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朗誦要求
1. 古詩朗誦技巧
以下為您列出了詩歌朗誦中常用到的朗讀技巧:
1、熟讀詩——掌握內作者:把握作者對詩篇的創作容理念及構思,是最好且最直接的方式。
2、深刻解詩:「解詩」並不是照著字面上的意義分析一下就夠了,除了掌握作者外,而是要用自己的思想感情做基礎,努力探索作者的創作意圖和動機。
進而分析每段,每句,甚至每個字的內在意義。不僅這樣,而且要把詩內所含的思想情感,逐漸變成自己思想情感的沖動,直到情不自禁不能不說的時候,再開始朗誦。
3、掌握基調:「基調」就是朗誦時整首詩的「主題意識」、「主題呈現」的整體方式。詩的基調可能是憂傷的、愉快的、勵志的、哀慟的等等。
4、入詩:首先入詩的應是朗誦者。朗誦者因著深刻理解詩句而深受詩意感動,而後藉由豐富且適切的聲情表達方式,感動了自己,最後感動了聽者,雙雙進入詩境之中。
5、在朗讀時需要強調或突出的詞或片語,甚至某個音節,叫做重音。同樣的一句話,如果重音不同,表達出來的意思也就不同。
2. 古詩詞朗誦要領
古詩詞朗誦要領
1,古詩詞的朗誦。
(1),感情充沛。古體詩詞大多是作者有感回而發,語言答凝練。因此,在朗誦前要了解作者的心境,以作者的身份去朗誦,才能找到鮮明的情感與節奏。我們善於寫古體詩,且詩朗誦自己的作品。感情充沛是沒有問題的。關鍵是分好音部。
(2),分好音部。音部是指詞或片語間,因表達語意,而拖長語音形成的間隔。分析好詩詞的音部是古詩詞朗誦的基本環節。音部確定後,即產生節奏。如王之渙的 ;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音部是這樣分的:王之渙的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 一層 —樓。
(3),平仄相映。平聲字一般聲調高昂而稍長:仄聲字一般聲調降抑而急促。在古詩詞里,平仄搭配都遵循一定規律的。朗誦時平聲字悠揚綿長:仄聲字頓挫收斂。由此形成高低升降、互為映襯,使音調鏗鏘、語氣優美聽起來就非常好聽、和諧悅耳。
(4),節奏鮮明。古詩詞是講究合輒押韻。在朗誦時要把韻腳讀得稍重一些,然後再根據作品內容,和所要體現的思想感情、將詩句的語調、語速合理安排,就會節奏鮮明的朗誦出來。
3. 詩詞朗誦時要注意什麼
首先要避免"矯揉造作"。詩詞朗誦和其他文體的朗誦一樣,要自然,決不可以做作。詩詞的感情雖然比其他文體來得強烈,但仍然是發自內心的真情流露。
要朗誦好一首詩,首先要認真閱讀,領會作者的感情。然後,努力地去引起共鳴,使自己的感受接近作者的情感。只有這樣,朗誦才能成功地再現作者的情感。
聽眾聽起來才會覺得"自然"。如果朗誦者並不領會作者的情感而只 是"估計"作者的情感,那就很容易失去分寸。
失去了內在的感情基礎,單單依靠技巧來支撐,聽眾聽起來就必然會感到"做作"了。其實最重要的一點是要自信。
(3)古詩朗誦要求擴展閱讀:
舉例
《春曉》
這是一首格律詩,朗誦這首詩時,應該注意每個字都要吐音清晰,淌出詩的節奏。每行詩句都可處理為三處停頓: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念到「曉、鳥、少」時,字音要適當延長,略帶吟誦的味道,使聽眾能感覺出詩的音韻美和節奏感。
前兩句是寫詩人早上醒來後看到的景物,朗誦時要用柔和、舒緩的語調,音量不要過大。「鳥」字的尾音可稍向上揚,表現出詩人見到的是春光明媚,鳥語花香的明朗景象。
後兩句寫詩人想起昨天夜裡又刮風又下雨,不知園子里的花被打落了多少。在讀「花落知多少」時,要想像出落花滿園的景象。可重讀「落」字,再逐漸減輕「知多少」三個字的音量,表現出詩人對落花的惋惜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