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寨古詩拼音
㈠ 古詩《鹿柴》的拼音和音節
《lùzhài》《鹿柴》
zuò zhě:wánɡwéi 作者:王維
kōnɡ shān bú jiàn rén,dàn wén rén yǔ xiǎnɡ。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fǎn yǐng rù shēn lín,fù zhào qīnɡ tái shànɡ。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返景(yǐng):同「返影」,太陽將落時通過雲彩反射的陽光。)
《鹿柴》是唐代詩人王維的作品。這首詩寫一座人跡罕至的空山,一片古木參天的樹林,意在創造一個空寂幽深的境界。
譯文如下:
山中空曠寂靜看不見人,只聽得說話的人語聲響。
夕陽的金光直射入深林,又照在幽暗處的青苔上。
(1)鹿寨古詩拼音擴展閱讀:
唐天寶年間,王維在終南山下購置輞川別業。鹿柴是王維在輞川別業的勝景之一。輞川有勝景二十處,王維和他的好友裴迪逐處作詩,編為《輞川集》,這首詩是其中的第五首。
這首詩創造了一種幽深而光明的象徵性境界,表現了作者在深幽的修禪過程中的豁然開朗。詩中雖有禪意,卻不訴諸議論說理,而全滲透於自然景色的生動描繪之中。
王維是詩人、畫家兼音樂家。這首詩正體現出詩、畫、樂的結合。他以音樂家對聲的感悟,畫家對光的把握,詩人對語言的提煉,刻畫了空穀人語、斜輝返照那一瞬間特有的寂靜清幽,耐人尋味。
㈡ 鹿柴的古詩
鹿柴的古詩如下:
鹿柴
【作者】王維 【朝代】唐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譯文
幽靜的山谷里看不見人,只能聽到那說話的聲音。
落日的影暈映入了深林,又照在青苔上景色宜人。
注釋
鹿柴(zhài):「柴」同「寨「,柵欄。此為地名。
(2)鹿寨古詩拼音擴展閱讀
有人將詩歌稱為「時間的藝術」,因為好詩總是擷取最富表現力的瞬間,通過藝術的點化,使之成為永恆。王維的這首《鹿柴》便是如此。
詩人以他特有的敏感,把握住了「空山人語響」和「返景入深林」的一剎那間,營造出一種永恆的幽靜空寂的意境。明李東陽《懷麓堂詩話》評曰:「淡而愈濃,近而愈遠,可與知者道,難與俗人言。」
明人胡應麟和清人王士都曾說,王維《輞川集》諸詩「字字入禪」。此言雖或有誇張,但王維的山水詩的確常常透出一種「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的禪意,讀來使人「身世兩忘,萬念皆寂」。
因為王維是以一顆清凈、虛空的心去觀照自然,這使得他的這類詩中,雖然有聲有色,有響有動,卻始終是以寂靜為旨歸的。這種寂然的心境,自然與王維長期受佛教尤其禪宗思想影響有關。也正因如此,後人尊王維為「詩佛」。
對於這首詩中的「禪意」,今人李澤厚作過進一步的生發。他在評《鹿柴》和《辛夷塢》、《鳥鳴澗》三首詩時說:「一切都是動的。非常平凡,非常寫實,但它所傳達出來的意味,卻是永恆的靜,本體的靜……這便是在『動』中得到的『靜』,在實景中得到的虛境,在紛繁現象中獲得的本體,在瞬刻的直感領域中獲得的永恆。
自然是多麼美啊,它似乎與人世毫不相干,花開花落,鳥鳴春澗,然而就在這對自然的片刻感悟中,你卻感到了那不朽者的存在……運動著的時空景象,都似乎只是為了呈現那不朽者——凝凍著的永恆。」或許,正是在詩中所描繪的那一瞬間,詩人再次頓悟到了生命的本質——那就是「永恆的靜,本體的靜」。
㈢ 鹿柴 王維 拼音
鹿(lù) 柴(zhài)
唐(táng ) 代(dài ) · 王(wáng) 維(wéi )
空(kōng) 山(shān) 不(bú) 見(jiàn) 人(rén),
但(dàn) 聞(wén) 人(rén) 語(yǔ) 響(xiǎng)。
返(fǎn) 景(yǐng) 入(rù) 深(shēn) 林(lín),
復(fù) 照(zhào) 青(qīng) 苔(tāi) 上(shàng)。
譯文
山中空曠寂靜看不見人,只聽得說話的人語聲響。
夕陽的金光直射入深林,又照在幽暗處的青苔上。
(3)鹿寨古詩拼音擴展閱讀
詩的第一句「空山不見人」,先正面描寫空山的杳無人跡。王維特別喜歡用「空山」這個詞語,但在不同的詩里,它所表現的境界卻有區別。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山居秋暝》),側重於表現雨後秋山的空明潔凈;「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鳥鳴澗》),側重於表現夜間春山的寧靜幽美;而「空山不見人」,則側重於表現山的空寂清泠。由於杳無人跡,這並不真空的山在詩人的感覺中顯得空廓虛無,宛如太古之境。「不見人」,把「空山」的意蘊具體化了。
王維是一個詩人、畫家兼音樂家。在這首詩正體現出詩、畫、樂的結合。無聲的靜寂、無光的幽暗,一般人都易於覺察;但有聲的靜寂,有光的幽暗,則較少為人所注意。此詩正是以他特有的畫家、音樂家對色彩、聲音的敏感,才把握住了空山人語響和深林入返照的一剎那間所顯示的特有的幽靜境界。而這種敏感,又和他對大自然的細致觀察、潛心默會分不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