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成語故事 » 成語解釋及出自

成語解釋及出自

發布時間: 2022-09-29 13:02:36

Ⅰ 100個成語(有出處、意思、用法)

溫故知新:溫習舊的知識,得到新的理解和體會。也指回憶過去,能更好地認識現在
見賢思齊: 見到德才兼備的人就想趕上他。
任重道遠:比喻責任重大,要經歷長期的奮斗。
死而後已:形容為完成一種責任而奮斗終身。
興高采烈:形容非常高興的神情。
聚精會神:形容注意力非常集中。
自言自語:自己和自己說話。
千鈞一發:形容情況十分危急。
雨後春筍:形容新生事物大量涌現。
琳琅滿目:比喻眼前出現了許多精美的事物。
頂天立地:形容形象非常高大,氣概豪邁。
千方百計:想盡和用盡各種辦法。
如飢似渴:比喻要求很迫切,就像餓了急著要吃飯,渴了急著要喝水一樣。
小心翼翼:翼翼:嚴肅,謹慎的樣子。
煥然一新:形容舊的面貌改變了,呈現出嶄新的面貌.
胸有成竹:成:完成,現成。 比喻非常有信心.
別具一格:別:別處的,獨特的。有獨特的風格.
草木皆兵:把山上的草木都當做敵兵。形容人在驚慌時疑神疑鬼。
赤膊上陣:光著膀子上陣。比喻親身上場,不加掩飾地進行活動。
烏合之眾 :象暫時聚合的一群烏鴉。比喻臨時雜湊的、毫無組織紀律的一群人
鵬程萬里---比喻前程遠大。
鵬路翱翔---比喻人奮進在遠大前程上。
如虎添翼---比喻強有力的人得到幫助變得更加強有力。
小心翼翼---本是嚴肅恭敬的意思。現形容謹慎小心,一點不敢疏忽。
扶危翼傾---指在國家危殆將傾覆之時扶持之使安定。
無翼而飛---沒有翅膀卻飛走了。比喻事物很快地傳播開來。
鶴發童顏---形容老年人氣色好。
發揚光大---使好的作風、傳統等得到發展和提高。
發人深省---啟發人深刻思考,有所醒悟。
發奮圖強---下定決心,努力追求進步。
業精於勤---學業精深是由勤奮得來的。
克勤克儉---既能勤勞,又能節儉。
不勤而獲---指不勞而獲。
勤學好問---比喻善於學習。
勤工儉學---利用學習以外的時間參加勞動,而以勞動所得維持生活。泛指在學習期間參加勞動。
寅吃卯糧:今年吃掉了明年的口糧,比喻入不敷出,預先支用了以後的收入。亦稱「寅支卯糧」

半夜三更: 三更,即半夜,指午夜

鍾鳴漏盡:晨鍾已鳴,更漏將盡。比喻年老力衰,已到遲暮之年

丁是丁,卯是卯:丁、卯分別是天干、地支之一,不能相混,錯亂了影響記時。形容做事認真,一絲不苟。
鳳姐笑道:「我看你厲害,明兒有了事,我也是丁是丁,卯是卯的,你也別抱怨。——《紅樓夢》

金榜題名:科舉時代殿試取得名次,高中紅榜

獨占鰲頭:科舉時代稱中狀元,據說皇宮殿前石階上刻有巨鰲,只有狀元及第才可以踏上迎榜。後來比喻占首位或第一名
殿前獸獻昇平策,獨點鰲頭第一名。——《元曲選·陳州糶米》

名落孫山:婉言應考落榜

登堂入室:登上廳堂,又進入內室。比喻學問由淺入深、循序漸進、達到更高的水平。亦比喻學藝深得師傳
皆黃門登堂入室者,實自足以名家。——宋·吳炯《五總志》

大相徑庭:比喻彼此差別很大,極為不同

戶樞不蠹: 門軸不受蟲蛀。比喻常運動的東西不容易受侵蝕
流水不腐,戶樞不蠹,以其勞動不息也

蓬蓽生光:蓬蓽:蓬門蓽戶。形容窮人的陋屋。使貧賤之家增加光彩。多用於獲贈書畫、陳設或對客人來訪時的一種謙語
貴腳踏於賤地,蓬蓽生光。——《元曲選外編·剪發待賓》
亦作「蓬屋生輝」、「蓬篳生輝」、「蓬篳增輝」、「蓬閭生輝」

偷梁換柱: 意為玩弄手法、暗中改換內容,以達到矇混欺騙的目的。軍事上是說與別的軍隊聯合作戰時,暗中抽換其主力,使作戰失利,以乘機吞並之

峨冠博帶:高冠闊帶,古代形容士大夫的裝束

袍笏登場:袍,古代官服;笏,古代大臣上朝所執手板。袍笏登場,就是扮演大臣的演員登台演戲,現在常用來比喻壞人上台,有貶義;或比喻新官上任,有諷刺意
袍笏登場也等閑。——清·趙翼《甌北詩鈔》

集腋成裘: 集積許多狐狸的腋毛而成為裘衣。比喻集眾資以成一事
他這會就去同人家商量,想趁此機會,捐個知縣班,果然一齊應允,也有二百的,也有一百的,也有五十的,居然集腋成裘,立刻到捐局裡,填了部照出來。——《官場現形記》

鍾鳴鼎食:古代富貴人家擊鍾奏樂,列鼎而食。形容生活奢侈豪華

觥籌交錯:酒杯和酒籌交互錯雜,形容許多人聚在一起飲酒的熱鬧情景
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宋·歐陽修《醉翁亭記》
座上觥籌交錯。——《三國演義》

舉案齊眉:指後漢梁鴻之妻把食具抬舉到眉眼那樣的高度遞給丈夫,極言夫妻相互敬愛之至

席不暇暖: 連坐位也來不及坐暖,形容事務繁忙
白孤劍誰托,悲歌自憐,迫於恓惶,席不暇暖。——唐·李白《上安州李長史書》

咫尺天涯:相距很近,卻像遠在天邊,形容相見之難
安身樂業:指安穩快樂地過日子。

安身立命:指生活有著落,精神有所寄託。

安身為樂:身子安定就是快樂。

安身之處:指得以立足容身的地方。

安身之地:存身的地方。批在某地居住、生活,或以某地作為建業的根基。

鞍不離馬,甲不離身:古人打仗時穿的護身衣。馬不卸鞍,人不解甲。處於高度警惕狀態。

半身不攝:指半邊身體不能隨意轉動或半邊肢體癱瘓。

【一丁不識】 一字不識。

【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意林》卷一引《六韜》:「屈一人下,伸萬人上, 惟聖人能行之。」《漢書·蕭何傳》:「夫能詘於一人之下,而信於萬乘之上者,湯武是也。」一人,謂天子;萬人,謂百官。多指地位崇高權勢顯赫的大臣。

【一人之交】 好友;至交。謂親密如一人。

【一人有慶】 《書·呂刑》:「一人有慶,兆民賴之,其寧惟永。」孔傳: 「天子有善,則兆民賴之,其乃安寧長久之道。」後常用為歌頌帝王德政之詞。

【一人向隅,滿坐不樂】 謂滿堂之上,一人不樂,眾皆為之不歡。

【一人飛升,仙及雞犬】 同「一人得道,雞犬升天」。

【一人得道,雞犬升天】 語本漢淮南王劉安舉家升天的傳說。漢王充《論衡 ·道虛》:「儒書言:淮南王學道,招會天下有道之人,傾一國之尊,下道術之士,是以道術之士並會淮南,奇方異術,莫不爭出。王遂得道,舉家升天,畜產皆仙,犬吠於天上,雞鳴於雲中。」後用以比喻一人得勢,與其有關者亦皆隨之發跡。多含諷刺意。

【一人得道,雞犬飛升】 見「一人得道,雞犬升天」。

【一人善射,百夫決拾】 ①古諺語。比喻為將者善戰,其士卒亦必勇敢無前。 ②喻凡事為首者倡導於前,則其眾必起而效之。

【一人傳虛,萬人傳實】 謂本無其事,但因傳說者多,大家就信以為真。

【一人敵】 謂匹夫之勇,止足以敵一人。語出《孟子·梁惠王下》:「夫撫 劍疾視,曰:『彼惡敢當我哉!』此匹夫之勇,敵一人者也。」

【一了百了】 語本《朱子語類》卷八:「有資質甚高者,一了一切了,即不 須節節用工也。」原為對天資高的人的贊譽之辭,後亦以謂主要的事情了結,其他一切也跟著了結。

【一了百當】 ①猶言一了百了。②謂問題解決得徹底,或事情辦得甚為妥當。

【一刀兩段】 ①見「一刀兩斷」。②指斬首,被殺。

【一刀兩斷】 比喻堅決地斷絕關系。

【一寸丹心】 一片赤誠之心。

【一寸光陰一寸金】 俗諺。意謂時間非常可貴,必須珍惜。

【一寸赤心】 同「一寸丹心」。

【一口一聲】 猶口口聲聲。

【一口同音】 猶言眾口一詞。

【一口同聲】 猶一口同音。

【一夕一朝】 同「一朝一夕」。

【一之已甚】 見「一之謂甚」。

【一之為甚】 見「一之謂甚」。

【一之謂甚】 謂一次已經過分。

【一子出家,七祖升天】 見「一子出家,九祖升天」。

【一子出家,九祖升天】 謂子孫中有一人出家,祖宗都能升天。常用以借喻 一人得勢,全家沾光。

【一子悟道,九族生天】 猶言一子出家,九祖升天。

【一天一地】 ①指天和地。②形容到處都是。

【一天星斗】 ①滿天星星。②唐杜牧《華清宮三十韻》:「雷霆馳號令,星 斗煥文章。」後以「一天星斗」形容文章華美。③方言。謂事情雜亂難理,見清范寅《越諺》卷上。④猶言滿城風雨。

【一夫之用】 謂僅能當一人之用,而無兼人之能。

【一夫之勇】 猶言匹夫之勇。

【一夫當關】 見「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一元復始】 《公羊傳·隱公元年》:「元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歲 之始也。」後以「一元復始」為新的一年的開始。並常以下句「萬象更新」合成春聯,今人亦偶用之。

【一木難支】 ①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任誕》:「扞和嶠呴曰:『元裒 如北廈門,拉攞自欲壞,非一木所能支。』」隋王通《文中子·事君》:「大廈將顛,非一木所支也。」後以「一木難支」謂崩潰的形勢非一人所能挽救。②喻艱巨的事業非一人所能勝任。

【一五一十】 ①以五為單位往下計數。②形容敘述得原原本本,沒有遺漏。

【一支半節】 謂一小部分。

【一不扭眾】 謂一人不應或難以違反眾意。

【一切萬物】 宇宙間所有的事物。

【一切眾生】 佛教謂人類和一切有情識的生物。

【一日三月】 《詩·王風·采葛》:「彼采葛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 後以「一日三月」形容對人思念殷切。

【一日三省】 謂每天多次地自我反省。語出《論語·學而》:「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

【一日三秋】 《詩·王風·采葛》:「彼采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 孔穎達疏:「年有四時,時皆三月,三秋謂九月也。」後以「一日三秋」形容對人思念殷切。

【一日三復】 謂在一天之內多次反復玩味。

【一日三歲】 《詩·王風·采葛》:「彼采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 後以「一日三歲」形容對人思念殷切。

【一日三覆】 同「一日三復」。

【一日千丈】 形容形勢發展極為迅速。

【一日千里】 ①形容馬跑得極快。②比喻人才智出眾。③形容進步或發展的 迅速。

【一日之長】 謂年齡比別人稍大。語出《論語·先進》:「子路、曾晳、冉 有、公西華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

【一日之長】 謂才能比別人稍強。

【一日之雅】 猶言一面之交。

【一日萬里】 形容行動迅速,進展極快。

【一日萬幾】 亦作「一日萬機」。形容帝王每天處理政事極為繁忙。語本 《書·皋陶謨》:「兢兢業業,一日二日萬幾。」孔傳:「幾,微也。言當戒懼萬事之微。」

【一日萬機】 見「一日萬幾」。

【一牛吼地】 謂牛鳴聲可及之地。喻距離較近。

【一牛鳴地】 見「一牛吼地」。

【一手一足】 比喻一個人或一人之力。

【一手一腳】 見「一手一足」。

【一手包辦】 ①一人全部辦理。②個人獨攬。

【一手遮天】 唐曹鄴《讀李斯傳》詩:「難將一人手,掩得天下目。」後以 「一手遮天」形容仗勢弄權,瞞上欺下。

【一毛不拔】 語出《孟子·盡心上》:「楊子取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 為也。」《燕丹子》卷中:「荊軻曰:『有鄙志,常謂心向意,投身不顧;情有異,一毛不拔。』」後以「一毛不拔」形容極端吝嗇。

【一片冰心】 謂心地純潔,性情淡泊。

【一片宮商】 形容象樂聲那樣和諧動聽。宮、商,古代五音的兩個音階,常 用作樂聲的代稱。

【一片散沙】 見「一盤散沙」。

【一仍舊貫】 語出《論語·先進》:「魯人為長府,閔子騫曰:『仍舊貫, 如之何?何必改作?』」何晏集解引鄭玄曰:「仍,因也。貫,事也。因舊事則可也,何必復更改作。」後以「一仍舊貫」表示完全按照舊例。

【一反常態】 完全改變了平常的態度。

【一介之士】 ①一個微末的士人。②忠心正直的人。

【一介之才】 微小的才能。

【一介之善】 微小的善行。

【一介不苟】 見「一介不取」。

【一介不取】 語出《孟子·萬章上》:「一介不以與人,一介不以取諸人。」 後以「一介不取」謂一絲一毫亦不苟取。

【一分一毫】 形容很少的數量。

【一文不名】 形容極其貧困。

【一文不值】 見「一錢不值」。

【一文如命】 見「一錢如命」。

【一心一力】 同心協力。

【一心一計】 同「一心一意」。

【一心一路】 猶一心一意。

【一心一腹】 一條心。

【一心一意】 《三國志·魏志·杜恕傳》「免為庶人,徙章武郡,是歲嘉平 元年」裴松之注引《杜氏新書》:「故推一心,任一意,直而行之耳。」後因以「一心一意」謂同心同意;或專心專意,毫無他念。

【一心一德】 同心同德。語出《書·泰誓中》:「乃一德一心,立定厥功, 惟克永世。」

【一心同功】 同心協力,共赴事功。

【一心同歸】 齊心趨向同一目的。

【一心同體】 猶言同心同德。

【一心無二】 同心共志,沒有兩意。

【一孔之見】 漢桓寬《鹽鐵論·相刺》:「持規而非矩,執准而非繩,通一 孔,曉一理,而不知權衡。」《禮記·中庸》「反古之道」漢鄭玄註:「反古之道,謂曉一孔之人,不知今王之新政可從。」唐孔穎達疏:「孔謂孔穴。孔穴所出,事有多塗。今惟曉知一孔之人,不知餘孔通達,惟守此一處,故雲曉一孔之人。」後因稱狹隘片面的見解為「一孔之見」。

【一以貫之】 原指孔子的忠恕之道貫穿在一切事物中。後亦泛指一種思想或 理論貫通始終。

【一以當十】 一人可抵過十人。形容鬥志旺盛。

【一以當百】 一人抵過百人。極言勇猛。

【一世之雄】 一個時代的英雄。

【一世龍門】 後漢李膺有重名,後進有升其堂者,謂之「登龍門」。見南朝 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德行》。後因稱文人所景仰的人物為一世龍門。

【一本正經】 原指一部正規的經典。後即用以形容態度莊重嚴肅。有時帶有 諷刺意味。

【一本萬利】 用極少資本牟取最大利潤,形容本輕利重。

【一目十行】 一眼能看十行文章。形容閱讀的速度極快。語本《梁書·簡文 帝紀》:「讀書十行俱下。」及《北齊書·河南康舒王孝瑜傳》:「兼愛文學,讀書敏速,十行俱下。」

【一目瞭然】 見「一目瞭然」。

【一目瞭然】 一看就很清楚。亦作「一目瞭然」。

【一目之士】 指見解片面,不能看到事物整體的人。

【一目五行】 猶一目十行。

【一目數行】 猶一目十行。

【一目瞭然】 一看就很清楚。亦作「一目瞭然」。

【一旦一夕】 同「一朝一夕」。

【一生一世】 從生到死;一輩子。

【一生一代】 同「一生一世」。

【一生九死】 謂經歷多次生命危險而倖存。

【一矢雙穿】 猶一箭雙雕。

【一丘一壑】 ①《漢書·敘傳上》:「漁釣於一壑,則萬物不奸其志;棲遲 於一丘,則天下不易其樂。」後因以「一丘一壑」指退隱在野,放情山水。②猶一山一水。

【一丘之貉】 同一山丘上的貉。喻同類無所差別。今用於貶義。丘,亦作「 邱」。

【一代風流】 指開創風氣,為當世所景仰的人物。

【一民同俗】 謂使人民的思想風俗齊同。

【一匡九合】 春秋時管仲輔助齊桓公「一匡天下,九合諸侯」,建立霸業。 後亦以「一匡九合」指立國大事。

【一匡天下】 使天下得到匡正。

【一式一樣】 完全一樣。

【一成一旅】 方十里為成,五百人為旅。傳夏少康憑此滅過、戈而復禹業。 後遂用為勢微力弱卒能克敵制勝、光復舊業之典。

【一成不易】 同「一成不變」。

【一成不變】 《禮記·王制》:「刑者,侀也。侀者,成也。一成而不 可變,故君子盡心焉。」孔穎達疏:「容貌一成之後,若以刀鋸鑿之,斷者不可續,死者不可生,故雲不可變。」後以一成不變」謂刑法一經制定,不容變更。亦泛指墨守成規,不知變通。

【一至於此】 竟到如此地步。

【一至於斯】 同「一至於此」。

【一吐為快】 盡情說出要說的話而感到暢快。

【一帆風順】 ①本指帆船一路順風。亦用為祝人旅途安吉之辭。②比喻境遇 順利或辦事容易。

【一帆順風】 同「一帆風順」。

【一年一度】 謂每年一次。

Ⅱ 寫下50個成語解釋及出處。

1、大智若愚

【解釋】某些才智出眾的人不露鋒芒,看來好像愚笨。

【出處】宋·蘇軾《賀歐陽少師致仕啟》:「大勇若怯,大智如愚。」

2、溫文爾雅

【解釋】溫文:態度溫和,有禮貌;爾雅:文雅。形容人態度溫和,舉動斯文。現有時也指缺乏斗爭性,做事不大膽潑辣,沒有闖勁。

【出處】清·蒲松齡《聊齋志異·陳錫九》:「此名士之子,溫文爾雅,烏能作賊?」

3、滿腹經綸

【解釋】經綸:整理絲縷,引伸為人的才學、本領。形容人極有才乾和智謀

【出處】《周易·屯》:「雲雷屯,君子以經綸。」

4、路人皆知

【解釋】比喻人所共知的野心。

【出處】《三國志·魏書·高貴鄉公傳》注引《漢晉春秋》:「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5、百尺竿頭

【解釋】桅桿或雜技長竿的頂端。比喻極高的官位和功名,或學問、事業有很高的成就。

【出處】唐·吳融《商人》詩:「百尺竿頭五兩斜,此生何處不為家。」

6、鴻業遠圖

【解釋】鴻:大。宏偉的事業,遠大的志向或謀劃。

【出處】孫中山《上李鴻章書》:「若國家不為體恤,不為保護,則小者無以覓蠅頭微利,大者無以展鴻業遠圖。」

7、建功立業

【解釋】建:建立;功:功勛;業:事業。建立功勛,成就大業。

【出處】宋·蘇軾《上兩制書》:「古之聖賢建功立業,興利捍患,至於百工小事之事皆有可觀。」

8、白手興家

【解釋】形容原來無基礎或條件很差而創出一番事業。同「白手起家」。

【出處】沙汀《記賀龍》十一:「聯絡參謀極力稱贊這些同志都是白手興家的能手。」

9、蒸蒸日上

【解釋】蒸蒸:一升、興盛的樣子。形容事業一天天向上發展。

【例句】我們偉大的祖國生機勃勃,蒸蒸日上。

10、雲程發軔

【解釋】雲程:青雲萬里的路程;發軔:啟車行進,比喻事業的開端。舊時祝人前程遠大的頌辭。

【出處】戰國楚·屈原《離騷》:「朝發軔於蒼梧兮,夕余至乎縣圃。」

11、千秋大業

【解釋】長久的、偉大的功業或事業。

【出處】清·陳確《平水東岳廟謝別先生》:「千秋大業真吾事,臨別叮嚀不敢忘。」

12、鍾靈毓秀

【解釋】鍾:凝聚,集中;毓:養育。凝聚了天地間的靈氣,孕育著優秀的人物。指山川秀美,人才輩出。

【出處】唐·柳宗元《馬退山茅亭記》:「蓋天鍾秀於是,不限於遐裔也。」

13、虛懷若谷

【解釋】虛:謙虛;谷:山谷。胸懷象山谷一樣深廣。形容十分謙虛,能容納別人的意見。

【出處】《老子》:「敦兮其若朴,曠兮其若谷。」

Ⅲ 成語來源,意思

一.來源於神話寓言
我國古代的很多神話傳說、寓言故事含義
深刻,富有教育意義,往往被概括成為成語。例如:女媧補天 精衛填海 開天闢地 誇父追日
愚公移山 守株待兔 刻舟求劍 拔苗助長
二、來源於歷史故事
我國古代有許多著名的歷史故事和歷史事件,後人把它們凝縮成四個字的成語。例如:
卧薪嘗膽 負荊請罪 四面楚歌 草木皆兵
破釜沉舟 完璧歸趙 望梅止渴 三顧茅廬
三、來源於古書成句
這又分兩種情況:一是從古書中直接摘引原句;一種是經過加工的,或緊縮、或減字、或增字、或換字。例如:
①一鼓作氣一《左傳·庄工十年》:「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②瓜田李下一古樂府《君子行》:「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
四、來源於群眾口語
有不少成語來源於群眾口頭用的通俗而形象的俗語。例如:
①狼子野心一《左傳·宣公四年》 :「諺曰:狼子野心。是乃狼也,其可畜乎!」
②千夫所指一 《漢書·王嘉傳》 :「諺曰:千夫所指,無病而死。」
查看全部6個回答
看圖猜成語_看圖猜成語成語紅包版下載

看圖猜成語成語填空闖關領紅包,玩法簡單,快速上手,快來挑戰答題領獎品吧看圖猜成語
高密市飛桐網路科技..廣告
成語詞典愛圖書-京東陪伴你閱讀!
關注成語的人也在看
成語詞典全品類圖書,精選高人氣名人舉薦好書,上-京東愉悅購物,樂享讀書!
北京京東世紀信息技..廣告
相關問題全部
給我一個成語來源的意思
2葉公好龍 春秋的時候,楚國葉縣有一個名叫沈儲梁的縣令,大家都叫他葉公。葉公非常喜歡有關龍的東西,不管是裝飾品、樑柱、門窗、碗盤、衣服,上面都有龍的圖案,連他家裡的牆壁上也畫著一條好大好大的龍,大家走進葉公的家還以為走進了龍宮,到處都可以看到龍的圖案!「我最喜歡的就是龍!」葉公得意地對大家說。有一天,葉公喜歡龍的事被天上真的龍知道了,真龍說:「難得有人這么喜歡龍,我得去他家裡拜訪拜訪呀!」真龍就從天上飛來葉公的家,把頭伸進窗戶中大喊說:「葉公在家嗎?」葉公一看到真正的龍,嚇得大叫:「哇!怪物呀!」真龍覺得很奇怪,說:「你怎麼說我是怪物呢?我是你最喜歡的龍呀!」葉公害怕的直發抖,說:「我喜歡的是像龍的假龍,不是真的龍呀,救命呀。」葉公話沒說完,就連忙往外逃走了!留下真龍一臉懊惱地說:「哼,葉公說喜歡龍這件事是假的,他根本是怕龍嘛!害我還飛來拜訪他!」 後來,大家就用「葉公好龍」來形容一個人對外假裝自己很愛好某樣事物,其實私底下根本就不喜歡!
10 瀏覽126
成語的來源..
1)歷史事實 有些成語是從歷史事實來的。其中有的是把某一歷史事件,概括為成語的;有的是截取或改易歷史里的著名文句為成語的。這里先舉幾個由歷史事實而來的成語: (A)完璧歸趙《史記·藺相如列傳》記載:戰國時候,趙國的國君惠文王得到一塊璧玉,秦國的國君昭王寫信給趙王,說他願意給趙王十五座城,換取這塊璧玉,趙國比秦國弱,它明明知道秦王的話靠不住,可是又不敢公然戳穿秦王的謊言。在這種情況下,趙國的大臣藺相如到秦國去處理這件事。他臨走的時候說\'如果秦國把十五座城給了趙國,就把璧玉給秦國,如果拿不到城,就要使璧玉絲毫無缺地歸回趙國《(史記》的原文是 完璧歸趙 。)\'藺相如到了秦國,把璧玉獻給秦王,可是他看到秦王並沒有真給趙國十五座城的意思,於是很機智地編造理由,從秦王手中把璧玉要回來,偷偷地讓隨從人員送回趙國。後來人們用\'完璧歸趙\'這四個字,表示把原物完好地、原封不動地歸還物主。這四個字也就成了成語。 (B)擢發難數《史記.范睢列傳》記載:戰國時候,秦國的宰相范睢(魏人)責問他的仇人魏國的中大夫須賈說:\'你知道你的罪過有多少嗎?\'須賈說:\'拔我一根頭發記載我一件罪過,頭發還不夠用的。\'(《史記》的原文是\'擢賈之發,以續賈之罪,尚未足。\')後來就用\'擢發難數\'比喻罪惡之多,數不勝數。\'擢發難數\'也就成為成語了。 以上這兩個來自歷史事實的成語\'完璧歸趙\'\'擢發難數\'都是截用或改易史書中文句而成的。這種成語,在全部成語中所佔的數量不很多。成語中的\'投筆從戎\'\'退避三舍\'\'唇亡齒寒\'\'一鼓作氣\'\'門庭若市\'等等,都是出自歷史事實的。 (2)前人故事 有些成語是由前人的故事來的,這類故事也是確有其人其事,只是其人其事在歷史上不是很重要的。這類成語有的比較有風趣,有的有比較好的修辭效果,所以也被人們廣泛地使用。現在舉幾個例子,並說明它們的來源。 (A)胸有成竹宋朝有一位畫家叫文同,字與可,擅長畫竹。當時有位文學家晁補之作詩說:\'與可畫竹時,胸中有成竹。\'後來\'胸有成竹\'就成了一個廣泛使用的成語,用它來稱贊處理事情很有定見有把握的人。 (B)滿城風雨宋朝謝無逸嘗問潘大臨近來有沒有作詩。潘大臨寫給他一封回信說:秋天以來的景物,樣樣都是好詩句。昨天清閑地躺著,聽到樹林子里響起風雨聲,我高興地起來,在牆上寫到:\'滿城風雨近重陽,\'忽然催我繳納租賦的人來了,於是大為敗興,只有這一句寄給你。後來\'滿城風雨\'這四個字就成了廣泛使用的成語,比喻對新發生的某一件事許多人都在到處議論。 此外如\'威武不屈\'\'尾大不掉\'\'抱薪救火\'\'門可羅雀\'都是由前人故事而來的成語。 (3)寓言傳說 古書里邊也有些含議深刻的寓言,也是成語的來源。這類成語,往往有教訓或諷喻的意味。現在舉幾個例子並加以說明。 (A)杞人憂天《列子·天瑞》說:\'周朝時候,杞國有一個人怕天崩地墜,自身無處寄託,因此連睡覺吃飯都沒有心思了。\'後來就把\'杞人憂天\'用為成語,比喻毫無必要的憂慮。 (B)邯鄲學步《莊子·秋水》說:\'燕國壽陵地方有一個青年,到趙國的國都邯鄲去學走路(趙國人善於走路)。他沒有把本領學到手,反而把自己原來走路的步法也丟掉了,只好用兩只手爬著回家。\'後來把\'邯鄲學步\'用為成語,比喻摹仿別人不到家,反而連自己原有的本領也丟掉了。 (C)掩耳盜鈴《呂氏春秋.自知》有一個故事說:晉國的大夫范氏滅亡的時候,有個老百姓得到一隻鍾,想要把它背走。只是鍾太大,沒法背。於是就用錘去把它打碎,這樣鍾又轟轟地響起來,那個老百姓怕別人聽到響聲來搶這只鍾,趕忙把自己的耳朵堵起來,以為自己聽不見,別人也就聽不見了。《淮南子·說山訓》也有這個故事。成語\'掩耳盜鈴\'就是這樣來的,只是把\'鍾\'改為\'鈴\'了。這個成語比喻騙人的人所用的辦法非常笨拙,他自己卻以為能騙得了人。成語里邊還有一個\'掩目捕雀\',出於《三國志·陳琳傳》,跟\'掩耳盜鈴\'的意思差不多,但是群眾基礎較差,使用的人比較少。 由寓言故事來的成語,往往含有幽默感和深刻的教育意義。如\'守株待兔\'\'刻舟求劍\'\'畫蛇添足\'等。這類成語,在全部成語中,所佔的比重不算大。 (4)古人原句 成語裡面有一些是全用古人語句而不作改動的,例如: (A)\'醉翁之意不在酒\'見宋朝文學家歐陽修《醉翁亭記》:\'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意思是:醉翁的心思並不在飲酒上,而在於賞玩這里的山水。後代把\'醉翁之意不在酒\'用為成語,表示\'別有用心\'\'另有目的\'等意思。 (B)水落石出見宋朝文學家蘇軾的《赤壁賦》:\'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水落石出\'本來是純粹寫景的文句,後代用為成語,比喻真實的情況終於顯露出來。 (C)更上一層樓成語不僅有完全用前人文章里的語句的,也有完全用前人詩句的\'更上一層樓\'就是處於唐朝詩人王之煥的《登鸛雀樓》詩。原詩是:\'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更上一層樓\'這個成語,比喻在某一已有的基礎上更加提高,更為擴大之類的意思。 成語裡面的\'一笑千金\'\'咄咄怪事\'\'下筆成章\'\'一鳴驚人\'等,都是全用前人的語句。這類成語在全部成語中所佔的比重比較大。偶然被人們引用的前人名言警句,即使它明顯地具有成語的特點,也不能把它看做成語,而只能認為那是引語。可是如果後來時常有人使用它,群眾逐漸對它熟悉,那就要把它看做成語了。 (5)截用或改易古人語句 有些成語不是直接使用古人的語句,而是截用或者把古人的語句略加改變,然後使用的。截用或改變的原因,主要是為了使其符合成語的結構形式。(參閱前文《成語的四字性》)例如: (A)捨生取義《孟子·告子》上篇里有兩句話是:\'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後人從這兩句話里,取出\'捨生取義\'這四個字作為成語,表示為了維護正義不惜犧牲生命的崇高品質。 (B)一曝(pù)十寒《孟子·告子》上篇里有幾句話是\'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曝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意思是:雖然有天下容易生長的東西,但是曬它一天,冷它十天,也沒有能生長成的。)後人從這幾句話里摘出 成語在來源淺探 \'一曝十寒\'四個字用為成語,比喻一個人沒有恆心,努力的時間少,荒廢的時間多。 (C)一毛不拔《孟子·盡心》上篇里有一句話是:\'楊子取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意思是:楊子極端自私,即使從他身上取下一根細微的毛發就能夠有利於天下,那他也是不肯乾的。)後人把這句話里的\'拔一毛不為\'改成\'一毛不拔\'四個字,作為成語,形容極端自私和非常吝嗇的人。 (D)近水樓台宋朝蘇麟有兩句詩:\'近水樓台先得月,向陽花木易為春。\'後來截用\'近水樓台\'四個字為成語,比喻在條件便利的情況下就能比一般人先得到好處。 成語裡面的\'知名之士\'\'一日之長\'\'一丘之貉\'\'一日三秋\'\'一字千金\'都屬於這一類。這類成語,在全部成語中所佔的比重也比較大。 (6)人民群眾用過的精煉片語 談到成語的來源,人們總會先想到上邊所說的那些所謂有出處的成語。其實在成語里邊佔比重較大的,還是那些現在已經找不到真正原始出處的成語,這類成語,絕大部分是人民群眾創造的。其中有一些具有濃厚的口語色彩和生活氣息。例如:\'大海撈針\'\'指桑罵槐\'\'另起爐灶\'\'三三兩兩\'\'大刀闊斧\'\'囫圇吞棗\'等等。這類成語,因為修辭手法和表達效果都比較好,所以歷來就被人們廣泛地使用著,而且不僅使用於書面上,也使用於口語中,甚至很早就使用於口語中。如果有人在古書中看到了這類成語,認為某書的作者就是這個成語的創作者,這恐怕未必可靠,譬如見於宋人語錄里邊的一些成語,見於元人雜劇里邊的一些成語,未必就是產生於宋朝或元朝,可能都還早。 (7)諺語俗語 有些成語,在兩三千年之前就已經被人們寫在書里。雖然用的是文言,看起來很典雅,其實本來是群眾口頭中使用的諺語或俗語。例如,\'亡羊補牢\'\'敝帚千金\'等等,都屬於這一類。為什麼知道這些成語本來是諺語或俗語呢?因為使用這些成語的古人,在古書里邊已經說了。如:《戰國策·楚策》說:\'臣聞鄙語曰:亡羊補牢,未為遲也。\'(意思是:養在羊圈裡的羊跑掉了,趕快把圈修補起來,免得別的羊再跑掉,也還不算晚。)曹丕《典論·論文》說:\'里語曰, 家有敝帚,享之千金 \'(意思是:俗語說,家裡有一把破掃帚,自己以為寶貴得可以同千金相比。享就是\'當\'或\'當做\'。)《史記·白起王剪傳》說:\'鄙語雲,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所謂鄙語、里語或諺語、俗諺,就是民間的諺語或俗語的意思。實則有些來自諺語或俗語的成語,在古書上,也還有並不一定標明是\'里語\'\'鄙語\'的。 另外還有些諺語和俗語,從文字上看,不像一般成語那樣整齊典雅,很明顯是人民大眾的口語。可是因為它們通俗易懂。具有很好的表達效果,因此廣泛地被人們所使用,也成了成語。例如\'牛頭不對馬嘴\'\'坐山觀虎鬥\'\'眾人拾柴火焰高\'\'天下烏鴉一般黑\'都是屬於這一類的。 (8)外來的成語 我們使用的成語,也有來自外國的。例如魏、晉、六朝、隋、唐時候,我國翻譯了不少流行於西域和印度的佛經。佛經里邊的語句和典故,不少從早就成了我國的成語。例如:\'一塵不染\'\'現身說法\'\'心花怒放\'\'不可思議\'\'不即不離\'\'回頭是岸\'皆是。明、清以來,我國跟西洋各國的文化交流逐漸頻繁,西方的典故、格言以及西洋著作的漢文譯本中的精煉語句,有的也就變成了我國人使用的成語。例如:\'時者金也\'\'以眼還眼,以牙還牙\'\'舊瓶裝新酒\'\'火中取栗\'\'新陳代謝\'\'物競天擇\'\'弱肉強食\'\'拿原則來做交易\'\'按勞取酬\'等等都是。 (9)改造的成語 前邊說過,成語是固定片語或固定的句子,一般不能隨便改變。但是有時候為了表達上或行文上的需要,也可以更換一兩個字,巧妙地把它加以改造使用。這種改造的成語,表達的效果往往比較強,因為把成語改了一兩個字,特別能引起讀者的注意。這種辦法,古代就有的。例如\'物極則反\'這個成語出於《鶡冠子·環流篇》。意思是事物發展到極點,一定要轉到它的反面。後代有人把它改為\'物極必反\',就覺得更為肯定有力。南北朝時,北周有名的文學家瘐信作《哀江南賦》就把這的成語改為\'物極不反\',表達他那無可奈何的憤慨情緒。又如\'事半功倍\'這個成語,出於《孟子·公孫丑》,意思是說用力小而效果大。後來有人把這個成語里的\'半\'\'倍\'兩個字的位置一換,改為\'事倍功半\',來說明工作費勁大,收效小。但是在古代,這樣使用成語的例子比較少。現在我們進入了偉大的社會主義時代,前人某些思想意識的錯誤性和局限性,顯露得很清楚。因此把成語加以改造而表達新思想的,用得也就比較多了。例如\'把\'欲速則不達\'改為\'欲速必達\';把\'一舉兩得\'改為\'一舉三得\'\'一舉多得\';把\'一箭雙雕\'改為\'一箭三雕\'\'一箭多雕\';把\'知難而退\'改為\'知難而進\'等等。 時代已經改變了。生活在新社會不同於生活在舊社會,人們的思想感情、精神面貌起了很大的變化。舊的清規戒律,已經不能拘束我們了,有一部分舊成語的內容,顯然不適合於今天的社會。譬如具有共產主義風格,敢於蔑視困難,敢於勝利的人們,絕不會\'知難而退\'。新成語\'知難而進\'的產生,是很自然的。這也可以算是化消極為積極,同時也收到了\'古為今用\'的效果。 (10)新生成語 我們現在使用的成語,大都是兩三千年以來流傳下來的或陸續產生的。隨著社會的發展演進,根據社會生活的實際需要,表達新思想意識的成語,就自然會不斷地陸續地產生。全國解放以來,在階級斗爭、生產斗爭、科學實驗的實踐中,就產生了許許多多具有積極意義的新成語,例如: 厚今薄古 推陳出新 多快好省 分秒必爭 力爭上游 百花齊放 勤儉持家 修舊利廢 上山下鄉 勤學苦練 只爭朝夕 化廢為寶 比學趕幫超 全國一盤棋 等等。同時,也產生了少量具有批評性的新成語,例如:\'縮手縮腳\'、\'少慢差費\'。這類新成語,具有鮮明的時代精神,含有積極意義。所以產生以後,立刻就不脛而走,為各階層的廣大人民群眾所喜用。
18 瀏覽15922018-03-30
20個成語解釋及由來
檢舉(一)鐵杵磨針 【典故】 唐朝著名大詩人李白小時候不喜歡念書,常常逃學,到街上去閑逛。 一天,李白又沒有去上學,在街上東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覺到了城外。暖和的陽光、歡快的小鳥、隨風搖擺的花草使李白感嘆不已,「這么好的天氣,如果整天在屋裡讀書多沒意思?」 走著走著,在一個破茅屋門口,坐著一個滿頭白發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鐵杵。李白走過去,「老婆婆,您在做什麼?」 「我要把這根鐵杵磨成一個綉花針。 」老婆婆抬起頭,對李白笑了笑,接著又低下頭繼續磨著。 「綉花針?」李白又問:「是縫衣服用的綉花針嗎?」 「當然!」 「可是,鐵杵這么粗,什麼時候能磨成細細的綉花針呢?」 老婆婆反問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鐵杵為什麼不能磨成綉花針呢?」 「可是,您的年紀這么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別人深,沒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話,令李白很慚愧,於是回去之後,再沒有逃過學。每天的學習也特別用功,終於成了名垂千古的詩仙。 【釋讀】 無論做什麼事情,只要有恆心,一定會成功的,功夫不負有心人。我們的孩子們,如果在學業上能認真、努力、有恆心,成績好一定是沒有問題的。 (二)聞雞起舞 【典故】 晉代的祖逖是個胸懷坦盪、具有遠大抱負的人。可他小時候卻是個不愛讀書的淘氣孩子。進入青年時代,他意識到自己知識的貧乏,深感不讀書無以報效國家,於是就發奮讀起書來。他廣泛閱讀書籍,認真學習歷史,於是就發奮讀起書來。他廣泛閱讀書籍,認真學習歷史,從中汲取了豐富的知識,學問大有長進。他曾幾次進出京都洛陽,接觸過他的人都說,祖逖是個能輔佐帝王治理國家的人才。祖逖24歲的時候,曾有人推薦他去做官司,他沒有答應,仍然不懈地努力讀書。 後來,祖逖和幼時的好友劉琨一志擔任司州主簿。他與劉琨感情深厚,不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還有著共同的遠大理想:建功立業,復興晉國,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 一次,半夜裡祖逖在睡夢中聽到公雞的鳴叫聲,他一腳把劉琨踢醒,對他說:「別人都認為半夜聽見雞叫不吉利,我偏不這樣想,咱們乾脆以後聽見雞叫就起床練劍如何?」劉琨欣然同意。於是他們每天雞叫後就起床練劍,劍光飛舞,劍聲鏗鏘。春去冬來,寒來暑往,從不間斷。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長期的刻苦學習和訓練,他們終於成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寫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帶兵打勝仗。祖逖被封為鎮西將軍,實現了他報效國家的願望;劉琨做了都督,兼管並、冀、幽三州的軍事,也充分發揮了他的文才武略。 【釋讀】 故事出自《晉書·祖逖傳》。成語「聞雞起舞」,形容發奮有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時振作。 (三)亡羊補牢 【典故】 這故事出自「戰國策」。戰國時代,楚國有一個大臣,名叫庄辛,有一天對楚襄王說: 「你在宮裡面的時候,左邊是州侯,右邊是夏侯;出去的時候,鄢陵君和壽跟君又總是隨看你。你和這四個人專門講究奢侈淫樂,不管國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縣北)一定要危險啦!」 襄王聽了,很不高興,生氣罵道:「你老糊塗了嗎?故意說這些險惡的話惑亂人心嗎?」 庄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說:「我實在感覺事情一定要到這個地步的,不敢故意說楚國有什麼不幸。 如果你一直寵信這個人,楚國一定要滅亡的。你既然不信我的話,請允許我到趙國躲一躲,看事情究竟會怎樣。」 庄辛到趙國才住了五個月,秦國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陽城(今河南息縣西 北)。這才覺得庄辛的話不錯,趕緊派人把庄辛找回來,問他有什麼辦法;庄辛很誠懇地說:「我聽說過,看見兔子牙想起獵犬,這還不晚;羊跑掉了才補羊圈,也還不遲。……」 【釋讀】 這是一則很有意義的故事,只知道享樂,不知道如何做事,其結果必然是遭到悲慘的失敗無疑。 「亡羊補牢」這句成語,便是根據上面約兩句話而來的,表達處理事情發生錯誤以後,如果趕緊去挽救,還不為遲的意思。例如一個事業家,因估計事情的發展犯了錯誤,輕舉冒進,陷入失敗的境地。但他並不氣餒,耐心地將事情再想了一遍,從這次的錯誤中吸取教訓,認為「亡羊補牢」,從頭做起,還不算晚呢! (四)盲人摸象 【典故】 據古代印度佛經中講,古時印度有一個小國,國王名叫鏡面王。他信奉釋迦牟尼的佛教,每天都拜佛誦經,十分虔誠。可是,國內當時流行著很多神教巫道,多數臣民被它們的說教所迷惑,人心混亂,是非不明,很不利於國家的治理。鏡面王很想讓其臣民們都歸依佛教,於是就想出了一個主意:用盲人摸象的現身說法教育誘導他們。鏡面王吩咐侍臣說:「你找一些完全失明的盲人到王城來。」使者很快就湊集了一群盲人,帶領他們來到王宮。 使者走進宮殿向鏡面王稟報說:「大王,您吩咐找的盲人現已帶到殿前。」鏡面王說:「你明天一早帶領盲人們到象苑去,讓他們每人只能觸摸大象身體的一個部位,然後馬上帶他們來王宮前廣場。」 第二天上午,鏡面王召集所有的大臣和數萬平民聚集在王宮前的廣場上,沸沸揚揚的人們交頭接耳,誰也不知道國王將要宣布希么重大的事情。不一會,使者領著盲人們來到了鏡面王的高座前,廣場上的人們頓時安靜了下來。鏡面王向盲人們問道:「你們都摸到大象了嗎?」盲人們齊聲回答說:「我摸到大象了!」鏡面王又說:「你們每個人都講述一下大象是什麼模樣的!」摸到大象腿的盲人首先站出來說:「稟告聖明的國君,大象就像一隻盛漆的大圓桶。」摸到大象尾巴的盲人說:「大王,大象應該像一把掃帚。」摸到大象腹部的盲人說:「大王,大象確實像大鼓。」隨後,摸到大象頭部的說大象像大勺子,摸到大象牙的說大象像牛角,摸到大象尾巴後部的說大象像棍杖,摸到大象耳朵的則說大象猶如簸箕。最後,摸到大象鼻子的盲人說:「聖明的大王,大象實在像一根粗繩索。」一群盲人分成了幾伙,吵吵嚷嚷,爭論不休,都說自己正確而別人說的不對。他們又紛紛到鏡面王前爭辯說:「大王!大象的模樣確實像我說的那樣!」這時,在場的臣民見此都大笑不止,鏡面王也意味深長地看著眾人笑了起來。 【出處】 《大般涅盤經》三二:「其觸牙者即言象形如蘆菔根,其觸耳者言象如箕,其觸頭者言象如石,其觸鼻者言象如杵,其觸腳者言象如木臼,其觸脊者言象如床,其觸腹者言象如瓮,其觸尾者言象如繩。」 【解釋】 比喻對事物只憑片面的了解或局部的經驗,就亂加猜測,想做出全面的判斷。 五)守株待兔 【典故】 相傳在戰國時代宋國,有一個農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遇到好年景,也不過剛剛吃飽穿暖;一遇災荒,可就要忍飢挨餓了.他想改善生活,但他太懶,膽子又特小,干什麼都是又懶又怕,總想碰到送上門來的意外之財。 奇跡終於發生了。深秋的一天,他正在田裡耕地,周圍有人在打獵。吆喝之聲四處起伏,受驚的小野獸沒命的奔跑。突然,有一隻兔子,不偏不倚,一頭撞死在他田邊的樹根上。 當天,他美美地飽餐了一頓。 從此,他便不再種地。一天到晚,守著那神奇的樹根,等著奇跡的出現。 【釋讀】 成語「守株待兔」,比喻亡想不勞而得,或死守狹隘的經驗,不知變通。 (六)揠苗助長 【典故】 從前宋國有一個農夫,嫌自已田裡的秧苗長得太慢,因此整天忡忡憂憂。有一天,他又荷著鋤頭下田了,他覺得稻苗似乎一點也沒長大,於是苦心思索著有什麼辦法可以使稻子長高一點。 忽然,他靈機一動,毫不猶豫的捲起褲管就往水田裡跳,開始把每一棵秧苗拉高一點。傍晚,農夫好不容易才完成他自以為聰明的傑作,得意洋洋的跑回家,迫不及待的告訴他太太說:「告訴你一件了不起的事,我今天想到一個好點子,讓咱們田裡的稻苗長高了不少。」農夫太太半信半疑,就叫兒子到田裡去看,究竟是怎麼回事。兒子聽到家裡的稻子長高了,興奮地飛也似的跑到田裡去看。這時,他發現稻苗是長高了,但是卻一棵棵低垂著,眼看著就要枯萎了。 【釋讀】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千萬不可以學宋國農夫的作法,一切事情都有它的順序,如果一心只想早點完成就破壞它的次序,到頭來不僅不能提(七)買櫝還珠 【典故】 一個楚國人,他有一顆漂亮的珍珠,他打算把這顆珍珠賣出去。為了賣個好價錢,他便動腦筋要將珍珠好好包裝一下,他覺得有了高貴的包裝,那麼珍珠的「身份」就自然會高起來。 這個楚國人找來名貴的木蘭,又請來手藝高超的匠人,為珍珠做了一個盒子(即櫝),用桂椒香料把盒子熏得香氣撲鼻。然後,在盒子的外面精雕細刻了許多好看的花紋,還鑲上漂亮的金屬花邊,看上去,閃閃發亮,實在是一件精緻美觀的工藝品。 這樣,楚人將珍珠小心翼翼地放進盒子里,拿到市場上去賣。 到市場上不久,很多人都圍上來欣賞楚人的盒子。一個鄭國人將盒子拿在手裡看了半天,愛不釋手,終於出高價將楚人的盒子買了下來。鄭人交過錢後,便拿著盒子往回走。可是沒走幾步他又回來了。楚人以為鄭人後悔了要退貨,沒等楚人想完,鄭人已走到楚人跟前。只見鄭人將打開的盒子里的珍珠取出來交給楚人說:「先生,您將一顆珍珠忘放在盒子里了,我特意回來還珠子的。」於是鄭人將珍珠交給了楚人,然後低著頭一邊欣賞著木盒子,一邊往回走去。 楚人拿著被退回的珍珠,十分尷尬地站在那裡。他原本以為別人會欣賞他的珍珠,可是沒想到精美的外包裝超過了包裝盒內的價值,以致於「喧賓奪主」,令楚人哭笑不得。 【釋讀】 鄭人只重外表而不顧實質,使他做出了舍本求末的不當取捨;而楚人的「過分包裝」也有些可笑。 早完成,反而一事無成。 (八)濫竽充數 【典故】 據《韓非子》記載,齊宣王愛聽吹竽,又好講排場。為他吹竽的就有三百人。他常常叫這三百人一齊吹竽給他聽。

Ⅳ 推薦60個成語,並解釋出處和造句

1【成語】: 喜從天降

【拼音】: xǐ cóng tiān jiàng

【解釋】: 喜事從天上掉下來。比喻突然遇到意想不到的喜事。

【出處】: 元·馬致遠《青衫淚》第三折:「貴腳踏踐地,使下官喜從天降。」

【舉例造句】: 張順見了宋江,喜從天降。

2【成語】: 喜出望外

【拼音】: xǐ chū wàng wài

【解釋】: 望:希望,意料。由於沒有想到的好事而非常高興。

【出處】: 宋·蘇軾《與李之儀書》:「契闊八年,豈謂復有見日?漸近中原,辱書尤數,喜出望外。」

【舉例造句】: 這可真叫他喜出望外。

3【成語】: 大喜過望

【拼音】: dà xǐ guò wàng

【解釋】: 過:超過;望:希望。結果比原來希望的還好,因而感到特別高興。

【出處】: 《史記·黥布傳》:「出就舍,張御食飲從官如漢王居,布又大喜過望。」

【舉例造句】: 燦若燈下一看,正是前日相逢之人,不覺大喜過望,方才放下了心。

4【成語】: 大禍臨頭

【拼音】: dà huò lín tóu

【解釋】: 臨:來到。大災禍來臨。

【出處】: 歐陽山《苦鬥》四十七:「總之,彷彿有大禍臨頭的感覺,很不平靜。」

【舉例造句】: 他感到大禍臨頭了。

5【成語】: 鴻運當頭

【拼音】: hóng yùn dāng tóu

【解釋】: 鴻運:大好的運氣。正是走好運的時候。

【出處】: 高陽《胡雪岩全傳·平步青雲》上冊:「雪公,你鴻運當頭,做事千萬要漂亮。」

【舉例造句】:你鴻運當頭,做事千萬要漂亮。

6【成語】: 生不逢辰

【拼音】: shēng bù féng chén

【解釋】: 辰:日子,時光。生下來沒有遇到好時候。舊時指命運不好。

【出處】: 《詩經·大雅·桑柔》 :「我生不辰,逢天僤怒。」

【舉例造句】:南風不競死聲多,生不逢辰可若何。

7【成語】: 吉人天相

【拼音】: jí rén tiān xiàng

【解釋】: 吉人:善人;相:幫助,保佑。迷信的人認為好人會得到天的幫助。多用作對別人的患病或遇到困難、不幸的安慰話。

【出處】: 《左傳·宣公三年》:「石癸曰:『吾聞,姬、姞耦,其子孫必蕃。姞,吉人也。』」又《昭公四年》:「晉楚唯天所相,不可與爭。」

【舉例造句】: 既然庚貼返去,原聘也必然還璧。但吉人天相,令郎尊恙,終有好日,還要三思而行。

8【成語】: 多災多難

【拼音】: ō zāi ō nàn

【解釋】: 指災難深重。

【出處】: 郭沫若《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他很知道民間的疾苦,看到人民生活的多災多難,他經常嘆息而至於流眼淚。」

【舉例造句】: 他這個人多災多難,值得同情。

9【成語】: 馬到成功

【拼音】: mǎ dào chéng gōng

【解釋】: 形容工作剛開始就取得成功。

【出處】: 元·無名氏《小尉遲》第二折:「那老尉遲這一去,馬到成功。」

【舉例造句】: 只要不輕敵,相信你們一定會馬到成功。

10【成語】: 旗開得勝

【拼音】: qí kāi dé shèng

【解釋】: 剛一打開旗幟進入戰斗,就取得了勝利。比喻事情剛一開始,就取得好成績。

【出處】: 元·無名氏《射柳捶丸》第四折:「托賴主人洪福,旗開得勝,馬到成功。」

【舉例造句】:旗開得勝姜文煥,一怒橫行劈董忠。

11【成語】: 百戰百勝

【拼音】: bǎi zhàn bǎi shèng

【解釋】: 每戰必勝。形容所向無敵。

【出處】: 《孫子·謀攻》:「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

【舉例造句】: 項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戰百勝而輕用其鋒。

12【成語】: 戰無不勝

【拼音】: zhàn wú bù shèng

【解釋】: 形容強大無比,可以戰勝一切。也比喻辦任何事情都能成功。

【出處】: 《戰國策·齊策二》:「戰無不勝而不知止者,身且死,爵且後歸,猶為蛇足也。」

【舉例造句】: 自先王以來,楚兵戰無不勝。

13【成語】: 攻無不克

【拼音】: gōng wú bù kè

【解釋】: 克:攻下。沒有攻佔不下來的。形容力量無比強大。

【出處】: 《戰國策·秦策二》:「是知秦戰未嘗不勝,攻未嘗不取,所當未嘗不破也。」

【舉例造句】: 中國人民解放軍攻無不克,戰無不勝,所向披靡。

14【成語】: 望風而逃

【拼音】: wàng fēng ér táo

【解釋】: 遠遠望見對方的氣勢很盛,就嚇得逃跑了。形容十分怯敵。

【出處】: 《資治通鑒·梁記·武帝天監四年》:「淵藻是蕭衍骨肉至親,必死無理,若克涪城,淵藻安肯城中坐而受困,必將望風而去。」

【舉例造句】: 汝、穎、光、黃等處,有土寇王善作亂,聚兵五十萬,搶掠子女玉帛,殺人放火,甚是猖獗,官兵望風而逃。

15【成語】: 望風破膽

【拼音】: wàng fēng pò dǎn

【解釋】: 望:向遠看;風:風頭;破膽:嚇破了膽。遠遠地看見對方的威勢,就把膽嚇破了。形容軍隊毫無鬥志,完全被敵方的氣勢所嚇倒。

【出處】: 《三國志·魏志·劉曄傳》:「今舉漢中,蜀人望風破膽失守,推此而前,蜀可傳檄而定。」

【舉例造句】: 兵法有言,圍城必闕一角,宜使守兵出走,免得死斗,況有兵逃出,亦可使宛下偽主望風破膽,豈不更善?

16【成語】: 生龍活虎

【拼音】: shēng lóng huó hǔ

【解釋】: 有生氣的龍和有活力的虎。形容活潑矯健,富有生氣。

【出處】: 宋·朱熹《朱子全書》卷四十五:「不然,只見得他如生龍活虎相似,更把捉不得。」

【舉例造句】: 城外元兵雖多,卻被張世傑一馬在前,宗仁、宗義在後,如生龍活虎一般,殺入陣去。

17【成語】: 生氣勃勃

【拼音】: shēng qì bó bó

【解釋】: 勃勃:旺盛的樣子。形容人或社會富有朝氣,充滿活力。

【出處】: 清·梁啟超《中國國會制度私議》:「全國各方面皆生氣勃勃,精力彌滿。」

【舉例造句】: 生活中最主要的仍然是那些向上的,生氣勃勃、充滿熱情和活力的,帶有極大想像的東西。

18【成語】: 生機勃勃

【拼音】: shēng jī bó bó

【解釋】: 形容自然界充滿生命力,或社會生活活躍。

【出處】: 張天民《創業》:「油田一片生機勃勃,繁忙興旺的景象。」

【舉例造句】: 我國的第三產業生機勃勃,發展非常迅速。

19【成語】: 老氣橫秋

【拼音】: lǎo qì héng qiū

【解釋】: 老氣:老年人的氣派;橫:充滿。形容老練而自負的神態。現形容自高自大,擺老資格。也形容缺乏朝氣。

【出處】: 南朝·齊·孔稚珪《北山移文》:「風情張日,霜氣橫秋。」

【舉例造句】: 眾人取笑了一回,見新人老氣橫秋的那個樣子,便紛紛散去。

20【成語】: 老氣橫秋

【拼音】: lǎo qì héng qiū

【解釋】: 老氣:老年人的氣派;橫:充滿。形容老練而自負的神態。現形容自高自大,擺老資格。也形容缺乏朝氣。

【出處】: 南朝·齊·孔稚珪《北山移文》:「風情張日,霜氣橫秋。」

【舉例造句】: 眾人取笑了一回,見新人老氣橫秋的那個樣子,便紛紛散去。

21【成語】: 老當益壯

【拼音】: lǎo dāng yì zhuàng

【解釋】: 當:應該;益:更加;壯:雄壯。年紀雖老而志氣更旺盛,干勁更足。

【出處】: 《後漢書·馬援傳》:「丈夫為志,窮當益堅,老當益壯。」

【舉例造句】: 劍波朝著這兩位堅守職務的老森鐵員工,伸了一下大拇指頭,「真英雄,老當益壯。」

22【成語】: 老驥伏櫪

【拼音】: lǎo jì fú lì

【解釋】: 驥:良馬,千里馬;櫪:馬槽,養馬的地方。比喻有志向的人雖然年老,仍有雄心壯志。

【出處】: 三國·魏·曹操《步出夏門行》詩:「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舉例造句】: 用飛龍在天,對老驥伏櫪。

23【成語】: 落落大方

【拼音】: luò luò dà fāng

【解釋】: 落落:坦率,開朗的樣子。形容言談舉止自然大方。

【出處】: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二十九回:「更兼她生得落落大方,不似那羞手羞腳的小家氣象。」

【舉例造句】: 對於我們也是非常寬大的。還有他的夫人也落落大方。

24【成語】: 縮手縮腳

【拼音】: suō shǒu suō jiǎo

【解釋】: 由於寒冷而四肢不能舒展的樣子。也形容做事膽小,顧慮多,不敢放手。

【出處】: 清·劉鶚《老殘游記》第六回:「喊了許久,店家方拿了一盞燈,縮手縮腳的進來,嘴裡還喊道:『好冷呀!』」

【舉例造句】: 因而使得他們在社會矛盾面前縮手縮腳,處於被動地位。

25【成語】: 束手束腳

【拼音】: shù shǒu shù jiǎo

【解釋】: 捆住手腳。形容膽子小,顧慮多。

【出處】: 毛澤東《在省市自治區黨委書記會議上的講話》:「按照法律辦事,不等於束手束腳。」

【舉例造句】: 不能束手束腳地幹事。

26【成語】: 含情脈脈

【拼音】: hán qíng mò mò

【解釋】: 飽含溫情,默默地用眼神表達自己的感情。常用以形容少女面對意中人稍帶嬌羞但又無限關切的表情。

【出處】: 唐·李德裕《二芳叢賦》:「一則含情脈脈,如有思而不得,類西施之容冶。」

【舉例造句】: 現在又見她含情脈脈,不帶點些兒輕狂

27【成語】: 脈脈含情

【拼音】: mò mò hán qíng

【解釋】: 脈脈:兩眼凝神,要向別人訴說心曲的樣子。飽含溫情,默默地用眼神表達自己的感情。形容用眼神或行動默然地表達情意。

【出處】: 明·劉基《尉遲杯·水仙花》:「空將淚滴珠璣,脈脈含情無語。」

【舉例造句】: 給他倒了一杯水,然後坐在他身邊的凳子上一聲不響,脈脈含情地望著他。

28【成語】: 暗送秋波

【拼音】: àn sòng qiū bō

【解釋】: 舊時比喻美女的眼睛象秋天明凈的水波一樣。指暗中眉目傳情。

【出處】: 宋·蘇軾《百步洪》詩之二:「佳人未肯回秋波,幼輿欲語防飛梭。」

【舉例造句】: 對張(作霖)則暗送秋波,對曹(錕)尤密切勾結。

29【成語】: 眉目傳情

【拼音】: méi mù chuán qíng

【解釋】: 用眼色傳遞情意。多用於男女之間。

【出處】: 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三本第一折:「只你那眉眼傳情未了時。」

【舉例造句】: 因而乘機百般撩撥,眉目傳情。

30【成語】: 明目張膽

【拼音】: míng mù zhāng dǎn

【解釋】: 明目:睜亮眼睛;張膽:放開膽量。原指有膽識,敢做敢為。後形容公開放肆地干壞事。

【出處】: 《晉書·王敦傳》:「今日之事,明目張膽,為六軍之首,寧忠臣而死,不無賴而生矣。」

【舉例造句】: 近日京師奔競之風,是明目張膽,冠冕堂皇做的。

31【成語】: 明火執杖

【拼音】: míng huǒ zhí zhàng

【解釋】: 點著火把,拿著武器。原指公開搶劫。後比喻公開地、毫不隱藏地干壞事。

【出處】: 元·無名氏《盆兒鬼》第二折:「我在這瓦窯居住,做些本份生涯,何曾明火執仗,無非赤手求財。」

【舉例造句】: 並非明火執杖,怎麼便算是強盜呢?

32【成語】: 鬼鬼祟祟

【拼音】: guǐ guǐ suì suì

【解釋】: 祟:古人想像中的鬼怪或鬼怪出而禍人。指行動偷偷摸摸,不光明正大。

【出處】: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三十一回:「別叫我替你們害臊了,你們鬼鬼祟祟乾的那些事,也瞞不過我去。」

【舉例造句】: 我看瑞貞這些日子是有點邪,鬼鬼祟祟,交些亂朋友。

33【成語】: 正大光明

【拼音】: zhèng dà guāng míng

【解釋】: 心懷坦白,言行正派。

【出處】: 宋·朱熹《答呂伯恭書》:「大抵聖賢之心,正大光明,洞然四達。」

【舉例造句】: 這會兒講走門路,正大光明大道兒,自然要讓連公公,那是老牌子。

34【成語】: 光明磊落

【拼音】: guāng míng lěi luò

【解釋】: 磊落:心地光明坦白。胸懷坦白,正大光明。

【出處】: 《晉書·右勒載記下》:「大丈夫行事,當礌(磊)落落,如日月皎然。」宋·朱熹《朱子語類》卷七十四:「譬如人光明磊落底便是好人,昏昧迷暗底便不是好人。」

【舉例造句】: 公子光明磊落,為天人所欽矚。

35【成語】: 襟懷坦白

【拼音】: jīn huái tǎn bái

【解釋】: 襟懷:胸懷;坦白:正直無私。形容心地純潔,光明正大。

【出處】: 宋·黃榦《黃勉齋文集·七·祭李貫之》:「貫之性質粹美,襟懷坦夷,凝靜有常。」

【舉例造句】: 一個共產黨員,應該是襟懷坦白,忠實,積極,以革命利益為第一生命,以個人利益服從革命利益。

36【成語】: 胸無城府

【拼音】: xiōng wú chéng fǔ

【解釋】: 城府:城市和官署,比喻難於揣測的深遠用心。形容待人接物坦率真誠,心口如一。

【出處】: 《宋史·傅堯俞傳》:「堯俞厚重言寡,遇人不設城府,人自不忍欺。」

【舉例造句】: 原來陳雨堂是一個胸無城府的人,心口率直,惟有一樣脾氣,歡喜學人家的談風。

37【成語】: 胸無宿物

【拼音】: xiōng wú sù wù

【解釋】: 宿:過夜。胸中沒有過夜的東西。比喻心地坦率,沒有成見。

【出處】: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賞譽》:「庾赤玉胸中無宿物。」

【舉例造句】: 畢為人坦直,胸無宿物,微泄之。

38【成語】: 心口不一

【拼音】: xīn kǒu bù yī

【解釋】: 心裡想的和嘴上說的不一樣。形容人的虛偽、詭詐。

【出處】: 《醒世姻緣傳》第八十二回:「我是這們個直性子,希罕就說希罕,不是這們心口不一的。」

【舉例造句】: 我竟失態到這地步,但我仍然心口不一的。

39【成語】: 心口如一

【拼音】: xīn kǒu rú yī

【解釋】: 心裡想的和嘴裡說的一樣。形容誠實直爽。

【出處】: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六十五回:「紫芝妹妹嘴雖厲害,好在心口如一,直截了當,倒是一個極爽快的。」

【舉例造句】:心口如一,不說假話,這是做人起碼應具有的品質。

40【成語】: 花言巧語

【拼音】: huā yán qiǎo yǔ

【解釋】: 原指鋪張修飾、內容空泛的言語或文辭。後多指用來騙人的虛偽動聽的話。

【出處】: 宋·朱熹《朱子語類·論語三》:「『巧言』即今所謂花言巧語,如今世舉子弄筆端做文字者是也。」

【舉例造句】: 我以為法律上的許多罪名,都是花言巧語,只有一語以包括之,曰:可惡罪。

41【成語】: 甜言蜜語

【拼音】: tián yán mì yǔ

【解釋】: 象蜜糖一樣甜的話。比喻為了騙人而說得動聽的話。

【出處】: 元·馬致遠《岳陽樓》第二折:「化一盞茶吃,你可是甜言蜜語的,出家人那裡不是積福處。」

【舉例造句】: 卞福坐在旁邊,甜言蜜語,勸了一回。

42【成語】: 甜言蜜語

【拼音】: tián yán mì yǔ

【解釋】: 象蜜糖一樣甜的話。比喻為了騙人而說得動聽的話。

【出處】: 元·馬致遠《岳陽樓》第二折:「化一盞茶吃,你可是甜言蜜語的,出家人那裡不是積福處。」

【舉例造句】: 卞福坐在旁邊,甜言蜜語,勸了一回。

43【成語】: 佛口蛇心

【拼音】: fó kǒu shé xīn

【解釋】: 佛的嘴巴,蛇的心腸。比喻話雖說得好聽,心腸卻極狠毒。

【出處】: 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卷二十:「諸佛出世,打劫殺人,祖師西來,吹風放火,古今善知識佛口蛇心,天下衲僧自投籠檻。」

【舉例造句】: 我面貌雖丑,心地卻是善良,不似你佛口蛇心。

44【成語】: 菩薩心腸

【拼音】: pú sà xīn cháng

【解釋】: 比喻仁慈之心。

【出處】: 《西湖佳話·放生善跡》:「吾弟以恩報仇,實是菩薩心腸。」

【舉例造句】: 他有一副菩薩心腸。

45【成語】: 心平氣和

【拼音】: xīn píng qì hé

【解釋】: 心情平靜,態度溫和。指不急躁,不生氣。

【出處】: 宋·蘇軾《菜羹賦》:「先生心平而氣和,故雖老而體胖。」

【舉例造句】: 一想到事情的前因後果,他也就心平氣和了。

46【成語】: 平心靜氣

【拼音】: píng xīn jìng qì

【解釋】: 心情平和,態度冷靜。

【出處】: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七十四回:「且平心靜氣,暗暗訪察,才能得這個實在;縱然訪不著,外人也不能知道。」

【舉例造句】: 希望你平心靜氣地想一想,不要意氣用事。

47【成語】: 意氣用事

【拼音】: yì qì yòng shì

【解釋】: 意氣:主觀偏激的情緒;用事:行事。缺乏理智,只憑一時的想法和情緒辦事。

【出處】: 清·趙翼《廿二史札記·卷二十三·宋史各傳回護處·韓世忠》:「世忠固一代名將,然少年時意氣用事,亦多有可議者。」

【舉例造句】: 至今想來,究竟還是意氣用事,並不曾報效得朝廷,倒惹得同官心中不快活,卻也悔之無及。

48【成語】: 感情用事

【拼音】: gǎn qíng yòng shì

【解釋】: 憑個人的愛憎或一時的感情沖動處理事情。

【出處】: 吳玉章《從甲午戰爭前後到辛亥革命前後的回憶》:「汪精衛是個毫無骨氣的人,感情用事,意志不堅,時冷時熱。」

【舉例造句】: 我誠懇地希望,在選人的問題上,要注意社會公論,不能感情用事。

49【成語】: 意氣用事

【拼音】: yì qì yòng shì

【解釋】: 意氣:主觀偏激的情緒;用事:行事。缺乏理智,只憑一時的想法和情緒辦事。

【出處】: 清·趙翼《廿二史札記·卷二十三·宋史各傳回護處·韓世忠》:「世忠固一代名將,然少年時意氣用事,亦多有可議者。」

【舉例造句】: 至今想來,究竟還是意氣用事,並不曾報效得朝廷,倒惹得同官心中不快活,卻也悔之無及。

50【成語】: 三思而行

【拼音】: sān sī ér xíng

【解釋】: 三:再三,表示多次。指經過反復考慮,然後再去做。

【出處】: 《南齊書·公冶度》:「季文子三思而後行。」

【舉例造句】:終身大事也應該三思而行。

51【成語】: 深思熟慮

【拼音】: shēn sī shú lǜ

【解釋】: 反復深入地考慮。

【出處】: 《楚辭·漁父》:「何故深思高舉,自令放為?」《史記·穰侯列傳》:「願君熟慮之。」

【舉例造句】: 而其人亦得深思熟慮,周旋於是,不過十年,將必有卓然可觀者也。

52【成語】: 深謀遠慮

【拼音】: shēn móu yuǎn lǜ

【解釋】: 指計劃得很周密,考慮得很長遠。

【出處】: 漢·賈誼《過秦論》:「深謀遠慮,行軍用兵之道,非及曩時之士也。」

【舉例造句】: 大王深謀遠慮,說得有理。

53【成語】: 少不更事

【拼音】: shào bù gēng shì

【解釋】: 少:年輕;更:經歷。年紀輕,沒有經歷過什麼事情。指經驗不多。

【出處】: 《隋書·李雄傳》:「吾兒既少,更事未多。」

【舉例造句】: 母謂汝夫婦少不更事。

54【成語】: 初出茅廬

【拼音】: chū chū máo lú

【解釋】: 茅廬:草房。原比喻新露頭腳。現比喻剛離開家庭或學校出來工作。缺乏經驗。

【出處】: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三九回:「直須驚破曹公膽,初出茅廬第一功。」

【舉例造句】: 那傻小子是「初出茅廬」,我們准可以掃光他!

55【成語】: 初露頭角

【拼音】: chū lù tóu jiǎo

【解釋】: 比喻剛剛顯示出能力或才幹。

【出處】: 周得京《花城洛陽賞牡丹》:「相傳洛陽牡丹在隋前還是默默無聞的,到唐朝初露頭角。」

【舉例造句】: 我們這支球隊初露頭角就打敗了國家一級球隊。

56【成語】: 初露鋒芒

【拼音】: chū lù fēng máng

【解釋】: 比喻剛開始顯示出力量或才能。

【出處】: 《人民日報》1984.2.25:「舒同的墨海生涯從他十四歲在鄉間初露鋒芒時算起,已有六十五個年頭了。」

【舉例造句】: 他在這次活動中只不過是初露鋒芒而已。

57【成語】: 大器晚成

【拼音】: dà qì wǎn chéng

【解釋】: 大器:比喻大才。指能擔當重任的人物要經過長期的鍛煉,所以成就較晚。也用做對長期不得志的人的安慰話。

【出處】: 《老子》四十二章:「大方無隅,大器晚成。」

【舉例造句】: 二位先生高才久屈,將來定是大器晚成的。

58【成語】: 不堪造就

【拼音】: bù kān zào jiù

【解釋】: 指沒有培養前途。

【出處】: 茅盾《蝕·追求》八:「第三是學生們既然做不出文章,便是不堪造就,應當淘汰出去——這是清校。」

【舉例造句】: 他不能相信她的本質就是不堪造就的。

59【成語】: 孺子可教

【拼音】: rú zǐ kě jiào

【解釋】: 孺子:小孩子。指年輕人可培養。

【出處】: 《史記·留侯世家》:「父去里所,復返,曰:『孺子可教矣。』」

【舉例造句】: 孺子真可教也!後日為上巳節,欲招子踏春園,子當盡去敝衣,袍褲襪履,嶄然一新,早過我。

60【成語】: 鵬程萬里

【拼音】: péng chéng wàn lǐ

【解釋】: 相傳鵬鳥能飛萬里路程。比喻前程遠大。

【出處】: 《莊子·逍遙游》:「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

【舉例造句】: 俺也曾蠹簡三冬依雪聚,怕不的鵬程萬里信風扶。

Ⅳ 50個成語解釋及出處

50個成語解釋和出處:
大智若愚
【解釋】某些才智出眾的人不露鋒芒,看來好像愚笨。
【出處】宋·蘇軾《賀歐陽少師致仕啟》:「大勇若怯,大智如愚。」
溫文爾雅
【解釋】溫文:態度溫和,有禮貌;爾雅:文雅。形容人態度溫和,舉動斯文。現有時也指缺乏斗爭性,做事不大膽潑辣,沒有闖勁。
【出處】清·蒲松齡《聊齋志異·陳錫九》:「此名士之子,溫文爾雅,烏能作賊?」
滿腹經綸
【解釋】經綸:整理絲縷,引伸為人的才學、本領。形容人極有才乾和智謀。
【出處】《周易·屯》:「雲雷屯,君子以經綸。」
路人皆知
【解釋】比喻人所共知的野心。
【出處】《三國志·魏書·高貴鄉公傳》注引《漢晉春秋》:「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百尺竿頭
【解釋】桅桿或雜技長竿的頂端。比喻極高的官位和功名,或學問、事業有很高的成就。
【出處】唐·吳融《商人》詩:「百尺竿頭五兩斜,此生何處不為家。」
鴻業遠圖
【解釋】鴻:大。宏偉的事業,遠大的志向或謀劃。
【出處】孫中山《上李鴻章書》:「若國家不為體恤,不為保護,則小者無以覓蠅頭微利,大者無以展鴻業遠圖。」
建功立業
【解釋】建:建立;功:功勛;業:事業。建立功勛,成就大業。
【出處】宋·蘇軾《上兩制書》:「古之聖賢建功立業,興利捍患,至於百工小事之事皆有可觀。」
白手興家
【解釋】形容原來無基礎或條件很差而創出一番事業。同「白手起家」。
【出處】沙汀《記賀龍》十一:「聯絡參謀極力稱贊這些同志都是白手興家的能手。」
蒸蒸日上
【解釋】蒸蒸:一升、興盛的樣子。形容事業一天天向上發展。
【例句】我們偉大的祖國生機勃勃,蒸蒸日上。
雲程發軔
【解釋】雲程:青雲萬里的路程;發軔:啟車行進,比喻事業的開端。舊時祝人前程遠大的頌辭。
【出處】戰國楚·屈原《離騷》:「朝發軔於蒼梧兮,夕余至乎縣圃。」
千秋大業
【解釋】長久的、偉大的功業或事業。
【出處】清·陳確《平水東岳廟謝別先生》:「千秋大業真吾事,臨別叮嚀不敢忘。」
鍾靈毓秀
【解釋】鍾:凝聚,集中;毓:養育。凝聚了天地間的靈氣,孕育著優秀的人物。指山川秀美,人才輩出。
【出處】唐·柳宗元《馬退山茅亭記》:「蓋天鍾秀於是,不限於遐裔也。」
虛懷若谷
【解釋】虛:謙虛;谷:山谷。胸懷象山谷一樣深廣。形容十分謙虛,能容納別人的意見。
【出處】《老子》:「敦兮其若朴,曠兮其若谷。」
聞名遐邇
【解釋】遐:遠;邇:近。形容名聲很大,遠近都知道。
【出處】《南齊書·高帝紀上》:「上流聲議,遐邇所聞。」
家喻戶曉
【解釋】喻:明白;曉:知道。家家戶戶都知道。形容人所共知。
【出處】《漢書·劉輔傳》:「天下不可戶曉。」宋·樓鑰《繳鄭熙等免罪》:「而遽有免罪之旨,不可以家諭(喻)戶曉。」
譽滿天下
【解釋】美好的名聲天下皆知。
【出處】唐·李華《唐揚州功曹蕭穎士文集序》:「君七歲,能誦數經,背碑覆局,十歲以文章知名,十五譽滿天下。」
舉世矚目
【解釋】全世界的人都注視著。
【出處】《國語·晉語》:「則恐國人之矚目於我也。」
學富五車
【解釋】五車:指五車書。形容讀書多,學識豐富。
【出處】《莊子·天下》:「惠施多方,其書五車。」
錦綉前程
【解釋】象錦綉那樣的前程。形容前途十分美好。
【出處】元·賈仲名《對玉梳》第四折:「想著咱錦片前程,十分恩愛。」
前程似錦
【解釋】形容前途如錦綉一樣十分美好,多用於祝福語。
【出處】元·賈仲名《對玉梳》第四折:「想著咱錦綉前程,十分恩愛。」
平步青雲
【解釋】平:平穩;步:行走;青雲:高空。指人一下子升到很高的地位上去。
【出處】《史記·范睢蔡澤列傳》:「須賈頓首言死罪,曰:『賈不意君能自致於青雲之上。』」
才高八斗
【解釋】才:才華。比喻人極有才華。
【出處】《南史·謝靈運傳》:「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獨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用一斗。」
氣宇軒昂
【解釋】形容人精力充沛,風度不凡。
【出處】宋•蔡絛《鐵圍山叢談》卷三:「林中書彥振攄氣宇軒昂。」

熱點內容
感謝妻子的句子 發布:2024-05-20 07:33:29 瀏覽:639
快樂的事作文400字 發布:2024-05-20 06:52:00 瀏覽:66
一閃一閃詞語 發布:2024-05-20 06:47:15 瀏覽:641
小熊的作文300字 發布:2024-05-20 06:08:04 瀏覽:426
急診室故事下載 發布:2024-05-20 06:03:44 瀏覽:632
後悔做錯事的句子 發布:2024-05-20 05:52:45 瀏覽:85
形容茶的句子 發布:2024-05-20 05:48:41 瀏覽:462
3d警察故事 發布:2024-05-20 05:40:06 瀏覽:691
我積累的句子 發布:2024-05-20 05:24:27 瀏覽:833
我最喜歡的故事作文 發布:2024-05-20 05:08:41 瀏覽: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