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身作則故事
㈠ 幫我找幾個「以身作則」的故事,最好是名人的
1.春秋時期,曾子是孔子的學生。他不僅很有學問,做人也很誠實,從來都不會欺騙別人,就連對自己的孩子也是一樣。
一次,曾子的妻子要到街了去買東西,兒子也想去。妻子就哄他說只要他不鬧,回來就殺豬給他燉肉吃。孩子以為母親說的是真的,就不鬧了。妻子回來,看到曾子正在磨刀,嚇了一跳,說:「你真的要殺豬嗎?我是哄他玩兒的。
曾子認真地說:「我們的行為會影響孩子,如果我們說話不算數,孩子以後就不會聽我們的話了。」妻子聽了點頭同意。於是,他們就一起把豬殺了,做了一頓豐盛的晚餐。
2.齊國相國晏嬰歷仕三朝,德高望重,他對自己要求甚嚴,處處以身作則,倡行廉潔,吃糙米飯,穿粗布衣,坐簡易車,住低矮民房。齊景公過意不去,就要送他新車新衣,他堅決不受。齊景公要給他蓋新房,他還是堅持不接受。
3.曹操發兵宛城時規定:「大小將校,凡過麥田,但有踐踏者,並皆斬首。」騎馬的士卒都下馬,仔細地扶麥而過。可是,曹操的馬卻因受驚而踐踏了麥田。他很嚴肅地讓執法的官員為自己定罪。執法官對照《春秋》上的道理,認為不能處罰擔任尊貴職務的人。
曹操認為:自己制定法令,自己卻違反,怎麼取信於軍?即使我是全軍統帥,也應受到一定處罰。他拿起劍割發,傳示三軍:「丞相踏麥,本當斬首號令,今割發以代。」三軍鎮服。
4.南北朝時期,北魏有一個叫薛聰的人,他為人非常正派,做起事情來合於情理且很有見地。
薛聰雖然在朝為官,但生活卻非常簡朴,可他無論什麼時候,卻總能夠做到端正庄嚴,別人見到他都會對他肅然起敬。薛聰的莊重也感染到了他的鄰里鄉親,周圍的孩子們總是被父母教育說「要向薛聰學習」。人們都仿效薛聰的端正莊重,當地的風俗也越來越好。
薛聰的父親去世後,他在父親的墓前蓋了一間茅屋,住在裡面為父親守喪。每當薛聰想到父親生前和自己在一起的日子,總是忍不住悲痛哭泣。有時候有路人聽到,即使不認識他,也會被他哀戚的哭聲感動得流下眼淚。薛聰的孝心也感染到周圍的人。
薛聰是家中的老大,父親不在了,他要負責教育他的弟弟們。雖然他很疼愛他的兄弟,但是他對兄弟們的要求卻非常的嚴格,就像父親之前對自己的要求一樣。
雖然有的兄弟結婚或做官了,但是如果他做錯了事情,薛聰仍會拿著棍棒責罰他。兄弟們在他的嚴格要求下,都為人正直,品格端莊。
後來薛聰做徐州刺史期間,他行政簡易,關愛百姓,受到當地人民的擁戴和喜愛。他去世後,當地百姓為了紀念他,把他生前喜愛的坐榻保存了下來。了解薛聰的人,一看到這個坐榻,就會想起他生前莊重威儀的風貌,便會肅然起敬。
5.南北朝時,北魏的東清河郡山區出了很多強盜,朝廷詔令齊州長史房景伯擔任東清河郡太守。東清河郡的劉簡虎以前曾經對房景伯有過無禮行為,得知房景伯來任太守後舉家逃亡。
房景伯四處搜捕,將他抓獲後卻任用他的兒子為西曹椽,讓他去曉諭山賊。強盜們見房景伯如此寬宏大度,不念舊惡,全都相繼出來投降了。
房景伯的母親崔氏,通曉經學,知情達理。貝丘有一婦人狀告自己的兒子不孝順。房景伯把這事告訴了他母親,他母親說:「我聽說百聞不如一見,山民不知禮義,沒必要給予太嚴厲的處分。」
於是招來這個婦人,同她在一張餐桌上吃飯,讓這個婦人的兒子侍立在堂下,以使他觀看太守如何供奉母親進食。不到十天,這個不孝的兒子悔過了,請求回家。
崔氏說:「他雖然在表面上覺得慚愧了,但心裡卻未必如此,還是繼續留在這里吧。」又過了二十多天,這個婦人的兒子磕頭流血,他母親也流著淚乞求回家,這才放他們回去。後來這個不孝之子以孝順而聞名天下。
這位聰慧的母親崔氏就是通過自己的兒子的行為來給對方樹立了榜樣,比當面說教更有效。
㈡ 樹立榜樣以身作則的小故事
秋時期晉國有一名叫李離的獄官,他在審理一件案子時,由於聽從了下屬的一面版之辭,致使一權個人冤死。真相大白後,李離准備以死贖罪,晉文公說:官有貴賤,罰有輕重,況且這件案子主要錯在下面的辦事人員,又不是你的罪過。李離說:「我平常沒有跟下面的人說我們一起來當這個官,拿的俸祿也沒有與下面的人一起分享。現在犯了錯誤,如果將責任推到下面的辦事人員身上,我又怎麼做得出來」。他拒絕聽從晉文公的勸說,伏劍而死。 正人先正己,做事先做人。管理者要想管好下屬必須以身作則。示範的力量是驚人的。不但要像先人李離那樣勇於替下屬承擔責任,而且要事事為先、嚴格要求自己,做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一旦通過表率樹立起在教師、學生中的威望,將會上下同心,大大提高團隊的整體戰鬥力。得人心者得天下,做下屬敬佩的領導將使管理事半功倍。
㈢ 求幾個以身作則的故事,名人的
1、曹操發兵宛城時規定:「大小將校,凡過麥田,但有踐踏者,並皆斬首。」騎馬的士卒都下馬,仔細地扶麥而過。可是,曹操的馬卻因受驚而踐踏了麥田。他很嚴肅地讓執法的官員為自己定罪。執法官對照《春秋》上的道理,認為不能處罰擔任尊貴職務的人。
曹操認為:自己制定法令,自己卻違反,怎麼取信於軍?即使我是全軍統帥,也應受到一定處罰。他拿起劍割發,傳示三軍:「丞相踏麥,本當斬首號令,今割發以代。」三軍鎮服。
2、張伯苓以身作則戒煙
我國著名教育家張伯苓,1919年之後相繼創辦南開大學、南開女中、南開小學。他十分注意對學生進行文明禮貌教育,並且身體力行,為人師表。
一次,他發現有個學生手指被煙熏黃了,便嚴肅地勸告那個學生說:「煙對身體有害,要戒掉它。」沒想到那個學生有點不服氣,俏皮地說:「那您吸煙就對身體沒有害處嗎?」張伯苓對於學生的責難,歉意地笑了笑,立即喚工友將自己所有的呂宋煙全部取來,當眾銷毀,還折斷了自己用了多年的心愛的煙袋桿,誠懇地說:「從此以後,我與諸同學共同戒煙。」果然,打那以後,他再也不吸煙了。
3、曾子以身作則
春秋時期的著名學者曾子是孔子的學生。他不僅很有學問,做人也很誠實,從來都不會欺騙別人,就連對自己的孩子也是一樣。一次,曾子的妻子要到街了去買東西,兒子也想去。妻子就哄他說只要他不鬧,回來就殺豬給他燉肉吃。孩子以為母親說的是真的,就不鬧了。妻子回來,看到曾子正在磨刀。
嚇了一跳,說:「你真的要殺豬嗎?我是哄他玩兒的。曾子認真地說:「我們的行為會影響孩子,如果我們說話不算數,孩子以後就不會聽我們的話了。」妻子聽了點頭同意。於是,他們就一起把豬殺了,做了一頓豐盛的晚餐。
4、齊國相國晏嬰歷仕三朝,德高望重,他對自己要求甚嚴,處處以身作則,倡行廉潔,吃糙米飯,穿粗布衣,坐簡易車,住低矮民房。齊景公過意不去,就要送他新車新衣,他堅決不受。齊景公要給他蓋新房,他還是堅持不接受。
5、楚威王問莫敖子華:「從先君楚文王迄於今,有不是為了進爵加俸而為 國擔憂的人嗎?」莫敖子華向他列舉了歷史上各式各樣為國擔憂的人。楚威 王聽後,長嘆了一口氣說:「這些都是古時候的人了。現在,怎麼能得到這 樣的人呢?」
莫敖子華回答說:「從前,先君楚靈王喜歡腰細的人,楚國的士人就少 吃食物,弄得身體很虛弱,依靠著東西才能站立,扶著東西才能起來。吃飯是正常的慾望,卻忍而不吃;死亡是人們憎惡的,也要就死而不躲避。我聽 說,國君愛好射箭,他的臣子就學習射箭。大王只是不好賢罷了,如果大王果真好賢,這五種臣,都能夠招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