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成語故事 » 孔子與學生的故事

孔子與學生的故事

發布時間: 2024-04-14 22:44:24

⑴ 孔子與他徒弟的小故事

1、孔子與子張

子張是顓孫師的號,復姓顓孫,他比孔子小四十八歲。有一天子張問老師怎麼樣做官,孔子說:「多聽別人講話,不要疑惑人家,說話要小心謹慎,這樣就少犯錯。多觀察,不做危險的事,做事也小心謹慎,這樣就免得反悔,說話少犯錯、做事少反悔,這就是做官的訣竅。」

子張又問老師:「一個讀書人怎麼樣才能叫做『通達』?」孔子反問他:「你說什麼?你說的『通達』是什麼意思呢?」子張回答道:「在國內有名,在家中也有名。」

孔子說道:「這是『有名』,而不是『通達』。一個通達的人,氣質爽直,而且有義氣,他能『察言觀色』,知道人家所喜愛,處處都為別人著想,在國內或家中,他都會有效名聲。至於『有名』的人,外表上看來很仁慈,可是行為卻適得其反,而且他本人並不以為他這樣做是錯的在國內或在家中,他是可以『有名』的。」

2、孔子與子路

孔子帶弟子子路周遊列國時,途中發現一塊破爛的馬蹄鐵,就讓子路撿起來,不料子路懶得彎腰便假裝沒聽見。孔子沒說什麼,自己彎腰撿起了馬蹄鐵,用它在鐵匠那兒換來三文錢,又用這錢買了十七八顆櫻桃。

出了城,二人繼續前行,經過的都是茫茫荒野,坐在牛背上的孔子猜到子路渴得厲害,就把藏在袖子里的櫻桃悄悄地掉出一顆,子路一見,趕緊撿起來吃。孔子邊走邊丟,子路也狼狽地彎了十七八次腰。最後,孔子笑著對子路說:「要是你剛才彎一次腰,就不會在後來沒完沒了地彎腰了。」

3、孔子與子貢

一次,衛國一位使者向子貢了解孔子弟子的情況,子貢就介紹好學不倦的顏回,勇敢無畏的子路,多才多藝的冉求,節操高尚的曾參等同學,惟獨沒有談他自己。

後來孔子知道了這件事,高興地對子貢說:「你已經有知人之明了。知人之明,方能自知之明;自知之明的人,才能有大作為啊。」子貢施禮謝了老師的誇獎。孔子進一步給子貢說:「你知道了謙虛,那謙虛的實質是什麼呢?」

孔子不等子貢回答,接著說:「就像大地一樣,大地不比什麼都低嗎?但大地挖深了就湧出泉水來,播了種就長出五穀來,草木生長,鳥獸繁衍,所有的生命都來自大地,所有的死亡都回歸大地,大地無所不包,無所不容,養育萬物而從沒聽過它說什麼。」子貢聽了連連點頭。

4、孔子與顏回

有次孔子受困在陳蔡一帶的地區,有七天的時間沒有嘗過米飯的滋味。有一天中午,他的第子顏回討來一些米煮稀飯。飯快要熟的時候,孔子看見顏回居然用手抓取鍋中的飯吃。

孔子故意裝作沒有看見,當顏回進來請孔子吃飯時,孔子站起來說:「剛才孟李祖先告訴我,食物要先獻給尊長才能進食,豈可自己先吃呢?」顏回一聽,連忙解釋說:「夫子誤會了,剛才我是因看見有煤灰掉到鍋中,所以把弄臟的飯粒拿起來吃了。」

孔子嘆息道:「人可信的是眼睛,而眼睛也有不可靠的時候,所可依靠的是心,但心也有不足靠的時候。」

5、孔子與顏回

有一次,孔子要考考弟子誰最有才,於是說:「我給你們出個對子,看你們誰能應對。」孔子看了眼院中的大黃狗,大黃狗正扒在狗牙菜上呼呼大睡。孔子眼睛一亮,一個上聯脫口而出:狗牙菜上狗壓菜。這個象繞口令似的上聯,可把弟子們難住了,他們一個一個抓耳撓腮,大眼瞪小眼。

這時,顏回也往院子里看了一眼,他見雞冠花下,一隻大紅公雞正在仰脖高吟,於是靈機一動,對道:雞冠花下雞觀花。其實,孔子說出上聯後,也沒想到可對的下聯,沒料到顏回對的如此工整,貼切,巧妙,不由打心眼裡佩服。

孔子沖顏回點點頭,不露聲色的說:「剛才你是對的好,就是太慢了。我再出一聯,你試試?」於是說道:「荷葉蓮花藕」。孔子話音剛落,這時候,一隻討厭的蚊子飛到顏回的鼻樑上,顏回急忙舉手來打,這一句舉手顏回立即想出了下聯:「拳頭巴掌手」。

孔子心中暗暗驚喜,但表面上仍是不動聲色的問道:「你的『拳頭巴掌手』,怎麼能對我的『荷葉蓮花藕』呢?」顏回急忙站起來答道:「因為荷葉與蓮花是同一種植物,藕是它們的果實,它們三個是一家;拳頭與巴掌、手也是同一樣物件吶。」孔子點頭笑道:「還是顏回最有才華呀!」眾弟子們也跟隨著點頭稱是,自嘆不如顏回有才氣。

⑵ 孔子和他弟子的小故事有哪些

1.孔子和子貢的故事

春秋時期,魯國漸漸強大,此時還有很多魯國人在外國給別人做奴隸。於是,魯國推出一條政令,規定無論誰路經外國贖回一個做奴隸的魯國人,魯國財政部門就會根據實際情況給予大於或等於救贖成本的獎勵,此舉是為了鼓勵大家救回在外國受苦的魯國人。孔子的弟子子貢是一名交遊廣闊的商人,有一次在外國期間,花重金救回了幾個魯國人,他覺得這件事對於他是舉手之勞,不用政府給予他獎勵,就當作了一回好事。孔子知道了這件事,非常生氣,罵了子貢一通,他說:「你救回了那些魯國人,不要政府的獎勵,你覺得作了一件好事。但是你這樣做會使別人的救援成本上升,別人會覺得救了人再去政府領取獎勵是可恥的行為,這樣會形成惡性循環,最後就沒有人去救魯國人了。你這是好心辦了壞事啊!」子貢這么做,無形之中給社會灌輸了這樣一種意識:救人是純粹的善念,應該是不計回報的,如果要求回報,就是另有所圖,反而是一種惡。在道德負擔的情況下,人們權衡之後就會作出放棄救人的選擇。所以,看似高尚的子貢其實違反了一種良好的社會法則,把一件原本挺好的事給作壞了,好心辦壞事就是如此了。有時候,在做取捨的時候應該考慮到對某個群體以至整個社會的影響,不要被自己的某個想法給遮蔽,一意孤行,這樣,社會這個大環境可能會承受比原本大得多的損失。

2.孔子和顏回

有次孔子受困在陳蔡一帶的地區,有七天的時間沒有嘗過米飯的滋味。有一天中午,他的第子顏回討來一些米煮稀飯。飯快要熟的時候,孔子看見顏回居然用手抓取鍋中的飯吃。孔子故意裝作沒有看見,當顏回進來請孔子吃飯時,孔子站起來說:「剛才孟李祖先告訴我,食物要先獻給尊長才能進食,豈可自己先吃呢?顏回一聽,連忙解釋說:「夫子誤會了,剛才我是因看見有煤灰掉到鍋中,所以把弄臟的飯粒拿起來吃了。孔子嘆息道:「人可信的是眼睛,而眼睛也有不可靠的時候,所可依靠的是心,但心也有不足靠的時候。

⑶ 孔子的故事100字

1、孔子的學生在煮粥時,發現有骯臟的東西掉進鍋里。他連忙用湯匙把它撈起,正想把它倒掉時,忽然想到,一粥一飯都來之不易啊。於是便把它吃了。剛巧孔子走進廚房,以為他在偷食,便教訓了那位負責煮食的同學。經過解釋,大家才恍然大悟。孔子很感慨的說:"我親眼看見的事情也不確實,何況是道聽途說呢?"

2、孔子在教書時疏忽了一點,沒將重點講清楚,許多學生沒聽懂,卻沒有敢問的同學,其中有一位同學去問了孔子,孔子哈哈大笑,說;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呀。並大大獎賞了這位同學。

3、在孔子三歲的時候,他父親就去世了,他和母親就相當於沒了大樹庇佑,他們被他父親的正妻趕出了家門,於是他母親就帶著他和孟皮回了孔子的外祖父的家裡,在那個家裡也是沒有什麼地位,常受擠壓,孔子母親不願孔子受委屈。

於是有帶孔子出走,來到現在的曲阜,從此過著非常清貧的日子。所以孔子從小就吃了很多的苦,但是盡管如此,他並沒有想要平平淡淡做老百姓,在十幾歲的時候就意識到要努力學習做人與生活本領,志向於做學問。

4、孔子在學習方面是很虛心,尤為刻苦。有一次孔子隨師襄學鼓琴。曲名是《文王操》。孔子苦苦的練了很多日子,師襄子說:「可以了。」孔子說:「我已經掌握了這個曲子的彈法,但未得其數。」又練了很多日子,師襄子又說:「可以了,你已於其數。」

可是孔子仍說:「不可以,未得其志。」又過了相當的時間,師襄子認為這回真的可以了,可是孔子仍然認為自己沒有彈好這首樂曲。於是,孔子反復的鑽研,體會琴曲的內涵,直到他看到文王的形象在樂曲中表現出來了,才罷休。

(3)孔子與學生的故事擴展閱讀:

孔子生活在西周宗法禮制傳統較深的魯國,這時周王朝的統治權力已經名存實亡,諸侯間相互爭戰不斷,出現了「王道哀,禮義廢,政權失,家殊俗」的社會現實,「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成了那個時代的特點。

社會矛盾的激化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人的精神和信念也發生了前所未有的摧殘。這些共同構成了孔子政治思想產生的歷史淵源和社會條件,「仁」與「禮」是其政治思想的基本精神。

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張直道而行,他曾說:「吾之於人也,誰毀誰譽?如有所譽者,其有所試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史記》載孔子三十多歲時曾問禮於老子,臨別時老子贈言曰:「聰明深察而近於死者,好議人者也。

博辯廣大危其身者,發人之惡者也。為人子者毋以有己,為人臣者毋以有己。」這是老子對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問題太深刻,講話太尖銳,傷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會給自己帶來很大的危險。

熱點內容
很吊的短句 發布:2024-05-18 20:53:13 瀏覽:434
婉拒的句子 發布:2024-05-18 18:46:33 瀏覽:289
犯錯故事 發布:2024-05-18 18:05:10 瀏覽:9
有關蛇的故事 發布:2024-05-18 17:41:16 瀏覽:251
春天的作文100字 發布:2024-05-18 17:39:57 瀏覽:362
尊老作文 發布:2024-05-18 17:39:51 瀏覽:782
愛情句子長句 發布:2024-05-18 17:14:56 瀏覽:938
烏達木的故事 發布:2024-05-18 16:34:27 瀏覽:559
描寫觀察的詞語 發布:2024-05-18 16:22:15 瀏覽:438
半字的短句 發布:2024-05-18 15:23:47 瀏覽: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