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勵志台詞 » 前赤壁賦的哲理

前赤壁賦的哲理

發布時間: 2023-03-22 10:01:03

A. 蘇軾的赤壁賦講什麼道理

我一直都認為,蘇東坡的許多作品都體現了他對人生的體悟和對宇宙的沉思,所以,千百年來為世人稱頌不絕。

然而在眾多佳作中,我覺得只有《前赤壁賦》最能體現蘇的豁達樂觀的人生態度。

全賦在寫景敘事時注入作者主觀情感,文辭飄逸清俊,傳達思想深刻而富有理趣,因而得以作為古文經典入選高中語文教材。

深刻地說,全賦就是一場關於宇宙人生的對話,是哲理與詩情的高度融合。

《前赤壁賦》以水月開始,再以水月結尾。從最開始的自然情景,到結尾的哲理思辨,字里行間彌漫著透澈人心的廣大與澄明。

這首賦寫於公元1082年,也就是宋神宗元豐五年,這時的蘇軾被貶在黃州,心中十分苦悶。於是在月圓之夜,與客泛舟夜遊赤壁,想借這良辰美景一吐胸中塊壘。

起先「水波不興」,作者非常主動地「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以抒發胸中的苦悶。隨後「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鬥牛之間」表面是好像月亮對他留戀不去,其實,是作者委婉地表達了自已對月亮的無限眷戀,並無意中流露出了愉悅的心情。

而正是這種心情,使作者忘記自我,忘記俗世,自然而然地融入眼前的夜景中:茫茫江水川流不息,自己就像一夜扁舟,放任自流,在無盡的虛空中「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此刻的作者,感受到了一種前所未有的逍遙與解脫:天地於我是廣闊的空間與自由,而不再是牽扯和羈絆。

隨後,作者情緒更加高漲,不僅「飲酒樂甚」,還「扣舷而歌之」。作者唱道「擊空明兮溯流光」,可見此時的作者已經在用這清潔的月光與水來陶冶自已被塵世擾攘不堪的心靈。同時也借這首歌表達了自己渴望擺脫俗世的成敗得失、悲歡離合的希望。

此刻的月亮己經從東山之上走進了作者的內心,從自然物理走向了思想精神。他期待著月亮能給他安慰,給予他精神上的空明,如神仙般的自在,但不久,理智又將他拉回現實,「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一方」。俗世悲苦又襲上心頭。

這種愁緒瞬間引起了思索對比,最後得出結論:人在天地間不過是極短暫的存在。

這顯然是蘇軾對過去的人生際遇的一種總結。在之前的《念奴嬌•赤壁懷古》中,作者還在懷念周瑜等歷史人物的雄姿英發,感慨自己的渺小。

而到《前赤壁賦》,作者己經更進一步的認識到:即便曹操那樣偉大的英雄也在自然面前敗落。可見他此時己經擺脫了對個人命運的關切,將哲理的沉思上升至人類生命的普遍有限性。

隨後,在下一段,作者又進一步加深了這種哲理性思考:水雖然不斷地流淌,但不會減少,月亮雖然有盈虛之變,但最終仍然沒有增損。因此時間的永恆或暫短只是一個相對的概念。

可見,此時的蘇軾已開始用道家思想來看待人與自然的關系了。

最後,蘇說「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這里蘇軾不再執著,認為個人所追求的不是物質佔有,而應該是心靈的契合。開始隨遇而安,這也正是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

B. 前赤壁賦表達了蘇軾怎樣的哲學思想

前赤壁賦蘇軾的哲學思想
蘇軾在文章中闡述了變與不變的哲理,這個論點具有唯心主義的成分,但卻同時具備了辯證法的因素,這是作者所要集中表達的思想,是文章的「神」之所在。神聚而形散,隨著主觀感受的輾轉生發,散文的文字起伏跌宕,意趣橫生。文章寓情於景,借景明理,具有極高的藝術感染力。

熱點內容
新生成語 發布:2024-05-03 09:42:00 瀏覽:875
兩字的詞語 發布:2024-05-03 08:52:08 瀏覽:978
新船的成語 發布:2024-05-03 08:46:19 瀏覽:518
關於月字的四字詞語 發布:2024-05-03 08:45:45 瀏覽:477
人物外貌作文 發布:2024-05-03 08:22:08 瀏覽:81
帶家字的詞語 發布:2024-05-03 08:02:36 瀏覽:857
華麗詞語 發布:2024-05-03 08:02:02 瀏覽:63
男性荷爾蒙2004電影 發布:2024-05-03 07:39:50 瀏覽:75
發朋友圈開心的句子 發布:2024-05-03 07:15:24 瀏覽:963
治病的成語 發布:2024-05-03 07:10:52 瀏覽: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