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夜雪翻
⑴ 夜雪,古詩譯文
作者:白居易
夜雪
已訝衾枕冷,復見窗戶明。
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
譯文
夜卧枕被如冰,不由讓我很驚訝,又看見窗戶被白雪泛出的光照亮。
夜深的時候就知道雪下得很大,是因為不時地能聽到雪把竹枝壓折的聲音。
⑵ 關於雪夜的詩句古詩
夜雪
作者:白居易
已訝衾枕冷,復見窗戶明。
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
白雪版歌送武判官歸權京
作者:岑參
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散入珠簾濕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
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
瀚海闌干百丈冰,愁雲慘淡萬里凝。
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
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
輪台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
山迴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⑶ 夜雪白居易古詩的意思是什麼
已訝衾枕冷,復見窗戶明。
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
賞析白居易也寫了不少與雪有關的詩,《夜雪》只是其中的一篇而已,不過雖然篇幅短小,卻寫得耐人尋味,波折委婉,有一種曲徑通幽的效果。
「已訝衾枕冷,復見窗戶明。」白居易的詩歌多以通俗易懂見長,這首詩也不例外,睡著睡著覺,覺得厚厚的被子不能抵禦寒冷的入侵,甚至被凍醒了,不覺感到驚訝,今天夜裡這是怎麼一回事?忽然間比往日冷了許多?要知道那時的人們是沒有天氣預報的,所以也不會預先知道天氣會發生什麼突然的變化。在似睡非睡之際,朦朦朧朧中,睜開眼睛一看,發現竟然連窗戶外面也比往常亮了許多,這一切究竟是什麼原因呢,作者心裡當然要琢磨一下,讀者也在隨著詩歌的思路感到有些迷惑不解。其實在這里作者已經巧妙地把夜裡下雪時的特徵擺在讀者的面前了,一個是氣溫比平時下降,所以同樣的被子蓋在身上,卻感到陣陣寒意襲來;一個是光線比平時要亮,因為地面蒙上了厚厚的白雪,自然會起到反射光線的作用。不過,既然是寫詩,當然不會把話說透,而是要通過形象思維的方式來表達,所以作者要把這一場大雪用他獨有的表達手段呈現在讀者眼前。被子冷,是一個有關氣溫的感受細節,窗戶明亮,是一個涉及光線的視覺細節,但由於作者是在屋裡睡覺,所以僅僅感到寒冷和明亮,並不能證實就一定是下了一場大雪,而下面兩句切入的角度,卻准確無誤地抓住了只有下雪而且是下大雪才能出現的特殊物象:「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白居易人躺在被窩里,從什麼地方判斷外面一定是下了一場大雪呢?就是從耳邊時時聽到大雪壓斷竹枝的聲音,這就完全可以肯定自己「知雪重」的判斷是正確的,而且如果是在白天,聲音嘈雜,可能就會聽不到竹枝被雪壓斷的細微的聲響了,可這種聲音在夜深人靜之時,聽起來卻是再清晰不過的了。白居易的這首小詩,避熟就新,完全從感覺、從推理入手,雖然根本就沒有看見雪,但他卻別具特色,准確無誤地寫出了他對夜雪的感受。四句詩讀下來,每一句都是寫的「夜雪」,所以這個題目也是再恰當不過了。
⑷ 夜雪這首古詩的注釋和譯文
《夜雪》
.[唐].白居易.
已訝衾枕冷,復見窗戶明。
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
【翻譯】昨夜開始 紛紛揚揚下起大雪,詩人初覺衾枕增寒,又時時聽到院子中厚重的積雪 彎折竹子的劈啪聲,天明前又看到積雪堆積在窗戶前,室外分外明亮。 詩句寫一夜大雪不斷。從感覺、視覺、聽覺三方面渲染雪之大、積之 厚、天之冷,使人產生不堪承受的感覺,直覺滿紙寒意逼人。
【鑒賞】雪,是大自然美麗的精靈,它以天賦麗質裝扮山川,飄灑寰 宇,也是詩人們情有獨鍾的詩思寄託物。古人詠雪,有「殘雪壓枝猶有橘, 凍雷驚筍欲抽芽」,有「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有「野雲萬里無城郭,雨 雪紛紛連大漠」等等。在如此眾多的詠雪詩詞中,白居易的這首《夜雪》, 並非光彩奪目,也沒有波瀾起伏,更沒有能讓人刻骨銘心,但是這一朵小 花,卻也開出了別有一番的韻味,耐人尋味,讓人一感其清新淡雅、無盡 韻味。
「已訝衾枕冷」一句開頭,細細品來,就會感受到其獨到的描寫方式。 不寫天氣,不寫環境,僅僅一個字——「冷」,形象地表現了雪即將到來的 感覺,還有一個「訝」字,也暗含了雪的到來。正因為雪的落地無聲,所以 通過它的冷來感受才顯得更為貼切,朦朦朧朧之中忽然就越發的冷了起 來,原來那是因為下雪了啊!
「復見窗戶明」,緊接著的就是視覺上的變化,窗戶的「明」,亦是為了 寫雪的意圖,大家都知道,夜已經很深了,可是窗外卻分外的明亮,這又說 明了什麼呢?那是因為雪下得大,雪積得深,積雪的強烈反光給暗夜帶來 了亮光。這又同時說明了雪的到來,並且是夜雪的到來。這是多麼生動 又傳神啊!
「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此時已經明知是下雪了,而且是大雪,可 為什麼偏偏是夜深才知呢?「折竹聲」這樣細小輕微的聲音在大白天如何 能夠聽見?在夜深的時候,那折竹聲就會顯得更加清脆,這一結句以有聲 襯無聲,使全詩的畫面靜中有動、清新淡雅,真切地呈現出一個萬籟俱寂、 銀裝素裹的清寧世界,真可與王維詩句「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鳥鳴 澗》)相媲美。
這首詩最令人感覺到不同一般的還是他的創新之處。從觸覺、聽覺、 視覺、感覺上來透徹地描寫夜雪的降臨,更以精細的筆觸把夜雪的另一種 美描寫得栩栩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