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鏡子
A. 有哪些關於鏡子的故事
曾經有一位皇後每天站在鏡子面前對著鏡子說她才是全世界最漂亮的女人,結果後來發現那隻是一面照妖鏡!
B. 鏡子的故事
唐太宗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
以古為鏡,可以見興替
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墨子·非攻中》:「君子不鏡於水而鏡於人。鏡於水,見面之容;鏡於人,則知吉與凶。」 《墨子·卷五》記載了這樣一件事:春秋末期,一向稱為中原霸主的晉國,內部變得四分五裂,實權逐漸由六家將軍把持,他們是智氏、范氏、中行氏、趙氏、韓氏、魏氏。六家各有自己的地盤和武裝,為了壯大自己,不斷互相攻伐。後來,智氏的智伯瑤先後滅了范氏和中行氏,又匯合三家的兵馬,進攻趙襄子。這時,韓康子和魏桓子商議說:「趙氏現在的命運,就是我們兩家將來的命運。趙、氏早晨滅亡了,我們在晚上就會跟著滅亡;趙氏在晚上滅亡了,我們明天早上也就會跟著滅亡。只有我們三家聯合起來,共同打敗智伯瑤,才能保證我們的安全。」於是韓、魏兩家與趙氏里應外合,內外夾擊打敗了智伯瑤,三家共同瓜分了智氏的土地,壯大了自己,後來都成為戰國七雄之一。墨子評論說: 「有才德的人,不以水為鏡子,而是以人為鏡子。因為以水為鏡子只能照見自己的面容,而以人為鏡子 才能知道怎樣做對自己有利,怎樣做對自己不利。」 《舊唐書·魏徵傳》也有一段記載說得是這個成語:魏徵是隋末唐初著名的政治家,他盡心竭力輔佐唐太宗十七年,始終以諫諍為己任,有時甚至犯顏直諫、面折廷爭,阻止或糾正了唐太宗許多錯誤行為和主張,為「貞觀之治」的形成和鞏固作出了傑出的貢獻。他去世之後,唐太宗傷心地說:「以銅作為鏡子,可以端正衣冠;以歷史作為鏡子,可以知道國家的興亡;以人作為鏡子,可以知道自己的得失。現在魏徵去世了,我失去了一面很好的鏡子啊!」
C. 鏡子的發明有哪些故事
傳說有一年的三月初三,王母娘娘開蟠桃盛會,於是,仙女們都來赴會。可是,她們用的胭脂太多了,多得流到了天河裡,又從天河瀉到了牡丹江上游的大山中,匯成了一個大湖,湊巧的是,不知是誰不小心把王母娘娘的寶鏡也摔落下來,寶鏡掉入湖中,湖水頓時變得如寶鏡一樣明亮,後來,人們就為這個湖起名為「鏡泊湖」。傳說歸傳說,但在某種程度上,它卻真實地反映出水在鏡子的發展中對人類所起到的重要啟迪作用。
鏡子的製造者是義大利的玻璃製造工匠達爾卡羅兄弟。兄弟二人出生在威尼斯一個專門製作玻璃的穆拉諾小島。兒童時代,他們就經常隨父親進玻璃作坊,親眼看見玻璃工匠們把一團稀糊糊的溶液做成有模有樣的玻璃製品的奇妙過程。
長大後,達爾卡羅兄弟先後成為作坊的正式工匠。由於他們悟性高、天資聰穎,很快便得到了師傅的真傳,但是達爾卡羅兄弟卻並不滿足。當他們看到島上姑娘們梳妝用的玻璃效果不理想時,他們就將製作出光潔明亮的玻璃鏡作為自己的奮斗目標。此後,達爾卡羅兄弟經常在一起探討,琢磨著為什麼池塘里的水是以黑暗的大地作為襯墊的?他們做出了大膽的設想——如果在玻璃的背面也加一層深色的襯墊,鏡中會出現清晰的影像嗎?
為此,達爾卡羅兄弟試著將礦粉、木屑、麵粉、銅等塗在玻璃上,但效果都不理想。有一次,他們選用熔點較低的錫作為試驗對象,將熔化的錫水倒在玻璃上,然後用一根細細的滾筒將錫水碾成均勻的薄薄一層。待錫冷卻後,兄弟倆翻開玻璃一看,他們掛滿汗滴的臉龐清晰地映在了玻璃中。他們終於找到了合適的塗料。
可是,經過一段時間的試用,達爾卡羅兄弟發現這種玻璃鏡子時間一久,背面的錫箔就會脫落。於是,他們又對制鏡工藝進行改進,先將玻璃製成錫箔鏡,再把水銀倒在錫箔鏡上。這樣,水銀能夠慢慢地溶解錫,形成一層薄薄的錫和水銀合金,製成的玻璃鏡子反光能力強,而且塗料不容易脫落。
17世紀的義大利銅鏡玻璃作坊的老闆一直在關注著達爾卡羅兄弟的發明進展。當他得知達爾卡羅兄弟發明成功後,立即開始製作玻璃鏡子,並很快將它投入市場。果不其然,達爾卡羅兄弟發明的水銀鏡十分走俏,成為豪門貴族的珍品。特別是威尼斯國王向法國王後獻了水銀鏡之後,法國的貴婦人和小姐們也紛紛效仿,以擁有水銀鏡為榮,因此,盡管水銀鏡價格昂貴,但仍供不應求。
法國由於購買水銀鏡,大量的金銀財寶流入了威尼斯。因此,法國政府決定自己創辦水銀鏡工廠。在達爾卡羅兄弟的幫助下,法國駐威尼斯大使成功地將3個工匠偷渡出境,運送到法國。1666年,法國建造了第一個製造玻璃鏡子的工廠。從此,水銀鏡的製造奧秘被公布於世,鏡子的價格也一落千丈。就這樣,水銀鏡漸漸地成為了普通家庭的生活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