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詩歌特點
Ⅰ 白居易詩歌特點是什麼
白居易的詩歌特點是:通俗易懂、樸素真實、題材廣泛、大部分具有諷刺意味。白居易被後世人們稱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有這“詩王、詩魔”的稱號。他的詩歌對後世有著非常大的影響,同時他的詩也反映著現實社會中的一些現象。他著名的代表作有《琵琶行》、《長恨歌》、《賣炭翁》……總之,他在我國文學史上有著非常大的影響。
我們有很多人都閱讀和背誦過白居易的詩,所以我們對他的是個有一定的了解,他是個的特點就當是:通俗易懂、朗朗上口、樸素真實、有童謠特點和諷刺意味等等。
Ⅱ 白居易詩歌特點
一、主題的專一和明確。一詩只集中地寫一件事,不旁涉他事,不另出他意,這就是主題的專一。白居易效法《詩經》作《新樂府》五十首,以詩的首句為題,並在題下用小序註明詩的美刺目的,如《賣炭翁》「苦宮市也」之類;同時還利用詩的結尾(卒章)作重點突出,不是惟恐人知,而是惟恐人不知,所以主題思想非常明確。
二、運用外貌和心理等細節刻畫來塑造人物形象。例如《賣炭翁》,一開始用「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這樣兩句,便畫出了一個年邁而善良的炭工;接著又用「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來刻畫炭工的內心矛盾,就使得人物更加生動、感人,並暗示這一車炭就是他的命根子。這些都有助於作品主題思想的深化。
三、鮮明的對比,特別是階級對比。他往往先盡情摹寫統治階級的糜爛生活,而在詩的末尾忽然突出一個對立面,反戈一擊,這樣來加重對統治階級的鞭撻。
四、敘事和議論結合。諷諭詩基本上都是敘事詩,但敘述到最後,往往發為議論,對所寫的事作出明確的評價。這也和他所謂的「卒章顯其志」有關。他有的詩,議論是比較成功的,如《紅線毯》在具體生動的描繪之後,作者彷彿是指著宣州太守的鼻子提出正義的詰責,給人比較強烈的印象。
五、語言的通俗化。平易近人,是白詩的一般風格。但諷諭詩更突出。這是因為「欲見之者易諭」。他仿民歌採用三三七的句調也是為了通俗。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 [1-2] ,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於河南新鄭。 [3] 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並稱「劉白」。 [4]
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於香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白居易是中唐時期影響極大的大詩人,他的詩歌主張和詩歌創作,以其對通俗性、寫實性的突出強調和全力表現,在中國詩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在《與元九書》中,他明確說:「仆志在兼濟,行在獨善。奉而始終之則為道,言而發明之則為詩。謂之諷諭詩,兼濟之志也;謂之閑適詩,獨善之義也。」由此可以看出,在白居易自己所分的諷喻、閑適、感傷、雜律四類詩中,前二類體現著他 「奉而始終之」的兼濟、獨善之道,所以最受重視。同時提出了自己的文學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而他的詩歌主張,也主要是就早期的諷諭詩的創作而發的。 [23]
早在元和初所作《策林》中,白居易就表現出重寫實、尚通俗、強調諷喻的傾向:「今褒貶之文無核實,則懲勸之道缺矣;美刺之詩不稽政,則補察之義廢矣。……俾辭賦合炯戒諷喻者,雖質雖野,采而獎之。」(六十八《議文章》)詩的功能是懲惡勸善,補察時政,詩的手段是美刺褒貶,炯戒諷喻,所以他主張: 「立采詩之官,開諷刺之道,察其得失之政,通其上下之情。」(六十九《采詩》)他反對離開內容單純地追求「宮律高」、「文字奇」,更反對齊梁以來「嘲風月、弄花草」的艷麗詩風。在《新樂府序》中,他明確指出作詩的標準是:「其辭質而徑,欲見之者易諭也;其言直而切,欲聞之者深誡也;其事核而實,使采之者傳信也;其體順而肆,可以播於樂章歌曲也。」這里的「質而徑」、「直而切」、 「核而實」、「順而肆」,分別強調了語言須質朴通俗,議論須直白顯露,寫事須絕假純真,形式須流利暢達,具有歌謠色彩。也就是說,詩歌必須既寫得真實可信,又淺顯易懂,還便於入樂歌唱,才算達到了極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