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成語故事 » 關於植樹的故事

關於植樹的故事

發布時間: 2023-05-26 06:58:25

㈠ 關於植樹節的故事

1979年2月23日,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決定,將每年的3月12日定為我國的植樹節。其目的在於激發人們愛林造林的熱情,促進國土綠化,改善生態環境。

要知道,在北方,3月12日還很寒冷,並不適合種樹。而大面積植樹造林,保持水土防止沙化,北方比南方更迫切。既然如此,為什麼把植樹節設定在3月12日呢。

因為在1925年3月12日這一天,孫中山先生逝世了。而在迎接孫先生逝世三周年之際,即1928年3月1日,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議決,總理逝世紀念日各地舉行植樹活動,以提倡植樹造林。從此,3月12日作為植樹節,就以法規形式穩定下來。

當紀念孫中山先生與植樹節結合在一起時,植樹就不再那麼簡單了,它有著明確的進行程序,包括奏樂、向孫中山遺像行禮、宣讀孫中山遺囑以及默哀三分鍾等等。

實際上,選擇以植樹的方式來紀念孫先生,並不是偶然的。孫中山終其一生,積極倡導植樹造林。早期的,如1894年6月,孫中山在《上李鴻章書》中即提出:「急興農學,講求樹畜」。

晚年,如1924年,孫中山在廣州演講「三民主義」,不忘強調:「防止水災與旱災的根本方法,都是要造森林,要造全國大規模的森林。」今年恰巧是孫中山逝世90周年,植樹的同時可別忘了瞻仰一下孫中山前輩的偉大思想

㈡ 植樹節的故事

1925年3月12日這一天,孫中山先生逝世了。而在迎接孫先生逝世三周年之際,即1928年3月1日,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議決,總理逝世紀念日各地舉行植樹活動,以提倡植樹造林。從此,3月12日作為植樹節,就以法規形式穩定下來。
當紀念孫中山先生與植樹節結合在一起時,植樹就不再那麼簡單了,它有著明確的進行程序,包括奏樂、向孫中山遺像行禮、宣讀孫中山遺囑以及默哀三分鍾等等。
實際上,選擇以植樹的方式來紀念孫先生,並不是偶然的。孫中山終其一生,積極倡導植樹造林。早期的,如1894年6月,孫中山在《上李鴻章書》中即提出:「急興農學,講求樹畜」。
晚年,如1924年,孫中山在廣州演講「三民主義」,不忘強調:「防止水災與旱災的根本方法,都是要造森林,要造全國大規模的森林。」今年恰巧是孫中山逝世90周年,植樹的同時可別忘了瞻仰一下孫中山前輩的偉大思想

㈢ 植樹造林的感人小故事

1、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是一位保護森林重要意義的宣傳者和植樹造林大力倡導者。他留美回國時,特意從檀香山帶回一棵酸豆樹親手栽在庭院里。1893年,他在《上李鴻章書》中提出:中國欲強,須「急興家學、講求樹藝」。

辛亥革命爆發後,為表彰「3·29」廣州起義犧牲烈士的浩然正氣,他親自在白雲山南麓的黃花崗烈士墓前種下4棵馬尾松。1915年,孫中山提議以每年的清明節為植樹節,當時的北洋政府接受了建議,正式規定清明節為植樹節。

1924年,孫中山在廣州演講時強調:「多種森林,是防水災、旱災的根本方法,要造森林,要造全國大規模的森林。」1925 年孫中山先生逝世後,有不少有識之士提出應大力推行植樹造林,並將中山先生逝世的日子,即3月12日定為植樹節,以示紀念。

2、毛澤東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締造者,十分重視國家的植樹造林。他認為,森林是很寶貴的資源,沒有林,也不成其為世界,我們這個國家沒有多少樹,應當發起植樹運動。上世紀50年代中期,毛澤東號召「綠化祖國,實行大地園林化」。1956年中國開始了第一個「12年綠化運動」。

3、1966年,毛澤東又指出:一切能夠植樹造林的地方都要努力植樹造林,逐步綠化我們的國家,美化我國人民勞動、工作、學習和生活的環境。毛澤東還以詩人的情懷高吟「風起綠洲吹浪去,雨從青野上山來。」「踏遍青山人未老,風景這邊獨好。」在毛澤東主席看來,青山綠水才是美麗的社會主義中國。

4、周恩來也非常重視植樹,不僅親身參加植樹造林的義務勞動,而且在許多重要場合強調「植樹造林是百年大計」、「青山常在,永續利用」是林業建設的重要思想。他指出,森林植被的破壞和減少,不僅造成許多大河流域的水土流失,而且也是造成土地沙化的根源。

1954年,他視察北戴河,經過秦皇島山東堡至赤土山那段沿海沙土路時,看到遍地是光禿禿的沙丘,海風吹起滿天飛沙景象,不禁發問:「這里為什麼不種上樹木和莊稼?」

在總理過問下,當地干群找到了沙地植樹的好辦法,開始年年植樹。如今這里綠樹成蔭,繁花似錦,成為北戴河畔一道迷人的風景。

5、鄧小平歷來關心植樹造林工作。他於1981年倡導了全民義務植樹造林運動,凡是條件具備的地方,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除老弱病殘者外,都要因地制宜,每人每年義務植樹3棵至5棵,並且號召全國各族人民人人動手,每年植樹,愚公移山,堅持不懈。

他還說:「植樹造林,綠化祖國,是建設社會主義、造福子孫後代的偉大事業,要堅持20年,堅持100年,堅持1000年,要一代代地永遠幹下去。」1982年的植樹節那天,鄧小平同志率先垂範,在北京玉泉山上種下了義務植樹運動的第一棵樹。

現在,偉人倡導的植樹造林已成為國民的應盡義務。「天藍地綠,山清水秀,空氣清新」已融入國人的偉大的「中國夢」。

㈣ 植樹節有那些有趣的小故事

313傾國傾城
採納數:33768獲贊數:626546LV20
擅長:學習幫助
向TA提問私信TA

1.沙俊其慶功栽楊
西周「常勝大將軍」沙俊其,每次打勝仗後,他都要下令將士們在獲勝的戰場上廣種楊樹,以示勝利。後來就連抓到的俘虜也要他們種樹,作為「同慶」活動。隨著他的不斷勝利,這種「慶功栽楊」發展到栽柳、植槐,後來,許多諸侯國受其影響,把這種植樹活動作為一種慶典延續下來。

2.董奉治病造杏林
是三國時的名醫,他規定,凡經他手治癒的病人,都必須種植杏樹。輕病者愈後栽杏一棵;重病者愈後栽杏五棵。在他的一生中,就這樣栽杏樹幾萬棵。至今,人們仍以「杏林春滿」、「譽滿杏林」等佳話來贊美德高望重的醫生。

3.文成公主思鄉植樹
唐代文成公主遠嫁西藏松贊干布,特地從長安帶去柳樹苗,種植於拉薩大昭寺周圍,以表達對柳樹成蔭的故鄉的思念。因此,這些樹被稱為「唐柳」或「公主柳」,現已成為漢藏兩族友好交往的歷史見證。

4.文天祥寓志植樹
民族英雄文天祥少年時在家鄉植了五株柏樹,其中一株是尾梢入土,蔸根朝上倒栽。他說「吾異日大用,必盡忠報國,此柏當年也。」

5.隋煬帝為柳賜姓
隋煬帝下揚州時曾詔諭民間在運河兩岸栽柳,還賜柳樹姓「楊」。所以後來人們習慣稱柳樹為「楊柳」。
古代傳奇小說《開河記》記述,隋煬帝登基後,下令開鑿通濟渠,虞世基建議在堤岸種柳,隋煬帝認為這個建議不錯,就下令在新開的大運河兩岸種柳,並親自栽植,御書賜柳樹姓楊,享受與帝王同姓之殊榮,從此柳樹便有了「楊柳」之美稱。

6.白居易與花木
唐代詩人白居易愛樹如寶。他被貶任忠州刺史,年年都種植花木,並賦詩詠道:「持錢買花樹,城東坡上栽。但有買花者,不限桃李梅」;他在《春葺新居》詩中又說:「江州司馬日,忠州刺史時。栽松遍後院,種柳蔭前墀。」

7.朱元璋與柿樹
據《燕京時餐記》載,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少年家貧,經常挨餓。有一天,已經兩天沒飯吃的朱元璋走到一個村莊,看到一棵柿樹正熟,就摘下了一些果子美餐一頓。後來,他當了皇帝,忘不了柿樹的功勞,還念念不忘植樹造林,於是下令有五畝至十畝地的人,要種柿、核、桃、棗;還下令安徽鳳陽、滁縣等地百姓每戶種兩株柿樹,不種者要罰。從此,安徽等地廣種柿樹。

8.諸葛亮與桑樹
諸葛亮在病危時給後主劉禪的遺書上寫道「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子弟衣食,自有餘饒……若臣死之日,不使內有餘帛,外有贏財」,這位「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丞相,不僅是勤奮工作的典範,還是清正廉潔的典範。從「亮躬耕隴畝」(《三國志》)的記載看,成都的八百株桑樹,可能是他工作之餘親自栽種。

9.柳宗元美市容
柳宗元是一位親自種樹、並對種樹很有經驗的封建官吏。他任柳州刺史時,在自嘲詩中說「柳州柳刺史,種柳柳江邊」。《柳州城西北隅種柑樹》中,對種樹的描述更具體:「手種黃柑兩百株,春來新葉遍城隅」,「手種」,說明是作者親自種,後一句則描述了春天柑樹枝繁葉茂、一派碧綠的景象。這並非是詩人的藝術誇張,韓愈《柳州羅池廟碑》中,對柳宗元注重修整市容、種植樹木花草的事跡均有記載。
柳刺史不但親手種樹,對種樹還很有經驗。「能順木之天,以致其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築欲密」。這些話,是他對種樹能夠成活並生長良好的深切體會。

10.蘇軾植松樹
宋代文學家蘇軾,少年時就喜種松樹,在《戲作種松》中說:「我昔少年日,種樹滿松岡,初移一寸根,瑣細如插秧。」在他兩任杭州知州時,都曾在湖邊築堤種芙蓉、楊柳等樹。「楊柳滿長堤,花吹路不迷」。成為西湖十景之一的「蘇堤春曉」,使西湖增添了「東風二月蘇堤路,樹樹桃花問柳花」的美景。

熱點內容
紅葉故事下載 發布:2024-12-28 12:02:02 瀏覽:943
結婚用成語 發布:2024-12-28 11:47:38 瀏覽:152
馬的成語大全成語大全 發布:2024-12-28 11:30:04 瀏覽:96
面什麼紅什麼成語 發布:2024-12-28 11:18:34 瀏覽:904
喜耕田的故事一 發布:2024-12-28 10:10:20 瀏覽:450
耒陽故事 發布:2024-12-28 10:07:14 瀏覽:381
一個老兵的故事 發布:2024-12-28 10:01:42 瀏覽:675
狼羊成語 發布:2024-12-28 09:53:02 瀏覽:438
關於形象的故事 發布:2024-12-28 09:53:00 瀏覽:601
勇有什麼成語 發布:2024-12-28 09:43:20 瀏覽: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