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用典
用典,是古詩詞中常用的一種表現方法,可以豐富而含蓄地表達有關的內容和思想。
所謂詩詞用典,指的是在寫詩填詞的時候,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詞句,為用典。
劉勰在《文心雕龍》里詮釋「用典」,說是「據事以類義,援古以證今」。即是用來以古比今,以古證今,借古抒懷。用典既要師其意,尚須能於故中求新,更須能令如己出,而不露痕跡,所謂「水中著鹽,飲水乃知鹽味」,方為佳作。
當代著名詩人、詩享課堂特聘教授徐晉如先生認為,是否善於用典,是詩詞高手與詩詞愛好者的本質區別。
以下,就是常見的110個典故。作為詩詞寫作者,不可不知。
1、投筆
《後漢書》載:班超家境貧寒,靠為官府抄寫文書來生活。他曾投筆感嘆,要效法傅介子、張騫立功邊境,取爵封侯。後來「投筆」就指棄文從武。
如:辛棄疾《水調歌頭》:莫學班超投筆,縱得封侯萬里,憔悴老邊州。
2、長城
《南史 檀道濟傳》,檀道濟是南朝宋的大將,權力很大,受到君臣猜忌。後來宋文帝借機殺他時,檀道濟大怒道:「乃壞汝萬里長城!」後來就用「萬里長城」指守邊的將領。
如:陸游的《書憤》:「塞上長緘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3、樓蘭
《漢書》載;樓蘭國王貪財,多次殺害前往西域的漢使。後來傅介子被派出使西域,計斬樓蘭王,為國立功。以後詩人就常用「樓蘭」代指邊境之敵,用「破(斬)樓蘭指建功立業。
如:王昌齡《從軍行》「青海長雲暗雪山, 疆域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 不破樓蘭終不還。」 《塞下曲》 李白 「五月天山雪, 無花只有寒。苗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曉戰隨金鼓, 宵眠抱玉鞍。願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
4、折腰
《宋書 隱逸傳》載,陶淵明曾作彭澤縣令,因不肯「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兒」而棄官歸隱。「折腰」意為躬身拜揖,後來喻指屈身事人,而詩人常反其義用之。
如:李白《夢游天姥嶺留別》:「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5、化碧
《莊子外物》載,萇弘是周朝的賢臣,無辜獲罪而被流放蜀地。他在蜀地自殺後,當地人用玉匣把他的血藏起來,三年後血變成了碧玉。後來人們就常用「化碧」形容剛直中正的人為正義事業而蒙冤受屈。
Ⅱ 詩詞中用典指的是
詩詞中典故的作用:
用典,是古詩詞中常用的一種表現方法,其主要特點是藉助一些歷史人物、神話傳說、寓言故事等來表達自己的某種願望或情感。如辛棄疾在《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成功地運用了五個典故:孫權、劉裕、劉義隆、佛狸、廉頗。這些典故都是京口這個地方的歷史掌故,詩人藉助這些歷史事實含蓄自然而又充分地表達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詩句兩種。用事是借用歷史故事來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對現實生活中的某些問題的立場和態度、個人的意緒和願望等等,屬於借古抒懷。引用或化用前人的詩文歌賦,也是用典的一種,目的是加深詩詞中的意境,促使人聯想而尋意於言外。如王勃在《藤王閣序》中幾乎句句用典,增強了文章的文化底蘊;姜夔在《揚州慢》中或明用,或暗用,或化用杜牧的詩,形成了虛實對比,表達了物是人非、今非昔比的凄涼。
典故用得適當,可以收到很好的藝術效果。詩歌中使用典故既可使詩歌語言精練,又可增加內容的豐富性,增強表達的生動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簡意豐、耐人尋味的效果,增強作品的表現力和感染力。
具體說來有如下作用:
一、品評歷史,借古論今
1.古代詩人在一些以慨嘆歷史為主題的詩歌中.往往通過引用關於歷史人物或歷史故事的典故來發表自己的獨特見解。
Ⅲ 有哪些用典故的詩句
1、《錦瑟》——唐代李商隱
庄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
譯文:莊周其實知道自己只是嚮往那自由自在的蝴蝶,望帝那美好的心靈和作為可以感動杜鵑。
典故是:莊周夢見自己身化為蝶,栩栩然而飛,渾忘自家是「莊周」其人了,後來夢醒,自家仍然是莊周,不知蝴蝶已經何往。
望帝是傳說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禪位退隱,不幸國亡身死,死後魂化為鳥,暮春啼苦,至於口中流血,其聲哀怨凄悲,動人心腑,名為杜鵑。
2、《行路難·其一》——唐代李白
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
譯文:象呂尚垂釣溪,閑待東山再起,伊尹乘舟夢日,受聘在商湯身邊。
典故是:姜太公呂尚曾在渭水的磻溪上釣魚,得遇周文王,助周滅商。伊尹曾夢見自己乘船從日月旁邊經過,後被商湯聘請,助商滅夏。
3、《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唐代劉禹錫
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
譯文:懷念故去舊友徒然吟誦聞笛小賦,久謫歸來感到已非舊時光景。
典故是:「聞笛賦」,指西晉向秀的《思舊賦》。三國曹魏末年,向秀的朋友嵇康 、呂安因不滿司馬氏篡權而被殺害。後來,向秀經過嵇康、呂安的舊居,聽到鄰人吹笛,勾起了對故人的懷念。
「爛柯人」,指晉人王質。相傳晉人王質上山砍柴,看見兩個童子下棋,就停下觀看。等棋局終了,手中的斧把已經朽爛。回到村裡,才知道已過了一百年,同代人都已經亡故。
4、《江城子·密州出獵》——宋代蘇軾
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
譯文:帶著傳達聖旨的符節到雲中,什麼時候派遣人拿著符節去邊地雲中,像漢文帝派遣馮唐?
典故是:持節雲中,指漢文帝與馮唐的故事。雲中太守魏尚治軍有方,匈奴一旦入侵,必所殺甚眾,後因報功時多報了六顆首級,魏尚被文帝貶官,漢文帝派遣馮唐「持節」赦免他的罪過,使其重任雲中郡太守。
5、《野望》——唐代王績
相顧無相識,長歌懷採薇。
譯文:大家相對無言彼此互不相識,我長嘯高歌真想隱居在山岡。
典故是:相傳周武王滅商後 ,伯夷、叔齊不願做周的臣子,在首陽山上採薇而食,最後餓死。古時「採薇」代指隱居生活。
Ⅳ 詩詞中常見的典故
1、哀鴻
哀鴻比喻哀傷苦痛、流離失所的人。
《詩經·小雅·鴻雁》:「鴻雁於飛,哀鳴嗷嗷。維比哲人,謂我劬勞。」詩歌寫使臣行於四方,見流民如鴻雁飛集於野,流民喜使者到來,皆合詞傾訴,如鴻雁哀嗚之聲不絕。後來以鴻雁在野、哀鴻遍野喻指百姓流離失所。
龔自珍·《己亥雜詩》:三更忽軫哀鴻思,九月無襦淮水湄。
2、秦晉
春秋時,秦晉兩國為婚姻,後因稱兩姓聯姻為「秦晉之好」。
王實甫·《西廂記》第二本第一折:倒賠家門,情願與英雄結婚姻,成秦晉。
3、桑梓
桑梓,代指家鄉。
《詩經·小雅·小弁》:「維桑與梓,必躬敬止。」是說家鄉的桑樹和梓樹是父母種的,對它要表示敬意。後來人們用來喻指故鄉。
毛澤東·《七絕》: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
4、寒食
寒食,清明節前一天或兩天。
傳說晉國介子推隱居山中,晉文公用燒山之法逼他出來做官,介子推不出被燒死。晉文公為紀念介予推,在其死亡之日禁止舉火,只吃冷食。
韓翃·《寒食》: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5、採薇
採薇,代指隱居避世。
殷朝末年,周武王伐殷,孤竹國國君的兒子伯夷、叔齊認為這是以臣弒君,就攔馬諫阻。殷之後,兩人不食周粟,隱居首陽山,採薇而食,終餓死。後以此喻隱居避世。
王績·《野望》:相顧無相識,長歌懷採薇。
6、三徑
三徑,指隱居生活。
西漢末,兗州刺史蔣詡隱居後,在院子里竹下開辟三徑,只與求仲、羊仲來往。後來,三徑便成了隱士住處的代稱。
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三徑就荒,松菊猶存。
(4)古詩用典擴展閱讀:
關於典故
典故原指舊制、舊例,也是漢代掌管禮樂制度等史實者的官名。後來一種常見的意義是指關於歷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故事或傳說。典故這個名稱,由來已久。最早可追溯到漢朝,《後漢書.東平憲王蒼傳》:「親屈至尊,降禮下臣,每賜宴見,輒興席改容,中宮親拜,事過典故。」
典故指典制和掌故。《辭海》、《辭源》為「典故」一詞立了兩個義項:一是典故一詞的古義,與現代漢語所說的「故實」有些相當,指古代的典章制度、舊事舊例。我們今天所講的典故當然用的是典故的今義。典故的今義,《現代漢語詞典》釋作「詩文里引用的古書中的故事或詞句」。《辭海》、《辭源》的釋法與此有類,說是「詩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來歷出處的詞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