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詩句歌詞 » 古詩帶點評

古詩帶點評

發布時間: 2023-08-15 16:33:26

Ⅰ 十首古詩(不限作者,最好是四言絕句)帶點評(100字左右)

一、《涼州詞》年代:唐 作者:王之渙

黃河遠上白雲間 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譯文:縱目望去,黃河漸行漸遠,好像奔流在繚繞的白雲中間,就在黃河上游的萬仞高山之中,一座孤城玉門關聳峙在那裡,顯得孤峭冷寂。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楊柳曲去埋怨春光遲遲不來呢,原來玉門關一帶春風是吹不到的啊!

點評:據唐人薛用弱《集異記》記載:開元(公元713—741年)間,王之渙與高適、王昌齡到旗亭飲酒,遇梨園伶人唱曲宴樂,三人便私下約定以伶人演唱各人所作詩篇的情形定詩名高下。王昌齡的詩被唱了兩首,高適也有一首詩被唱到,王之渙接連落空。

輪到諸伶中最美的一位女子演唱了,她所唱則為「黃河遠上白雲間」。王之渙甚為得意。這就是著名的「旗亭畫壁」故事。此事未必實有。但表明王之渙這首詩在當時已成為廣為傳唱的名篇。

二、《早發白帝城》年代:唐 作者:李白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 輕舟已過萬重山

譯文:清晨告別白雲之間的白帝城,千里外的江陵一日就能到達。江兩岸的猿在不停地啼叫著,輕快的小舟已駛過萬重青山。

點評:全詩給人一種鋒棱挺拔、空靈飛動之感。然而只看這首詩的氣勢的豪爽,筆姿的駿利,還不能完備地理解全詩。

全詩洋溢的是詩人經過艱難歲月之後突然迸發的一種激情,所以在雄峻和迅疾中,又有豪情和歡悅。快船快意,給讀者留下了廣闊的想像餘地。為了表達暢快的心情,詩人還特意用上平「刪」韻的「間」、「還」、「山」來作韻腳,使全詩顯得格外悠揚、輕快,回味悠長。

三、《送元二使安西》年代:唐 作者:王維

渭城朝雨邑輕塵 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進一杯酒 西出陽關無故人

譯文:渭城早晨一場春雨沾濕了輕塵,客舍周圍青青的柳樹格外清新。老朋友請你再干一杯餞別酒吧,出了陽關西路再也沒有老友人。

點評:這首詩所描寫的是一種最有普遍性的離別。它沒有特殊的背景,而自有深摯的惜別之情,這就使它適合於絕大多數離筵別席演唱,後來編入樂府,成為最流行、傳唱最久的歌曲。

四、《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年代:唐 作者: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譯文:友人在黃鶴樓向我揮手告別,陽光明媚的三月他要去揚州。他的帆影漸漸消失在碧空中,只看見滾滾長江在天邊奔流。

點評:這首送別詩有它特殊的感情色調。它不同於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那種少年剛腸的離別,也不同於王維《渭城曲》那種深情體貼的離別。

這首詩,表現的是一種充滿詩意的離別。其之所以如此,是因為這是兩位風流瀟灑的詩人的離別,還因為這次離別跟一個繁華的時代、繁華的季節、繁華的地區相聯系,在愉快的分手中還帶著詩人李白的嚮往,這就使得這次離別有著無比的詩意。

五、《清明》年代:唐 作者: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譯文:江南清明時節細雨紛紛飄灑,路上羈旅行人個個落魄斷魂。借問當地之人何處買酒澆愁?牧童笑而不答遙指杏花山村。

點評:這首小詩,一個難字也沒有,一個典故也不用,整篇是十分通俗的語言,寫得自如之極,毫無經營造作之痕。音節十分和諧圓滿,景象非常清新、生動,而又境界優美、興味隱躍。詩由篇法講也很自然,是順序的寫法。

一句交代情景、環境、氣氛,是「起」;第二句是「承」,寫出了人物,顯示了人物的凄迷紛亂的心境;第三句是一「轉」,然而也就提出了如何擺脫這種心境的辦法;而這就直接逼出了第四句,成為整篇的精彩所在——「合」。

在藝術上,這是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頂點放在最後的手法。所謂高潮頂點,卻又不是一覽無余,索然興盡,而是余韻邈然,耐人尋味。這些,都是詩人的高明之處,也就是值得後人學習繼承的地方。

六、《出塞》年代:唐 作者: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 萬里長徵人未回

但使龍城飛將在 不教胡馬度陰山

譯文:秦漢以來,明月就是這樣照耀著邊塞,離家萬里的士卒始終沒能回還。如果有衛青這樣的將軍立馬陣前,一定不會讓敵人的鐵蹄跨過陰山。

點評:詩人並沒有對邊塞風光進行細致的描繪,他是在歷史的角度找到堅實的立足點,襯托出當時的好大喜功不合理、不能持久。漢關秦月,無不是融情入景,浸透了人物的感情色彩。把復雜的內容熔鑄在四行詩里,深沉含蓄,耐人尋味。這首詩意境雄渾,格調昂揚,語言凝煉明快。

詩歌之美,詩歌語言之美,往往就表現在似乎很平凡的字上,或者說,就表現在把似乎很平凡的字用在最確切最關鍵的地方。而這些地方,往往又最能體現詩人高超的藝術造詣。

七、《烏衣巷》年代:唐 作者:劉禹錫

朱雀橋邊野草花 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 飛入尋常百姓家

譯文:朱雀橋邊長滿叢叢野草,點點野花。烏衣巷口斷壁殘垣,正是夕陽西斜。從前在王謝大堂前築巢的燕子,如今再來飛進平常百姓人家。

點評:飛燕形象的設計,好像信手拈來,實際上凝聚著作者的藝術匠心和豐富的想像力。晉傅咸《燕賦序》說:「有言燕今年巢在此,明年故復來者。其將逝,剪爪識之。其後果至焉。」當然生活中,即使是壽命極長的燕子也不可能是四百年前「王謝堂前」的老燕。

但是作者抓住了燕子作為候鳥有棲息舊巢的特點,這就足以喚起讀者的想像,暗示出烏衣巷昔日的繁榮,起到了突出今昔對比的作用。《烏衣巷》在藝術表現上集中描繪烏衣巷的現況;對它的過去,僅僅巧妙地略加暗示。

詩人的感慨更是藏而不露,寄寓在景物描寫之中。因此它雖然景物尋常,語言淺顯,卻有一種蘊藉含蓄之美,使人讀起來餘味無窮。

八、《涼州詞》年代:唐 作者: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卧沙場君莫笑 古來征戰幾人回

譯文:酒筵上甘醇的葡萄美酒盛滿在精美的夜光杯之中,歌伎們彈奏起急促歡快的琵琶聲助興催飲,想到即將跨馬奔赴沙場殺敵報國,戰士們個個豪情滿懷。今日一定要一醉方休,即使醉倒在戰場上又何妨?此次出征為國效力,本來就打算馬革裹屍,沒有準備活著回來。

點評:唐人七絕多是樂府歌詞,涼州詞即其中之一。它是按涼州(今甘肅省河西、隴右一帶)地方樂調歌唱的。《新唐書·樂志》說:「天寶間樂調,皆以邊地為名,若涼州、伊州、甘州之類。」

這首地方色彩極濃。從標題看,涼州屬西北邊地;從內容看,葡萄酒是當時西域特產,夜光杯是西域所進,琵琶更是西域所產,胡笳更是西北流行樂器。這些無一不與西北邊塞風情相關。這組七絕正是一組優美的邊塞詩。

九、《夜上受降城聞笛》年代:唐 作者:李益

回樂峰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處吹蘆管 一夜徵人盡望鄉

譯文:回樂峰前的沙地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月色猶如秋霜。不知何處吹起凄涼的蘆管,一夜間徵人個個眺望故鄉。

點評:這首詩語言優美,節奏平緩,寓情於景,以景寫情,寫出了徵人眼前之景,心中之情,感人肺腑。詩意婉曲深遠,讓人回味無窮。劉禹錫《和令孤相公言懷寄河中楊少尹》中提到李益,有「邊月空悲蘆管秋」句,即指此詩。

可見此詩在當時已傳誦很廣。《唐詩紀事》說這首詩在當時便被度曲入畫。仔細體味全詩意境,的確也是譜歌作畫的佳品。因而被譜入弦管,天下傳唱,成為中唐絕句中出色的名篇之一。

十、《金縷衣》年代:無 作者:無名氏

勸群莫惜金縷衣 勸君惜取少年時

花開堪折直須折 莫待無花空折枝

譯文:不要愛惜榮華富貴,一定要愛惜少年時光。就像那盛開枝頭的鮮花,要及時採摘。如果採摘不及時,等到春殘花落之時,就只能折取花枝了。

點評:此詩含意很單純,可以用「莫負好時光」一言以蔽之。這原是一種人所共有的思想感情。可是,它使得讀者感到其情感雖單純卻強烈,能長久在人心中繚繞,有一種不可思議的魅力。它每個詩句似乎都在重復那單一的意思「莫負好時光!」

而每句又都寓有微妙變化,重復而不單調,回環而有緩急,形成優美的旋律,反復詠嘆強調愛惜時光,莫要錯過青春年華。

從字面看,是對青春和愛情的大膽歌唱,是熱情奔放的坦誠流露。然而字面背後,仍然是「愛惜時光」的主旨。因此,若作「行樂及時」的宗旨看似乎低了,作「珍惜時光」看,便搖曳多姿,耐人尋味。

(1)古詩帶點評擴展閱讀:

詩人起源:

「詩人」一詞,戰國時就有了,何以為證,《楚辭·九辯》注釋說:「竊慕詩人之遺風兮,願托志乎素餐。」可見早期詩人重在言志。《正字通》注釋說:「屈原作離騷,言遭憂也,今謂詩人為騷人。」這便是「詩人」後一詞的最早提法。

從此以後,「詩人」便成為兩漢人慣用的名詞。辭賦興起之後,又產生「辭人」一詞。揚雄《法言·吾子篇》說:「詩人之賦以則,辭人之賦麗以淫。」用「則」和「淫」來劃分詩人與辭人的區別,足見在漢代是把「詩人」看得很高貴,把「辭人」看得比較低賤。

「詩人」和「辭人」是平等的。六朝以後,社會上很看重辭賦,認為上不類詩,下不類賦,以此又創立了「騷人」一詞。從戰國至盛唐,「詩人」和「騷人」的稱號一直受到人們的尊敬。

Ⅱ 求古代好的詩歌並點評

古代好的詩歌未免也太多了吧。
涉江采芙蓉
《古詩十九首》
涉江采芙蓉,蘭澤多芳草。 采之欲遺誰?所思在遠道。 還顧望舊鄉,長路漫浩浩。 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
點評:有許多動人的抒情詩,初讀時總感到它異常單純。待到再三涵詠,才發現這「單純」,其實寓於頗微妙的婉曲表現之中。
《涉江采芙蓉》就屬於這一類。初看起來,似乎無須多加解說,即可明白它的旨意,乃在表現遠方遊子的思鄉之情。詩中的「還顧望舊鄉,長路漫浩浩」,正把遊子對「舊鄉」的望而難歸之思,抒寫得極為凄惋。那麼,開篇之「涉江采芙蓉」者,也當是離鄉遊子了。不過,遊子之求宦京師,是在洛陽一帶,是不可能去「涉」南方之「江」採摘芙蓉的,而且按江南民歌所常用的諧音雙關手法,「芙蓉」(荷花)往往以暗關著「夫容」,明是女子思夫口吻,當不可徑指其為「遊子」。連主人公的身分都在兩可之間,可見此詩並不單純。不妨先從女子口吻,體味一下它的妙處。
夏秋之交,正是荷花盛開的美好季節。在風和日麗中,盪一葉小舟,穿行在「蓮葉何田田」、「蓮花過人頭」的湖澤之上,開始一年一度的采蓮活動,可是江南農家女子的樂事。采蓮之際,摘幾枝紅瑩可愛的蓮花,歸去送給各自的心上人,難說就不是妻子、姑娘們真摯情意的表露。何況在湖岸澤畔,還有著數不清的蘭、蕙芳草,一並摘置袖中、插上發際、幽香襲人,更教人心醉。——這就是「涉江采芙蓉,蘭澤多芳草」兩句吟嘆,所展示的如畫之境。倘若傾耳細聽,讀者想必還能聽到湖面上、「蘭澤」間傳來的陣陣戲謔、歡笑之聲。
但這美好歡樂的情景,剎那間被充斥於詩行間的嘆息之聲改變了。鏡頭迅速搖近,人們才發現,這嘆息來自一位悵立船頭的女子。與眾多姑娘的嬉笑打諢不同,她卻注視著手中的芙蓉默然無語。此刻,「芙蓉」在她眼中幻出了一張親切微笑的面容——他就是這位女子苦苦思念的丈夫。「采之欲遺誰?所思在遠道!」長長的吁嘆,點明了這女子全部憂思之所由來:當姑娘們競採摘著荷花,聲言要揀最好的一朵送給「心上人」時,女主人公思念的丈夫,卻正遠在天涯!她徒然採摘了美好的「芙蓉」,此刻難以遺送給遠方的人。人們總以為,倘要表現人物的寂寞、凄涼,最好是將他(她)放在孤身獨處的清秋,因為那最能烘託人物的凄清心境。但是否想到,有時將人物置於美好、歡樂的采蓮背景上,抒寫女主人公獨自思夫的憂傷,更具有以「樂」襯「哀」的強烈效果。
接著兩句空間突然轉換,出現在畫面上的,似乎已不是拈花沉思的女主人公,而是那身在「遠道」的丈夫了:「還顧望歸鄉,長路漫浩浩。」彷彿是心靈感誚似的,正當女主人公獨自思夫的時候,她遠方的丈夫,此刻也正帶著無限憂愁,回望著妻子所在的故鄉。他當然不能望見故鄉的山水、那在江對岸湖澤中采蓮的妻子。此刻展現在他眼間的,無非是漫漫公元 盡的「長路」,和那阻止山隔水的浩浩煙雲。許多讀者以為,這兩句寫的是還望「舊鄉』的實境,從而產生了詩之主人公乃離鄉遊子的錯覺。實際上,這兩句的「視點」仍在江南,表現的依然是那位采蓮女子的痛苦思情。不過在寫法上,採用了「從對面曲揣彼意,言亦必望鄉而嘆長途」(張玉谷《古詩賞析》)的「懸想」方式,從面造出了「詩從對面飛來」的絕妙虛境。
這種「從對面曲揣彼意」的表現方式,與《詩經》「卷耳」、「陟岵」的主人公,在懸想中顯現丈夫騎馬登山望鄉,父母在雲際呼喚兒子的幻境,正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所以,詩中的境界應該不是空間的轉換和女主人公的隱去,而是畫面的分隔和同時顯現:一邊是痛苦的妻子,正手拈芙蓉、仰望遠天,身後的密密荷葉、紅麗荷花,襯著她飄拂的衣裙,顯得那親孤獨而凄清;一邊則是雲煙縹緲的遠空,隱隱約約搖晃著返身回望丈夫的身影,那一閃面隱的面容,是十分愁苦的。兩者之間,則是層疊的山巒和浩盪的江河。雙方都茫然相望,當然誰也看不見對方。正是在這樣的靜寂中,天地間幽幽響起了一聲凄傷的浩漢:「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這浩嘆無疑發自女主人公心胸,但因為是在「對面」懸想的境界中發出,讀者所感受到的,就不是一個聲音:它彷彿來自萬里相隔的天南地北,是一對同心離居的夫婦那痛苦嘆息的交鳴。這就是詩之結句所傳達的意韻。當讀到這結句時,或許能感覺到:此詩抒寫的思無之情雖然那樣「單純」,但由於採取了如此婉曲的表現方式,便如山泉之曲折奔流,最後終於匯成了飛凌山岩匠急瀑,震盪起撼人心魄的巨聲。
上文已經說到,此詩的主人公應該是位女子,全詩所抒寫的,乃是故鄉妻子思念丈夫的深切憂傷。但倘若把此詩的作者,也認定是這女子,那就錯了。馬茂元先生說得好:「文人詩與民歌不同,其中思婦詞也出於游的虛擬。」因此,《涉江采芙蓉》最終仍是遊子思鄉之作,只是在表現遊子的苦悶、憂傷時,採用了「思婦調」的「虛擬」方式:「在窮愁潦倒的客愁中,通過自身的感受,設想到家室的離思,因而把一性質的苦悶,從兩種不同角度表現出來」(馬茂元《論〈古詩十九首〉》)。從這一點看,《涉江采芙蓉》為表現遊子思鄉的苦悶,不僅虛擬了全篇的「思婦」之詞,而且在虛擬中又借思婦口吻,「懸想」出遊子「還顧望舊鄉」的情景。這樣的詩情抒寫,就不只是「婉曲」,簡直是奇想了。

Ⅲ 古詩並點評

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唐 · 韓愈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①天街――京城(長安)的街道。

③酥――用牛羊奶製成的油。

④最是――正是。

⑤處――時候,只在詩詞里才這樣用。

⑤絕勝――遠遠勝過。

這首小詩,贊美京城長安的早春景色。

蒙蒙細雨灑落在長安的大街上。這輕柔細潤、酥油一般的小雨,悄悄地提醒人們:春天來了。當你放眼向郊外遠望的時候,山坡上,原野間,到處是一片片和新綠⑴一量你興沖沖地趕到近前,想好好觀賞一番,那綠色卻反而消失了,不見了――草兒雖然開始返青了,但畢竟還太小、太嫩呢。詩的前兩句寫細潤如酥的小雨,寫似有若無的草色,都是早春時節特有的景象,體現著詩人取材的典型了觀察的精微。

後兩句,詩人滿懷激情地贊嘆說:這正是一年裡春光最好的時節,遠元勝過那煙柳滿城的晚春!是啊,早春,這是春天的開始,回黃轉綠,生機勃勃,哪個時節能在人們心中喚起這么多的希望呢?所以,早春是一年最美好的時節,就像清晨是一天最美好的時刻,童年是一生最美好的年華一樣。

【會心一悟】寫出了早春和盛春的不同景象。更重要的是,體會和認識春天,不必等到「煙柳滿皇都」之後,要善於在「草色遙看近卻無」的時候就去感悟它,了解它,把握它。說早春的「草色」,可以「遙看」卻難近視,蘊含了世間許多事物的普遍規律。有的事,朦朧地看似乎是有的,一叫真去看細部卻又說不清楚了。到底是有還是無呢?全在看者的眼光和見識了。看待社會形勢,何嘗不是如此。
西江月·夜行黃沙①道中

辛棄疾

明月別枝驚鵲②,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③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注釋】

①:黃沙:黃沙嶺,在江西上饒西。

②:「明月」句:蘇軾《次韻蔣穎叔》詩:「明月驚鵲未安枝。」別枝:斜枝。

③:社:土地神廟。古時,村有社樹,為祀神處,故曰社林。
【譯文】
明亮的月光驚起了枝頭的喜鵲,清爽的夜風吹來了蟬兒的鳴叫。
稻花飄香談論著豐收的年景,耳聽得陣陣田蛙歌唱。
稀疏的星星剛還遠掛天邊,轉眼滴滴細雨灑落山前,要下大雨了。
過去的小茅草屋還在土地廟的樹林旁,道路轉過溪水的源頭,它(指茅店)便忽然出現在眼前
【賞析】
這首詞是辛棄疾貶官閑居江西時的作品。著意描寫黃沙嶺的夜景。明月清風,疏星稀雨,鵲驚蟬鳴,稻花飄香,蛙聲一片。詞從視覺、聽覺和嗅覺三方面抒寫夏夜的山村風光。情景交融,優美如畫。恬靜自然,生動逼真。是宋詞中以農村生活為題材的佳作。

《迢迢牽牛星》賞析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

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

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詩歌的大意:

詩人遙望夜空。看到了相距很遠明亮的牽牛星和織女星,逐漸陷入了無盡的遐想:他彷彿看到了織女伸出纖纖素白的雙手,獨自一個人坐在織布機旁,百無聊賴地撫弄著織布機,無心織布,所以一整天也無法織成一匹布,思念的侵襲,總會使她的淚水時時如雨紛紛。詩人出神的想到這里,不禁陷入無限的慨嘆:銀河啊,那麼清澈淺近,相距那麼近。但是,織女只能一個人對水映照自己孤獨的優美姿態,無法向心愛的人傾訴自己的衷腸!

詩歌的簡析:

詩歌的開頭兩句是以第三者的眼睛觀察的。用「皎皎」言指牽牛、織女星的明亮,因為明亮才最吸引詩人的注意力,才引起詩人的遐想和慨嘆。此詞語暗示了詩人的寫作緣起。「迢迢」是悠遠之意,因為相距遙遠,才會使織女因思念無法實現而帶來無限的愁怨,為下文埋下伏筆,也為全文定下了感情基調。另外,前一句「牽牛」後面用「星」,而後一句「河漢」後面用「女」字,除了避免字面面上的重復並使其押韻之外,詩人還應該有另外一種用意,即:由星及人,引領讀者自然地開始聯想到一個真實的女人,為下文張本。"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這十個字的安排,可以說是最巧妙的安排而又具有最渾成的效果。

接下來四句專就織女這一方面來寫。詩人並未對織女的形貌進行全面而整體的描寫,而是用了「纖纖」「擢」「素手」二詞來突出織女美貌,從一雙小巧、柔軟、白皙的手,讓人產生無盡的想像:一雙手都那麼精美,再加上擺手時候的那麼輕盈優美的動作,那麼擁有這雙手的女子的姿容之美肯定更是驚世駭俗。此近乎特寫的手法給讀者帶來了無盡的遐想也帶來了深刻的印象。後一句「弄」字表現力極強,「弄」言即「擺弄」「把玩」之意,顯是百無聊賴的無心之舉,一個勤勞的織女為什麼無心撫弄「機杼」呢?不難讓人體味到她專心沉浸在濃濃的思念之中,無法自拔。「札札」一詞,是擬聲詞,言即「機杼」工作時候的聲音,疊韻的使用,使得這個聲音顯得頗為單調,詩人用以動襯靜、以聲襯情的手法來進一步渲染織女深深的思念心境。後二句,詩人直接想像,使詩節由含蓄而變得直接,使情感加深突出出來,從正面直接的進行描述:織女一整天也不能織成一匹布,總是淚落如雨以淚洗面!使讀者彷彿看到了因思念而消瘦的織女,整日無心織布,時時刻刻地陷入對往事的追憶之中,動情之處,就會淚水不自覺的潸然而下。滿腔的幽怨、渴望、絕望之情積郁胸中。

最後四句是詩人的慨嘆。前兩句是詩人的無奈的慨嘆,越是寫銀河的清澈淺近但又無法渡過去,就越能體現出那一種思念的悲涼深刻而無奈!此時反襯法。「復」是「又有」之意,含有埋怨之意,再上一個反問句式,這樣就更加有力地突出了織女的可望不可即,咫尺勝天涯的哀怨情緒。「盈盈」《文選》六臣註:「盈盈,端麗貌。」所以「盈盈」和下句的"脈脈"都是寫織女的。寫出了織女面對銀河無法涉足而過,只有站在岸邊眺望。自己美麗的身影孤獨地倒映在水中,含情脈脈地盯著牛郎,默默無聲。真是「此時無聲勝有聲」「大象無形,大言無聲」,其心中的思念之苦、思念之痛盡在不言之中。

這首詩一開始就把情景設置在離散後,抒寫了在遙遙無期的等待中,女主人公綿長無助的思念之情。全詩沒有一字一句提到織女如何思念牛郎,但其思念之情已自見。唧唧的織機聲,在苦戀的心靈里一次又一次地回響;清清的銀河水,不但未能稀釋刻骨的相思,反而使情倍增、愁疊加。一水之隔,相視而不得語,這種可望不可即難道不是比遠而未見更為難受嗎?越是強調相隔之近,就越能見出織女的哀怨之深。

詩篇借寫織女隔著銀河遙望牽牛的愁苦心情,實際上是比喻思婦與遊子相思,抒發人間別離之感。同時,深深流露的是對美好人生與理想的憧憬,是對這種人生與理想不能實現的嘆喟,是一種可望而不可及的悲涼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李白

〖原文〗
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
〖注釋〗
1、王昌齡:唐代詩人,天寶年間被貶為龍標縣尉。左遷:貶謫,降職。龍標:唐代縣名,在今湖南黔陽縣,唐時這里還是非常荒遠的地方。
2、左遷:古尊右卑左,左遷即貶官。
3、楊花:柳絮。子規:即杜鵑鳥,啼聲哀婉凄切。
4、子規:即杜鵑鳥。
5、龍標:今湖南黔陽,唐時甚僻。詩中指王昌齡,古人常用官職或任官之地的州縣名來稱呼一個人。
6、五溪:指沅溪、武溪、西溪、巫溪、辰溪五條溪水,在今湖南西部和貴州東部。
7、隨風:一作「隨君」。
8、夜郎: 漢代我國西南地區少數民族曾在今貴州西部、北部和雲南東北部及四川南部部分地區建立過政權,稱為夜郎。唐代在今貴州桐梓和湖南沅陵等地設過夜郎縣。這里指湖南的夜郎(在今新晃侗族自治縣境,與黔陽鄰近)。李白當時在東南,所以說「隨風直到夜郎西」。

〖賞析〗
王昌齡左遷龍標,其實他並無舛誤,以故在《芙蓉樓送辛漸》詩中表明自己的無辜:「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李白知道他的不幸遭遇後遙寄此詩,深表同情與安撫。

〖背景〗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是為好友王昌齡貶官而作的抒發感憤、寄以慰藉的好詩。在盛唐詩壇上,王昌齡也是璀璨的群星之一,以寫邊塞題材著稱,特別擅長七絕。天寶初年,李白在長安供奉翰林時,與他便有密切的交往。王昌齡一生遭遇坎坷,他的性格與李白的傲岸不羈有著相似之處。王昌齡貶龍標尉的時間不可確考,有人推測大約在天寶七八年間。李白從天寶三年離京漫遊,此時正在揚州,聽到這個不幸的消息,便題詩抒懷,遙寄給遠方的友人。

〖譯文〗
楊花落盡杜鵑聲聲哀啼,
得知你被貶龍標去跋涉五溪。
把我的愁心託付給明月,
一同伴隨你奔赴夜郎之西!

〖結構〗
首句寫景兼點時令。於景物獨取漂泊無定的楊花、叫著「不如歸去」的子規,即含有飄零之感、離別之恨在內,切合當時情事,也就融情入景。
因首句已於景中見情,所以次句便直敘其事。「聞道」,表示驚惜。「過五溪」,見遷謫之荒遠,道路之艱難。不著悲痛之語,而悲痛之意自見。
後兩句抒情。人隔兩地,難以相從,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將自己的愁心寄與明月,隨風飄到龍標。這兩句詩所表現的意味,有三層意思,一是說自己心中充滿了愁思,無可告訴,無人理解,只有將這種愁心托之於明月;二是說惟有明月分照兩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見她;三是說,因此,也只有依靠她才能將愁心寄與,別無它法。

〖特色〗
詩人李白通過豐富的想像,用男女情愛的方式以抒寫志同道合的友情,給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屬性,它竟會隨風逐月到夜郎西。這種將自己的感情賦予客觀事物,使之同樣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乃是形象思維所形成的巨大的特點之一和優點之一。
想像驚人,氣概超逸,筆勢靈動,充分地顯示出李白的藝術個性,這也是《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之所以有長久的藝術魅力的真正原因。

熱點內容
紅葉故事下載 發布:2024-12-28 12:02:02 瀏覽:943
結婚用成語 發布:2024-12-28 11:47:38 瀏覽:152
馬的成語大全成語大全 發布:2024-12-28 11:30:04 瀏覽:96
面什麼紅什麼成語 發布:2024-12-28 11:18:34 瀏覽:904
喜耕田的故事一 發布:2024-12-28 10:10:20 瀏覽:450
耒陽故事 發布:2024-12-28 10:07:14 瀏覽:381
一個老兵的故事 發布:2024-12-28 10:01:42 瀏覽:675
狼羊成語 發布:2024-12-28 09:53:02 瀏覽:438
關於形象的故事 發布:2024-12-28 09:53:00 瀏覽:601
勇有什麼成語 發布:2024-12-28 09:43:20 瀏覽: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