一種夢幻化的畫面效果,展示了雷諾阿印象人物油畫的特點特色及其高超的繪畫技法和表現手法。
『貳』 世界名畫《無名女郎》賞析及資料
《無名女郎》是俄國畫家伊萬·尼古拉耶維奇·克拉姆斯柯依於1883年創作。這也是我最喜歡的身著服飾的女郎肖像畫。
畫中女郎整體給人感覺是高冷。她高高在上,坐在馬車上,畫家是在仰視她的角度作畫,背景是在雪天,採用的冷色調,女郎身後的建築由近及遠是不斷變低的,都是為了營造女郎高冷的形象。
馬車無論是材質還是做工都是非常精緻的,包括女郎身後的靠背,都是華貴的材質。馬車左右兩邊淡黃色象牙裝飾和女子帽子上淡黃色羽毛,組成三角構圖,這種三角構圖法使靜態圖更加穩固,畫顯得更加莊重。
女郎服飾採用的是以黑色為主的冷色調,鑲有昂貴的動物皮毛,且皮毛每一根都畫得很精細,脖子及手腕上纏的絲帶,另使用了同為冷色調的深藍色,帽子上銀白色的珍珠,手腕上的金鐲子反光效果畫的非常好,十分復合其低調奢華的氣質。
女郎的面龐圓潤,這符合俄羅斯女子豐滿的特點,而且面龐豐滿圓潤也更能透出威嚴的氣質。她的眼睛睫毛的描繪,眼神的冷漠莊重,都表達出了她高冷的性格。
此畫取名《無名女郎》給人無盡的想像,根據當時的背景時代,很多人對無名女郎進行了身份的猜測,但眾說紛紜,並無定論。
(2)油畫人物賞析擴展閱讀:
《無名女郎》是俄國畫家伊萬·尼古拉耶維奇·克拉姆斯柯依於1883年創作的一幅現實主義肖像畫,是畫布油畫,現收藏於莫斯科的特列恰科夫美術博物館。
在這幅畫中,克拉姆斯柯依以現實主義思想,古典的造型手法,藉助人物的姿態、動作、裝束和神情,展示出一個剛毅、果斷、滿懷思緒、散發著青春活力的俄國知識女性形象。 整個畫面運用強烈的明暗對比與和諧高雅的色調,柔和的色調和氛圍,形象的真實和個性化,使該作品帶有了現實主義的成分。
『叄』 母親 油畫 1981 孫慈溪 賞析
孫慈溪1981年創作了油畫《母親》。
面對油畫的主人公——衣衫破碎,手擎鐐銬,正在奶孩子的頂天立地的母親形象,這位紀念碑式的英雄,這位高大聖潔的革命母親以她的堅毅、庄嚴以及眉宇間流露的深沉母愛將使人們的靈魂受到極大的震撼。
這是一幅歌頌革命志士的偉大母愛與崇高人情美的悲劇作品,無疑也是作者本人的一件劃時期的作品。
它取材於趙雲霄烈士就義前留給自己在獄中生下的嬰兒的一封遺書的真人真事。作品描繪的是烈士就義前噙著熱淚在黑暗的牢房中以自己干癟的乳房為骨肉之嬰餵奶的瞬時。
左右兩幅(聯)則是烈士寫給嬰兒啟明的遺書手跡——它分明是對遺書原物的超級寫實主義的平面化放大寫生,並以兩半剖開方式被置於「中堂」的兩邊。它彷彿是靜處於某一革命博物館的展壁上,遺書中的每一字跡清晰可辨,其紀實的可信度,令人有一種直觀革命歷史文物的逼真感。
烈母告別不知世事的遺孤的人物畫與作為她的遺書手跡的靜物畫,人物形象的意蘊與文字元號的語義,就如此交相輝映地一並呈現於觀眾眼前,似乎把人重新帶回到國民黨反動派滅絕人性的黑暗統治的歷史中去。
(3)油畫人物賞析擴展閱讀:
孫慈溪《母親》 油畫 創作背景:
1981年,孫慈溪應中央新聞電影製片廠之邀,為大型文獻紀錄片《先驅者之歌》畫了兩幅表現趙雲霄烈士在獄中給嬰兒寫遺書的銀幕素描,油畫《母親》就是在這兩幅銀幕素描的基礎上創作而成的。
這是一幅歌頌革命志士的偉大母愛與崇高人情美的悲劇作品,無疑也是作者本人的一件劃時期的作品。經過畫家的精心構思,最終恰恰是因為具體採用了二元空間的三聯畫的表現形式,而使作品的主題內涵獲得了最大程度的完美的體現。它的創作成功,在反映不同的時代、社會與歷史背景條件下的大寫的「人」與親情的繪畫創作方面堪與羅中立的《父親》並駕齊驅。
網路-孫慈溪
『肆』 羅中立的油畫《父親》的鑒賞
羅中立以濃厚的油彩,精微而細膩的筆觸,塑造了一幅感情真摯、純朴憨厚的父親畫面,雖沒有華麗色彩,也沒有宏大場景,但依然刻畫得嚴謹朴實、細膩豐澤,被業內評價為「以紀念碑式的宏偉構圖,飽含深情地刻畫出中國農民的典型形象,深深地打動了無數中國人的心。」
畫面具有一種悲劇性的震撼力,採用照相寫實主義手法畫中國的一位普通的,貧困的,苦澀的老百姓,人物的形象是人們再熟悉不過的老年農民形象,老人枯黑,乾瘦的臉上布滿了象溝壑,又如車轍似的皺紋,深陷的眼睛露出了凄楚、迷茫又帶著懇切的目光,象是在緬懷過去,又象是在期待未來,讓我們感受到那牛羊般的善良目光的「通視」。
乾裂、焦灼的嘴唇似乎已被封干許久,僅剩一顆門牙的嘴裡不知飽嘗過多少的酸、甜、苦、辣,猶如耙犁一般的破傷的大手捧著一個破了又被重新鋦起的粗瓷碗在喝水,細小毛孔里滲出的汗珠不知已滑落多少,稀疏的胡須,還有那象徵著悲劇色彩的苦命痣,都無不打上了他艱苦勞動,生活悲慘的的烙印。
(4)油畫人物賞析擴展閱讀
《父親》是當代畫家羅中立於1980年創作完成的大幅畫布油畫。現收藏於中國美術館。
該畫用濃厚的油彩,精微而細膩的筆觸,塑造了一幅感情真摯、純朴憨厚的普通農民形象。即使沒有斑斕奪目的華麗色彩,也沒有激越盪漾的宏大場景,但作者依然刻畫得嚴謹朴實,細而不膩,豐滿潤澤。背景運用土地原色呈現出的金黃,來加強畫面的空間感,體現了人物形象外在質朴美和內在的高尚美。
《父親》屬於大尺幅超寫實肖像油畫,這是一幅「很大很大」的普通農民肖像畫。
畫中人物頭裹白布、手端舊碗且在陽光照射下滿臉黝黑,其臉上有,似歲月的刀刻出、又似五線譜譜寫的皺紋,眉弓上有,如早晨葉片上的露水,大粒而欲滴的汗珠,還有凸出的眉弓與凹陷的眼睛,高挺的鼻樑、寬厚的鼻翼以及鼻樑右側粗黑大顆的苦命痣,僅剩一顆門牙、半張的嘴、乾裂的唇和手中端著的這碗渾水,形成呼應,似乎這老人剛經過一陣辛苦的勞作,口乾舌燥,正想端著水喝,突然來了一個熟悉或陌生的人,老人眼光注視著這人的情景。
《父親》是1980年羅中立根據在大巴山生活的體驗,以及與農民結下的深情,創作的作品。
20世紀70—80年代,社會處於變革時代,人們的價值觀念發生了極大的變化,主體意識開始覺醒,藝術的表現意識深化,這就形成了一個良好的客觀的環境。反映在藝術創作上,藝術家開始對周圍身邊的瑣事及普通人民產生濃厚的興趣,從而改變了以革命領袖為主要描繪對象的創作方法,《父親》就是在這樣一個良好的氛圍下應運而生的。
《父親》中的藝術形象來源於一位名叫鄧開選的普通農民。20世紀70年代農民進城主要是淘糞,把糞作肥料。為了這個肥料,生產隊、公社之間經常發生爭斗,就是為了這個肥料,畫家附近的廁所里都有農民住在裡面,那時候城裡面每一個廁所都有農民住在裡面。
農民過年的時候也守在那個地方,所以農民的那個神態和姿勢,引起作者很大的震動,之後,他就畫了守糞的農民,又畫了一個當巴山老赤衛隊員的農民,最後才有了現在這幅作品,開始畫的名字是「粒粒皆辛苦」,後改成《我的父親》,最後去掉了「我的」二字更名為《父親》。
《父親》被視為傷痕畫派的一個重要代表,是一幅典型的鄉土寫實主義作品,表現了畫家羅中立的鄉土主義情懷,是羅中立本人對本土文化和藝術的堅守與挑戰,也是為落後的農村及農民代言,讓人們關注農民,關注那朴質的美與勤勞的品格。
作者深諳農民的困苦,懂得農民的歡樂,更理解農民的需求。《父親》能夠激起人們對於普通農民由衷的熱愛、贊美和強烈的責任感,激起人們發自內心的感情波瀾,而不只是一聲悲天憫人的長嘆。藝術融鑄入人們的思想感情之中,深刻地表現出中國農民的力量和希望。
命運給予他為土地的興衰而抗爭的責任,命運同時也給予他為家庭的成敗而打拚的勤奮,命運給予父親善良的心,純朴的情,與世無爭的信念,在陽光下曬得那麼自然黝黑的皮膚。即使這一生沒有受教育的機會,也從未有一聲嗟怨,只要看到那秋日陽光下大片大片的金黃,微笑就一年一度地湧上心田。當人們凝視一個陽光下的慈父時,它的意義已不僅限於農民的力量所在,人們應該清楚地認識到它已經涉及了人類靈魂的象徵。
『伍』 如何鑒賞法國油畫《篩谷的婦女》
《篩谷的婦女》鑒賞:
三個人物中只有一個能看到臉部表情,而且她並不象在集中勞動,而是在夢幻之中,正在篩麥子的那個女孩從解剖學角度來看並不象在用力,而更是在象在擺舞蹈造型。那個處在背景陰影下的男孩的作用只是讓整個畫面結構達成平衡。
雖然畫的是個勞動場面,但整個畫面是處在靜態的。整幅畫中找不到任何錶達人物心情,生活的信息。畫家眼裡看到的不是勞動,而是姿態,藝術不是為了體現生活,而是來讓平凡的日常場景通過精神的力量獲得升華。這個精神的力量來源於藝術家的思維和心靈。
藝術高於生活,藝術不復制生活。藝術不是生活的奴隸,寫實不是物體單純的影象。藝術也不用服務生活,更不是服務社會。
藝術的存在表明了我們的精神高於肉體,即使是在已經沒有神話和幻想的十九世紀,藝術家們的精神使得他們能把普通生活創造成新的神話,這個勞動場景通過Courbet的鍛造又給我們的幻想打開了門窗。
日常的生活動作經過這樣的凝固的得到了古典氣息,似乎成了荷馬史詩中的勞動場景,由此產生了時間的差距,脫離了Courbet的時代,雖然人物的衣飾是他同時代的。正是能把和同時代的事物得到距離,才能使其得到精神的升華。這,也是歐洲十九世紀現實主義的目的。
(5)油畫人物賞析擴展閱讀:
油畫創作背景
19世紀40年代的法國,出現了一批重視如實地反映客觀現實的畫家,後來被稱為「現實主義」畫派。他們主張藝術應以實際生活為基礎,以自然為範本,畫家應該走出畫室去表現普通人的生活。他們歌頌勞動,贊美自然,將勞動者作為藝術創作的對象;
他們不屑於那些古書堆里的老題材,不用那些神奇的幻想,不願被關在畫室里。他們將樸素之美作為創作的最高目標,掀起了美術史上繼新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之後的現實主義思潮。
居斯塔夫·庫爾貝(GustaveCourbet)是法國現實主義藝術思潮中的代表性人物。1855年,在世界博覽會期間,在官方的藝術沙龍之外,他舉行了一次富有挑戰意味的以「現實主義」為題的個人畫展。在這個畫展上,庫爾貝公開發表了美術史上有名的現實主義宣言。
宣言主張要獨創,要成為活的藝術,要忠於客觀對象的表現。主張藝術家必須表現當代生活。這個宣言奠定了庫爾貝在現實主義藝術中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