溧陽詩詞
Ⅰ 關於溧陽天目湖的詩句
《鷓鴣天.游天目湖濕地》
作者:李靜
水漲清波草色肥,浮萍泛綠柳風吹。魚銜內雲影悠悠過,容鳥帶晴暉款款飛。
沿曲徑,繞新籬。遙山幾抹淡如眉。行來裊裊扶芳下,又惹平生一段痴。
作者李靜南嶽人,從事教育工作。愛好國學,詩詞創作。有詩詞作品散見《中華詩詞》《衡州詩詞》《南嶽風騷》等刊物。曾在全國百詩百聯大賽和全國堰頭梨花大賽獲獎。
(1)溧陽詩詞擴展閱讀
天目湖被譽為「江南明珠」、「綠色仙境」,天目湖全區擁有300平方公里的生態保護區,區內坐落著沙河、大溪兩座國家級大型水庫。天目湖是江蘇省首批生態旅遊示範區。
天目湖的周圍現存許多歷史文化遺址:以春秋時代楚人伍子胥名「員」命名的伍員山,東漢大文學家蔡邕讀書台,太白樓,報恩禪寺,唐代名剎龍興寺舊址,「天下第一石拱壩」等。
天目湖地區物產豐富,有「沙河桂茗」綠茶、「烏龍茶」、「珍珠栗」、「桂元栗」、「砂鍋魚頭」等。
Ⅱ 《遊子吟》這首詩的意思是什麼
《遊子吟》這首詩的意思是:慈母用手中的針線,為遠行的兒子趕制身上的衣衫。臨行前一針針密密地縫綴,怕的是兒子回來得晚衣服破損。有誰敢說,子女像小草那樣微弱的孝心,能夠報答得了像春暉普澤的慈母恩情呢?
遊子吟
【作者】孟郊【朝代】唐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創作背景
《遊子吟》寫於溧陽(今屬江蘇)。此詩題下孟郊自註:「迎母溧上作。」孟郊早年漂泊無依,一生貧困潦倒,直到五十歲時才得到了一個溧陽縣尉的卑微之職,結束了長年的漂泊流離生活,便將母親接來同住。詩人仕途失意,飽嘗了世態炎涼,此時愈覺親情之可貴,於是寫出這首發於肺腑、感人至深的頌母之詩。
遊子吟賞析
這是唐代詩人孟郊的《遊子吟》,是一首母愛的頌歌,它把人類偉大的母愛置於特定的藝術氛圍中,加以弘揚和歌頌,使之膾炙人口。
孟郊一生窮愁潦倒,直到五十歲才得到溧陽縣尉的卑微職位。此詩便是他居官溧陽時所作。深摯的母愛,無時無刻不在沐浴著兒女們,然而對於孟郊這位常顛沛流淳,居無定所的遊子來說,最值得回憶的莫過於母子分離的痛苦時刻,此詩寫的正是這樣的時候慈母縫衣的普通場景,而表現的都是詩人深沉的內心情感。
這是一首樂府體詩,詩人捕捉住生活中的一瞬,用簡括的語言勾勒出慈母為遊子縫制衣裳的場景,抒發了遊子思鄉念親的至深情感。全詩淳樸素淡、情真意切,撥動了多少讀者的心弦,引起萬千遊子的共鳴,尤其是「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兩句已成為千古流傳的名言佳句。
首聯,「遊子」,本謂遠游的客子。《史記》「遊子悲故鄉」。也許慈母想到了遊子的奔走之勞,風霜之苦和孤寂之悲,如此,詩一開頭,就似籠著一層淡淡的哀愁。另外,就唐詩看,「遊子」也可指離鄉遠游的舉子。有唐以來,開科取士,遊子不絕於途,輾轉流徙,飢寒相侵,倍受艱辛,「古若不置名,道路無欹傾」。
詩人以其親身體驗和感受,把遊子的悲苦和哀愁加以濃縮和轉嫁,曲折地反映了當時知識分子的生活實況,賦予了詩的社會意義。
次聯,集中寫慈母的動作和意態,表現了母親對兒子的深篤之情。雖無言語,也無淚水,卻充溢著愛的純情,扣人心弦,催人淚下。詩人進行了合理的想像,揭示了慈母情愛的含蘊,原來臨行縫制的遊子衣上,密密匝匝飛走的針線,竟是慈母的絲絲縷縷情思。
「遊子無寒衣」,「遊子暮何之」,也許就是慈母系情的 「意恐遲遲歸」的內涵。「短章蘊藉」(《白石道人詩說》),是詩意的生發,更是意境的升華。
尾聯,從「欲報之德,昊天罔極」化出,但較之原詩句,比擬切當,對比強烈,形象更為鮮明;而且「遊子不言苦,家書但雲安」,要解脫和拋卻的是悲苦和哀愁,知難而前,銳意進取,冀報恩於萬一。更多唐詩欣賞敬請關注「習古堂國學網」的唐詩三百首欄目。
Ⅲ 有關溧陽自然或人文景觀古詩詞有哪些
《戲贈鄭溧陽》
唐代:李白
陶令日日醉,不知五柳春。
素琴本無弦,漉酒用版葛巾。
清風北窗下,自謂權羲皇人。
何時到栗里,一見平生親。《游溧陽北湖亭望瓦屋山懷古贈同旅》
唐代:李白
朝登北湖亭,遙望瓦屋山。
天清白露下,始覺秋風還。
遊子托主人,仰觀眉睫間。
目色送飛鴻,邈然不可攀。
長吁相勸勉,何事來吳關?
聞有貞義女,振窮溧水灣。
清光了在眼,白日如披顏。
高墳五六墩,崒兀棲猛虎。
遺跡翳九泉,芳名動千古。
子胥昔乞食,此女傾壺漿。
運開展宿憤,入楚鞭平王。
凜冽天地間,聞名若懷霜。
壯夫或未達,十步九太行。
與君拂衣去,萬里同翱翔。《游溧陽下山寺》
唐代:許堅
地枕吳溪與越峰,前朝恩錫靈泉額。竹林晴見雁塔高,
石室曾棲幾禪伯。荒碑字沒秋苔深,古池香泛荷花白。
客有經年說別林,落日啼猿情脈脈。《溧陽秋霽》
唐代:孟郊
晚雨曉猶在,蕭寥激前階。星星滿衰鬢,耿耿入秋懷。
舊識半零落,前心驟相乖。飽泉亦恐醉,惕宦肅如齋。
上客處華池,下寮宅枯崖。叩高占生物,齟齬回難諧。《溧陽唐興寺觀薔薇花,同諸公餞陳明府》
唐代:孟郊
忽驚紅琉璃,千艷萬艷開。佛火不燒物,凈香空徘徊。
花下印文字,林間詠觴杯。群官餞宰官,此地車馬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