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民族團結故事
㈠ 你知道哪些民族團結的故事,簡要介紹一下,50字左右.
1 新疆布爾津縣哈薩克族愛心媽媽--麗達常年幫扶各族貧困孩子。 8月9號,布爾津縣第三小學二年級學生明梅像往常一樣,來到哈薩克族阿姨麗達家中做作業,沒想到麗達阿姨不僅為她准備了生日蛋糕,還請來左鄰右舍的小朋友,為她慶祝生日。
明梅的媽媽五年前離家出走,一家五口靠父親撿破爛維生。一次偶然的機會,麗達聽說了小明梅的情況,就經常給她買衣服、買零食、洗頭洗澡、檢查作業,每個月還要給她20元零用錢。
2 張騫應募任使者,於建元二年出隴西,經匈奴,被俘。在匈奴10年余,娶妻生子,但始終秉持漢節。後逃脫,西行至大宛,經康居,抵達大月氏,再至大夏,停留了一年多才返回。在歸途中,張騫改從南道,依傍南山,企圖避免被匈奴發現,但仍為匈奴所得,又被拘留一年多。元朔三年(前126),匈奴內亂,張騫乘機逃回漢朝,向漢武帝詳細報告了西域情況,武帝授以太中大夫。
3 孔融四歲的時候,常常和哥哥一塊吃梨。每次,孔融總是拿一個最小的梨子。有一次,爸爸看見了,問道:「你為什麼總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說:「我是弟弟,年齡最小,應該吃小的,大的還是讓給哥哥吃吧!」
孔融小小年紀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禮讓、相互幫助、團結友愛的道理,使全家人都感到驚喜。從此,孔融讓梨的故事也就流傳千載,成為團結友愛的典範。
4 排長是個壯族的軍校畢業生,我們部隊駐守內地,2003年夏季中原各處大雨滂沱,淮河流域發生了洪澇災害,上級領導命令我們連、外派一個排兵力,幫助地方抗洪搶險。壯族排長硬是把抗洪任務與我排搶了去,最後它們排立個三等功。從這事中,表現出壯、漢民族親和友愛的佳故事。
5 1935年5月22日,中央紅軍北上選遣隊司令劉伯承和彝族首領果基小葉丹在西康省冕寧縣舉行了名揚後世的彝海結盟,為中央紅軍順利通過涼山弄族聚居區創造了有利條件,是中國共產黨民族宗教政策的一次成功實踐。
拓展資料:
民族團結是各民族之間的團結和各民族內部的團結。中國共產黨處理民族關系問題的一項准則。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4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各民族一律平等。國家保障各少數民族的合法的權利和利益,維護和發展各民族的平等團結互助和諧關系。禁止對任何民族的歧視和壓迫,禁止破壞民族團結和製造民族分裂的行為。」
民族團結是各民族共同繁榮的前提,是祖國統一的基礎,因此,必須維護民族團結。維護民族團結,既要反對大民族主義,主要是大漢族主義,也要反對地方民族主義;既要認真落實民族政策,認真解決現實中存在的問題,又要堅決反對破壞民族團結、製造民族分裂,依法嚴厲打擊和制裁分裂祖國的活動。
「團結就是力量/這力量是鐵/這力量是鋼/比鐵還硬,比鋼還強」,這首著名的《團結就是力量》,曾經擂響了各民族團結救亡、打敗日本侵略者的鏗鏘戰鼓,吹響了各民族團結建國、建設社會主義的激越號角,時至今日,仍然激勵著各族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團結奮斗。
團結就是生命,團結就是力量,團結就是形象,團結就是希望,團結就是勝利。各民族團結友愛,是中華民族的光榮傳統,是社會主義民族關系的生動體現,是中華民族繁榮發展的重要保證。
中華民族生生不息,靠的是各民族團結友愛。一個家庭不團結,可能親人反目;一個民族不團結,可能一盤散沙;一個國家不團結,可能分崩離析。我國各民族在歷經數千年的遷徙、貿易、婚嫁、交融中,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交錯雜居、共生互補的格局,孕育了團結友愛的寶貴傳統。特別是近代以來,國家積貧積弱,人民飽受欺凌。
當時西方人普遍認為中國必然像奧匈帝國等多民族國家一樣,分裂為無數的單一民族國家。但是,他們的預言失敗了。中華民族不僅沒有分裂,反而"用我們的血肉築成我們新的長城",打敗了侵略者,贏得了民族的獨立、自由和統一。
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夠浴血奮戰、浴火重生,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各民族在反對共同敵人的斗爭中形成了休戚與共、榮辱一體的命運共同體。在同仇敵愾、共御外侮的過程中,不僅民族團結友愛的優良傳統得以空前的光大,而且中華民族從自在的聯合走向自覺的聯合,團結一致走上了通向偉大復興的嶄新征程。
㈡ 新疆民族團結小故事
一、
22團11連職工馬俊芳的小麥地里,9名維吾爾族男性民工拿著坎土曼,揮汗如雨地平著毛渠埂子。隨著該團3.4萬畝小麥豐收在望,該團的小麥承包抓緊時間做好夏收前的准備工作。
在該團雇維吾爾族民工打工是司空見慣的事,到秋收季節來該團打工的少數民族多達幾千人。原因很多,一是該團周圍居住著很多包括漢族人在內的維吾爾族、回族、蒙古族組成的和靜縣、焉耆縣鄉、村的各族群眾;二是該團經常與地方的少數民族聯絡,互相交流感情,相互學習在農業種植上的新技術;三是每年從春播、田管到秋收都有很多地方的少數民族來到該團支援團場的農業建設;四是長期各民族的共同交往,讓各民族之間結下了深厚的友誼,漢族朋友能真心對待少數民族,而少數民族也能真心對待漢族人。
維吾爾族小伙阿不拉說:每次我們來漢族朋友打工,都能快快能把工錢給我們,而且對我們很好。
二、
新疆布爾津縣哈薩克族愛心媽媽--麗達常年幫扶各族貧困孩子。
8月9號,布爾津縣第三小學二年級學生明梅像往常一樣,來到哈薩克族阿姨麗達家中做作業,沒想到麗達阿姨不僅為她准備了生日蛋糕,還請來左鄰右舍的小朋友,為她慶祝生日。
明梅的媽媽五年前離家出走,一家五口靠父親撿破爛維生。一次偶然的機會,麗達聽說了小明梅的情況,就經常給她買衣服、買零食、洗頭洗澡、檢查作業,每個月還要給她20元零用錢。小明梅:「今天我特別高興,我好久沒吃過蛋糕了,我真想叫阿姨一聲媽媽。」
麗達下崗後從街頭擺小攤開始做起,現在經營一家民族工藝品商店。2003年,麗達聯合其他姐妹一百多人共同創辦了布爾津縣「愛心媽媽」協會,5年來,愛心媽媽們已先後幫扶了20多名各民族貧困孤殘兒童和困難群眾,累計捐款捐物達十多萬元。麗達:「我是個下崗工人,當時有好多人幫助過我,要不是他們的話,我就不會有今天的好日子,現在我有能力了,有條件了,所以我幫助別人。我們民族漢族都是一家人,大家只有團結了,我們老百姓的日子才會一天比一天好。」
㈢ 各個民族團結友愛的故事有哪些
1、巴哈義古麗:11位窮「爸爸」窮「媽媽」的好女兒
巴哈義古麗全名叫巴哈義古麗·尼合買提,塔塔爾族,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昌吉回族自治州吉木薩爾縣吉木薩爾鎮滿城路社區的一名普通幹部。
工作17年來,她照顧著多位貧困孤寡老人和困難戶,認了11個不同民族的窮「爸爸」窮「媽媽」。此外,她還累計幫扶轄區各族貧困家庭50餘戶,資助數十位山區貧困媽媽、貧困學生,個人捐贈物資10萬多元。
巴哈義古麗通過身體力行,把愛的種子播撒到更多人的心裡。如今,以巴哈義古麗工作室為核心,滿城路社區形成了信息員樓棟長志願服務隊、巾幗志願服務隊、法律法規志願服務隊等8支志願者隊伍,有志願者500多人,志願服務逐步常態化、社會化,服務范圍涵蓋醫療、教育、衛生等多個領域。
2、孔融讓梨
孔融四歲的時候,常常和哥哥一塊吃梨。每次,孔融總是拿一個最小的梨子。有一次,爸爸看見了,問道:「你為什麼總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說:「我是弟弟,年齡最小,應該吃小的,大的還是讓給哥哥吃吧!」
孔融小小年紀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禮讓、相互幫助、團結友愛的道理,使全家人都感到驚喜。從此,孔融讓梨的故事也就流傳千載,成為團結友愛的典範。
3、解放軍第三〇二醫院:情注雪域高原,愛灑藏區同胞
自2015年11月響應中華慈善總會發起的「藏區千名貧困家庭包蟲病患者救助行動」以來,作為首家參與該行動的醫院,三〇二醫院率先承擔起藏區包蟲病患者大批量防治任務、全軍藏區包蟲病救治「樣板工程」創建任務。截至目前,已為從藏區來北京的19個批次、124名患者進行了治療,為99名重症患者實施手術,手術成功率達100%。
為了發動更多醫療資源,三〇二醫院還積極探索軍地聯合防治包蟲病的新路子。牽頭舉辦全軍藏區包蟲病篩查診斷與治療技能培訓班,積極為來自解放軍第一〇七醫院、二五三醫院以及果洛藏族自治州人民醫院、雜多縣人民醫院等24家軍地醫院的業務骨幹傳授經驗;牽頭舉辦西藏自治區包蟲病外科規范化診療技術培訓班,為來自藏區及部分解放軍駐藏部隊和武警部隊的14家軍地醫院的業務骨幹「傳經送寶」,有效提升了當地包蟲病規范化診療技術水平。
4、阿布拉江·穆合塔爾:徒行八千里,結親百餘家
44歲的阿布拉江·穆合塔爾,出生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阿圖什市阿扎克鄉提堅村。近年來,他喜歡上了徒步運動,並且開始熱心做公益。
2016年,阿布拉江用18天時間,從烏魯木齊走到阿圖什市,引起轟動。後來,他又有了一個更大的夢想——從烏魯木齊走到北京,沿途宣傳大美新疆和民族團結一家親。
經過專業的體能訓練和精心准備,2017年4月8日,阿布拉江信心滿滿地從烏魯木齊出發,踏上了徒步進京的夢想之旅。8月15日下午,背著行囊、風塵僕僕的阿布拉江·穆合塔爾終於來到北京天安門廣場。面對鮮紅的國旗,他激動得熱淚盈眶。他動情地說:「祖國很強大,人民很團結,中華各族人民都是一家人!只要大家更團結,祖國就會更強大!」
5、阿卜杜拉·吾拉西木:在南昌樹立新疆人的品牌
2017年6月,在江西省南昌市從事餐飲業的維吾爾族商人阿卜杜拉·吾拉西木,將一封抒發民族團結情感的信寄給了遠在新疆和田地區墨玉縣扎瓦鄉老家的母親。阿卜杜拉用朴實的語言向遠方的母親訴說心裡話,用真摯的感情發聲亮劍,向家鄉人民表明自己珍惜今天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堅決同一切破壞民族團結的行為作斗爭的態度,用最溫暖的字句抒發了對中華民族大家庭的熱愛。
從15年前帶著40元錢到南昌打拚,到成長為在南昌擁有11家店面和10個攤點、管理著32名員工的商人,阿卜杜拉的成功,既是個人努力的回報,也是民族團結結出的碩果。
對於未來的發展,阿卜杜拉表示,他將增開更多的店鋪,店員的聘用堅持一半員工為新疆老鄉,另一半則為南昌本地人,一來給南昌需要幫助的人提供工作崗位,二來可以促進民族之間的交流。在阿卜杜拉心中,餐廳已不僅是他餐飲事業的開拓地,更是民族團結的小窗口。
㈣ 民族團結的故事
1、文成公主進藏
文成公主進藏是指唐朝貞觀年間,吐蕃贊普松贊干布派遣大相噶爾東贊(即祿東贊)為請婚使者,赴長安請婚。唐太宗將遠支宗女封為文成公主,下嫁松贊干布,並詔令禮部尚書江夏王李道宗為主婚使,持節護送文成公主入蕃。
松贊干布率群臣到河源附近的柏海(今青海瑪多縣境內)迎接文成公主,與文成公主同返邏些(今拉薩),並在拉薩為文成公主修建宮室。
2、昭君出塞
公元前54年,匈奴呼韓邪單於被他哥哥郅支單於打敗,南遷至長城外的光祿塞下,同西漢結好,曾三次進長安入朝,並向漢元帝請求和親。
王昭君聽說後請求出塞和親。她到匈奴後,被封為「寧胡閼氏」(閼氏,音焉支,意思是王後),象徵她將給匈奴帶來和平、安寧和興旺。後來呼韓邪單於在西漢的支持下控制了匈奴全境,從而使匈奴同漢朝和好達半個世紀。
3、張騫出使西域
漢武帝建元年(公元前140),欲聯合大月氏共擊匈奴,張騫應募任使者,於建元三年出隴西,經匈奴,被俘,後逃脫。西行至大宛,經康居,抵達大月氏,再至大夏,停留了一年多才返回。
在歸途中,張騫改從南道,依傍南山,企圖避免被匈奴發現,但仍為匈奴所得,又被拘留一年多。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匈奴內亂,張騫乘機逃回漢朝,向漢武帝詳細報告了西域情況,武帝授以太中大夫。因張騫在西域有威信,後來漢所遣使者多稱博望侯以取信於諸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