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春日
① 古詩詞《春日》原文
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② 春日古詩詞
春日 朱熹
勝日尋芳泗水濱 ,無邊光景一時新。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春日 秦觀
一夕輕雷落萬絲,霽光浮瓦碧參差。
有情芍葯含春淚,無力薔薇卧曉枝。
春日 [宋]吳錫疇
韶光大半去匆匆,幾許幽情遞不通。
燕未成家寒食雨,人如中酒落花風。
一窗草憶濂溪老,五畝園思涑水翁。
無賦招魂成獨嘯,且排春句答春工。
春日 方干【唐代】
春去春來似有期,日高添睡是歸時。雖將細雨催蘆筍,
卻用東風染柳絲。重霧已應吞海色,輕霜猶自銼花枝。
此時野客因花醉,醉卧花間應不知。
春日 溫庭筠【唐代】
問君何所思,迢遞艷陽時。門靜人歸晚,牆高蝶過遲。
一雙青瑣燕,千萬綠楊絲。屏上吳山遠,樓中朔管悲。
寶書無寄處,香轂有來期。草色將林彩,相添入黛眉。
春日 韋庄【唐代】
忽覺東風景漸遲,野梅山杏暗芳菲。落星樓上吹殘角,
偃月營中掛夕暉。旅夢亂隨蝴蝶散,離魂漸逐杜鵑飛。
紅塵遮斷長安陌,芳草王孫暮不歸。
春日 李商隱【唐代】
欲入盧家白玉堂,新春催破舞衣裳。
蝶銜紅蕊蜂銜粉,共助青樓一日忙。
春日 宋雍【唐代】
輕花細葉滿林端,昨夜春風曉色寒。
黃鳥不堪愁里聽,綠楊宜向雨中看。
春日 李咸用【唐代】
浩盪東風里,裴回無所親。危城三面水,古樹一邊春。
衰世難修道,花時不稱貧。滔滔天下者,何處問通津。
③ 春日全文翻譯
一、原文
春日
作者:朱熹
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二、注釋
1、題、春日:春天。
2、勝日:天氣晴朗的好日子,也可看出詩人的好心情.
3、尋芳:游春,踏青。
4、泗水:河名,在山東省。
5、濱:水邊,河邊。
6、光景:風光風景
7、等閑:平常、輕易。「等閑識得」是容易識別的意思。
8、東風:春風。
三、譯文
我選擇了一個春光明媚的美好日子觀花賞草來到泗水河邊,只見無邊無際的風光景物一時間都換了新顏。輕易就可以看出春天的面貌,春風吹得百花開放,萬紫千紅到處都是春天的景緻。
(3)古詩詞春日擴展閱讀
人們一般都認為這是一首游春詩。從詩中所寫的景物來看,也很像是這樣。首句「勝日尋芳泗水濱」,「勝日」指晴日,點明天氣。「泗水濱」點明地點。「尋芳」,即是尋覓美好的春景,點明了主題。下面三句都是寫「尋芳」所見所得。次句「無邊光景一時新」,寫觀賞春景中獲得的初步印象。用「無邊」形容視線所及的全部風光景物。
「一時新」,既寫出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煥然一新,也寫出了作者郊遊時耳目一新的欣喜感覺。第三句「等閑識得東風面」,句中的「識」字承首句中的「尋」字。「等閑識得」是說春天的面容與特徵是很容易辨認的。「東風面」借指春天。第四句「萬紫千紅總是春」,是說這萬紫千紅的景象全是由春光點染而成的,人們從這萬紫千紅中認識了春天。
這就具體解答了為什麼能「等閑識得東風面」。而此句的「萬紫千紅」又照應了第二句中的「光景一時新」。第三、四句是用形象的語言具體寫出光景之新,尋芳所得。
朱熹
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號晦庵,晚稱晦翁,又稱紫陽先生、考亭先生、滄州病叟、雲谷老人、滄洲病叟、逆翁。謚文,又稱朱文公。漢族,祖籍南宋江南東路徽州府婺源縣(今江西省婺源),出生於南劍州尤溪(今屬福建三明市)。
南宋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閩學派的代表人物,世稱朱子,是孔子、孟子以來最傑出的弘揚儒學的大師。
④ 春日 這首古詩注音版
現代漢語拼音注音:
《chūn rì 》sòng dài :zhū xī
《春日》宋代:朱熹
shèng rì xú fāng sì shuǐ bīn,wú biān guāng jǐng yī shí xīn。
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
děng xián shí dé dōng fēng miàn,wàn zǐ qiān hóng zǒng shì chūn。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釋義:
風和日麗游春在泗水之濱,無邊無際的風光煥然一新。誰都可以看出春天的面貌,春風吹得百花開放、萬紫千紅,到處都是春天的景緻。
作者簡介:
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號晦庵,晚稱晦翁,又稱紫陽先生、考亭先生、滄州病叟、雲谷老人、滄洲病叟、逆翁。謚文,又稱朱文公。
漢族,祖籍南宋江南東路徽州府婺源縣(今江西省婺源),出生於南劍州尤溪(今屬福建三明市)。南宋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閩學派的代表人物,世稱朱子,是孔子、孟子以來最傑出的弘揚儒學的大師。
(4)古詩詞春日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這首詩從字面意思上來看,是作者春天郊遊時所寫的游春觀感。而根據作者生活的年代推算出這首詩創作之時泗水之地早已被金人侵佔,泗水游春不是實事,而是一種虛擬。
作者也從未到過泗水之地,而此詩卻寫到泗水,其原因是朱熹潛心理學,心儀孔聖,嚮往於當年孔子居洙泗之上,弦歌講誦,傳道授業的勝事,於是托意於神遊尋芳。因此此詩其實是借泗水這個孔門聖地來說理的。
賞析:
這首詩非常有特色,從字面上看,他的意思非常容易理解,就是在描寫春天的絢麗多彩和生機勃勃。在風和日麗的春天裡,到泗水之濱尋訪春天的美景,無邊無際的風光煥然一新。只要能知道這是春風的恩惠,那這萬紫千紅的世界再怎麼改變,總歸就是春天了。
但是,朱熹生活在南宋時代,昔日的孔孟之鄉,文化中心早已被金人占據,那朱熹又怎麼可能到泗水之濱去春遊,實際上朱熹一生也沒有曾經到過泗水之濱,所以他在這里寫「勝日尋芳泗水濱」(釋義:風和日麗游春在泗水之濱)一定是別有深意的,這就是這首詩的深層含義,也就是它所蘊含的哲理。
其實詩中的的「泗水」是暗指孔門,所謂「尋芳」的深層意思就是指尋求聖人之道。而「東風面」指的就是那個催發生機、點燃萬物的聖人之道。只要能夠識得這個聖人之道,那麼就像萬紫千紅的春花無一不代表春天一樣,生活中無論做什麼也都能體悟這個聖人之道。
這首詩告訴人們只要尋找,就會感受到春意盎然,有無限的新東西。以此來說明只要探索,就會在學問上有所收獲,日新月異,精進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