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繁森故事
㈠ 孔繁森的故事
1、收養孤兒
1992年,拉薩市黑竹、工卡等縣發生地震,任拉薩市副市長的孔繁森趕赴災區。在那裡,他收養了12歲、7歲和5歲的三個孤兒曲尼、曲印和貢桑。
孔繁森將他們帶回拉薩,照管他們的生活,教他們讀書識字,夜裡孔繁森就同孩子們擠在一張大床上睡覺。年幼的孩子常在夜裡尿床,他就不厭其煩地洗換床單。
節假日只要有空,他說帶上他們逛公園,逛商店,給他們買衣物。孔繁森雖然是副市長,但他每次下鄉去,總要帶些自已的錢給生活困難的鄉親,往往一月剛過半,工資就花光了。
有時連伙食費也不夠交。他自己經常吃榨菜拌飯,卻不願讓孩子和他一樣受罪,錢不夠怎麼辦?孔繁森就獻血換錢來給孩子添補營養。市長格桑頓珠見孔繁森負擔太重,領走了曲尼。
2、一個為黨和人民奉獻一切的人
1979年,孔繁森第一次進藏,擔任日喀則地區崗巴縣委副書記。家中年近八旬的老母親、三個幼小的孩子和體弱多病的妻子都讓他牽腸掛肚。
但是孔繁森想著黨和人民需要自己,總要有人去,於是他堅定了自己的信念,期盼能為藏族人民貢獻出自己的力量。在崗巴工作三年,全縣的鄉村、牧區都留下了他的身影。
他與當地的藏族人民也培養了深厚的感情。1988年,孔繁森第二次進藏,擔任拉薩市副市長,分管文教、衛生和民政工作。
任職期間,他為了發展少數民族的教育事業將全市8個縣區的所有公辦學校和一半以上鄉辦、村辦小學都跑遍了。在他和全市教育者的不懈努力下,拉薩的適齡兒童入學率從45%提高到80%。
1992年7月,拉薩市墨竹工卡等縣發生了里氏6.5級地震,孔繁森率工作組在羊日崗鄉地震廢墟上發現了三個失去父母的孤兒,他們是12歲的曲尼、7歲的曲印和只有5歲的貢桑。
他向鄉幹部提出撫養要求,並把孩子帶回拉薩。看到他實在忙但是來,另一個藏族幹部收養了大一點的曲尼。上個世紀90年代,孔繁森每月工資收入也就一千多元。
其中在老家聊城的是四百多元,在西藏領的補貼是六百元。但是他在那裡收養了孤兒,生活一下就更加拮據了,但他從沒向組織上伸過手。每月發工資都是先拿出三個信封。
分出曲印、貢桑的(他收養的孤兒),兩個孤寡老人的,然後才是自己的生活費。援藏十年,孔繁森總是把自己的錢用來接濟別人,搭上工資還不夠,甚至把家屬在農村賣棉花、賣糧食的錢。
都花在藏族老人、孩子身上。往往剛過半個月,工資就已經所剩無幾,有時連向食堂交伙食費的錢都不夠,自己經常白飯就榨菜,開水泡方便麵。
花七十六塊錢買的西裝,從內地穿到西藏,始終捨不得丟。時任國防部長的遲浩田將軍到他宿舍,竟然找不到一塊香皂。
3、藏族農民向孔繁森敬獻青稞酒
1993年,孔繁森進藏工作期滿,但他繼續留在西藏,擔任了阿里地委書記。為了摸清實際狀況,他深入調查研究,求計問策,尋找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的路子。
不到兩年的時間,他跑遍了全地區106個鄉中的98個。阿里是西藏最偏僻和平均海拔最高的地區,外出時常常一天也看不到一個人影。他們餓了就吃口風乾的牛羊肉。
渴了就喝口山上流下來的雪水。旅途中雖然艱苦,孔繁森卻充滿樂觀,並風趣地對隨行人員說:「快嘗嘗,這是上等的礦泉水,高原沒有污染,等我們開發出來了,讓外國人花美元來買!」
4、兩袖清風
新時期共產黨員的楷模孔繁森,是一位一塵不染兩袖清風的好乾部。這位模範幹部收留了三個震災中認識的孤兒。由於生活拮據,他到血庫要求獻血。
在外人眼裡,一個共產黨的中高級幹部生活如此清貧真難以想像。1993年,妻子到西藏探親,去的路費由自己籌措。由於看病,妻子將返程的路費花光,只好向孔繁森要錢。
他東挪西借才勉強湊了500元,而回程機票當時是每個人800元。妻子不忍心讓丈夫為難,就自己找熟人借了一些。回到濟南後,他妻子去看上大學的女兒。
女兒一見面就對媽媽說:「學校讓交學雜費,我寫信給爸爸,爸爸讓我跟您要。」他妻子一聽,眼淚刷刷地流了下來,自己身上剩下的錢。
連回家鄉聊城的車票還不夠,哪裡還有錢給女兒交學費。孔繁森把工資中的相當大一部分用於幫忙有困難的群眾,平時根本就沒有攢下幾個錢。
他給群眾買葯,扶貧濟困時出手大方,少則百十元錢,多則上千元。他因車禍犧牲後,人們在他的遺體上找到的現金只有8元6角,在場的每個人都流了淚。
5、進藏工作
1988年,山東省再次選派進藏幹部,組織上認為孔繁森在政治上成熟又有在藏工作經驗,便決定讓他帶隊第二次赴藏工作。進藏後,孔繁森擔任拉薩市副市長,分管文教、衛生和民政工作。
到任僅4個月的時間,他就跑遍了全市8個縣區所有的公辦學校和一半以上的村辦小學,為發展少數民族的教育事業奔波操勞;為了結束尼木縣續邁等3個鄉群眾易患大骨節病的歷史。
他幾次爬到海拔近5000米的山頂水源處採集水樣,幫助群眾解決飲水問題;了解到農牧區缺醫少葯的情況後,他每次下鄉時都特地帶一個醫療箱。
買上數百元的常用葯,工作之餘就給農牧民群眾認真地聽診、把脈、發葯、打針,直到小葯箱空了為止。這表現出孔繁森心甘情願為人民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