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成語故事 » 古代名醫的故事

古代名醫的故事

發布時間: 2022-09-01 14:11:38

1. 有關古代神醫的故事

神農氏是傳說中的農業和醫葯的發明者,繼伏羲以後,神農氏是又一個對中華民族頗多貢獻的傳奇人物。他發明了農耕技術而號神農氏,因以火德王,又稱炎帝,然而關於神農氏是否就是炎帝這個問題,學術界一直存在爭議。

神農氏是傳說中的農業和醫葯的發明者。遠古人民過著採集和漁獵的生活,他發明製作木耒、木耜,教會人民農業生產。反映中國原始時代由採集漁獵向農耕生產進步的情況。又傳說他遍嘗百草,發現葯材,教會人民醫治疾病。
繼伏羲以後,神農氏是又一個對中華民族頗多貢獻的傳奇人物。除了發明農耕技術外,還發明了醫術,制定了歷法,開創九井相連的水利灌溉技術等。因為他發明農耕技術而號神農氏,因以火德王,故稱炎帝、赤帝、烈(厲)山氏,則又成了與黃帝相爭天下的首領。長期以來,對於神農氏是否是炎帝這個問題,一直懸而難決。
傳說神農一生下來就是個「水晶肚」,幾乎是全透明的,五臟六腑全都能看得見,還能看得見吃進去的東西。那時候,人們經常因亂吃東西而生病,甚至喪命。神農為此決心嘗遍百草,能食用的放在身體左邊的袋子里,介紹給別人吃,用作葯用;不能夠食用的就放在身體的右邊袋子里,提醒人們注意不可以食用。
[神農嘗百草]
上古時候,五穀和雜草長在一起,葯物和百花開在一起,哪些糧食可以吃,哪些草葯可以治病,誰也分不清。黎民百姓靠打獵過日子,天上的飛禽越打越少,地下的走獸越打越稀,人們就只好餓肚子。誰要生瘡害病,無醫無葯,不死也要脫層皮啊!
老百姓的疾苦,神農氏瞧在眼裡,疼在心頭。怎樣給百姓充飢?怎樣為百姓治病?神農苦思冥想了三天三夜,終於想出了一個辦法。
第四天,他帶著一批臣民,從家鄉隨州歷山出發,向西北大山走去。他們走哇,走哇,腿走腫了,腳起繭了,還是不停地走,整整走了七七四十九天,來到一個地方。只見高山一峰接一峰,峽谷一條連一條,山上長滿奇花異草,大老遠就聞到了香氣。神農他們正往前走,突然從峽谷竄出來一群狼蟲虎豹,把他們團團圍住。神農馬上讓臣民們揮舞神鞭,向野獸們打去。打走一批,又擁上來一批,一直打了七天七夜,才把野獸都趕跑了。那些虎豹蟒蛇身上被神鞭抽出一條條一塊塊傷痕,後來變成了皮上的斑紋。
這時,臣民們說這里太險惡,勸神農回去。神農搖搖頭說:「不能回!黎民百姓餓了沒吃的,病了沒醫的,我們怎麼能回去呢!」他說著領頭進了峽谷,來到一座茫茫大山腳下。
這山半截插在雲彩里,四面是刀切崖,崖上掛著瀑布,長著青苔,溜光水滑,看來沒有登天的梯子是上不走的。臣民們又勸他算了吧,還是趁早回去。神農搖搖頭:「不能回!黎民百姓餓了沒吃的,病了沒醫的,我們怎麼能回去呢!」他站在一個小石山上,對著高山,上望望,下看看,左瞅瞅,右瞄瞄,打主意,想辦法。後來,人們就把他站的這座小山峰叫「望農亭」。然後,他看見幾只金絲猴,順著高懸的古藤和橫倒在崖腰的朽木,爬過來。神農靈機一動,有了!他當下把臣民們喊來,叫他們砍木桿,割藤條,靠著山崖搭成架子,一天搭上一層,從春天搭到夏天,從秋天搭到冬天,不管刮風下雨,還是飛雪結冰,從來不停工。整整搭了一年,搭了三百六十層,才搭到山頂。傳說,後來人們蓋樓房用的腳手架,就是學習神農的辦法。
神農帶著臣民,攀登木架,上了山頂了,嘿呀!山上真是花草的世界,紅的、綠的、白的、黃的,各色各樣,密密叢叢。神農喜歡極了,他叫臣民們防著狼蟲虎豹,他親自採摘花草,放到嘴裡嘗。為了在這里嘗百草,為老百姓找吃的,找醫葯,神農就叫臣民在山上栽了幾排冷杉,當做城牆防野獸,在牆內蓋茅屋居住。後來,人們就把神農住的地方叫「木城」。
白天,他領著臣民到山上嘗百草,晚上,他叫臣民生起篝火,他就著火光把它詳細記載下來:哪些草是苦的,哪些熱,哪些涼,哪些能充飢,哪些能醫病,都寫得清清楚楚。
有一次,他把一棵草放到嘴裡一嘗,霎時天旋地轉,一頭栽倒。臣民們慌忙扶他坐起,他明白自己中了毒,可是已經不會說話了,只好用最後一點力氣,指著面前一棵紅亮亮的靈芝草,又指指自己的嘴巴。臣民們慌忙把那紅靈芝放到嘴裡嚼嚼,喂到他嘴裡。神農吃了靈芝草,毒氣解了,頭不昏了,會說話了。從此,人們都說靈芝草能起死回生。臣民們擔心他這樣嘗草,太危險了,都勸他還是下山回去。他又搖搖頭說:「不能回!黎民百姓餓了沒吃的,病了沒醫的,我們怎麼能回去呢!」說罷,他又接著嘗百草。
他嘗完一山花草,又到另一山去嘗,還是用木桿搭架的辦法,攀登上去。一直嘗了七七四十九天,踏遍了這里的山山嶺嶺。他嘗出了麥、稻、穀子、高粱能充飢,就叫臣民把種子帶回去,讓黎民百姓種植,這就是後來的五穀。他嘗出了三百六十五種草葯,寫成《神農本草經》,叫臣民帶回去,為天下百姓治病。
神農嘗完百草,為黎民百姓找到了充飢的五穀,醫病的草葯,來到回生寨,准備下山回去。他放眼一望,遍山搭的木架不見了。原來,那些搭架的木桿,落地生根,淋雨吐芽,年深月久,竟然長成了一片茫茫林海。神農正在為難,突然天空飛來一群白鶴,把他和護身的幾位臣民,接上天廷去了。從此,回生寨一年四季,香氣彌漫。
為了紀念神農嘗百草、造福人間的功績,老百姓就把這一片茫茫林海,取名為「神農架」。把神農升天的回生寨,改名為「留香寨」。

華夏始祖炎帝神農的誕生地--烈山,坐落在湖北省隨州厲山鎮九龍山南麓。古神農洞位於九農山腰。史書記載「神農母安登,感農而生炎帝」於此。在炎帝神農烈山名勝區內,建有炎帝神農洞、炎帝神農碑、炎帝神農紀念廣場、炎帝神農紀念館、炎帝神農牌坊等紀念性建築物。炎帝神農烈山名勝區規劃建設,以「建築返古、環境還野」為特色,規劃成「世界烈山宗親會館」、「祭祀朝聖」、「聖遺跡游覽」、「大同街市」、「炎帝故里經濟技術開發」、「服務接待管理」六個區,興建修復炎帝神農殿、烈山大宗祠、聖賢殿、功德殿、神農廟、安登泉、百草園、觀天壇、神農九井等景點。景觀有姜河新潮、九嶺晴嵐、煙寺晚鍾、山村夕照、古洞青雪、斷岩縮霧、龍鳳旗桿等,因材借景,秀麗非凡。幾千年來,每逢炎帝生辰祭日,世界各地數以萬計的群眾前來烈山敬奉炎帝神農,緬懷華夏始祖,烈山已成為海內外炎黃子孫尋根問祖的聖地。
春秋戰國到今,歷朝歷史學家、歷史文獻作了肯定的記載,炎帝神農誕生於「湖北隨州厲山」。如:春秋《禮記.祭法二十三》:「厲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農,能殖百穀」。東漢經學大師鄭玄註:「厲山氏,炎帝也,起於厲山,或曰有烈山氏」。春秋《國語*魯語上》:「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能殖百穀百蔬」。三國時韋昭註:烈山氏,炎帝之號也,起於烈山,(禮記*祭法)以烈山為厲山也。
《春秋左傳注》第四冊:「有烈山氏山之子曰柱為稷,(沈韓補注雲:「(祭法)雲:『厲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農,能殖百穀』。註:『厲山氏,炎帝也,起於厲山,或曰有烈山氏』。農即柱,厲山在今湖北隨縣北四十里」)自夏以上祀之」。
《左傳.昭公二十九年》:「有烈山氏之子曰柱為稷,自夏以上祀之;周棄亦為稷,自商以來祀之」。晉朝杜預為其作注曰:「烈山氏,炎帝也,起於厲。」
神農故里:炎帝始祖誕隨州
「逶迤九十九岡嶺,雲壑幽藏小洞天。井社延里環厥水,鼎舜頡頏際儀軒。滄桑有變岩未變,草木能仙石亦仙。千古教民勤稼穡,烈山典祀至今傳。」
相傳,盤古開天地的時候,有一個名叫安登的美麗少女,天天到烈山上放羊,一有空閑就到山上一個幽深的古洞里小憩一會。一次,她坐在洞中倚著洞壁睡著了,在甜美的夢鄉,她見到一個自稱七龍子的英俊少年同她相親相愛,纏綿不已。後來安登住進洞里,並在農歷四月二十六日生下七斤重的肉球。家人對肉球頗為反感,於是舉起石刀,欲劈肉球,沒想到肉球自動裂開,跳出一個胖小子。安登十分高興,為他取名「石年」。這個石年,就是華夏民族的始祖炎帝神農。這個洞穴被後人稱為神農洞,坐落在洞天山東麓,為神農故里最能撼動人們情思的景點之一。

中文名稱: 扁鵲
又名: 秦越人
性別: 男
所屬年代: 春秋戰國時代
生卒年: 公元前407—310
生平簡介
扁鵲,戰國時醫學家。姓秦,名越人,齊國渤海盧(今濟南市長清縣)人。扁鵲是中國傳統醫學的鼻祖,對中醫葯學的發展有著特殊的貢獻。扁鵲年輕時虛心好學,刻苦鑽研醫術。他把積累的醫療經驗,用於平民百姓,周遊列國,到各地行醫,為民解除痛苦。由於扁鵲醫道高明,為百姓治好了許多疾病,趙國勞動人民送他「扁鵲」稱號。扁鵲,傳說是黃帝時代的名醫。

扁鵲看病行醫有六不治原則:一是依仗權勢,驕橫跋扈的人不治;二是貪圖錢財,不顧性命的人不治;三是暴飲暴食,飲食無常的人不治;四是病深不早求醫的不治;五是身體虛弱不能服葯的不治;六是相信巫術不相信醫道的不治。扁鵲在總結前人醫療經驗的基礎上創造總結出望(看氣色)、聞(聽聲音)、問(問病情)、切(按脈搏)的診斷疾病的方法。在這四診法中,扁鵲尤擅長望診和切診。當時,扁鵲的切脈技術高超,名揚天下。

濟南郊區鵲山西麓有扁鵲墓,墓前石碑署「春秋盧醫扁鵲墓」,並有清乾隆十八年(1753)重整字樣。
事跡
扁鵲進見蔡桓公,在桓公面前站著看了一會兒,扁鵲說:「您有小病在皮膚的紋理中,不醫治恐怕要加重。」桓侯說:「我沒有病。」扁鵲退出以後,桓侯說:「醫生喜歡給沒有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作為自己的功勞!」過了十天,扁鵲又進見桓侯,說:「您的病在肌肉和皮膚裡面了,不及時醫治將要更加嚴重。」桓侯又不理睬。扁鵲退出後,桓侯又不高興。又過了十天,扁鵲又進見桓侯,說:「您的病在腸胃裡了,不及時治療將要更加嚴重。」桓侯又沒有理睬。扁鵲退出後,桓侯又不高興。又過了十天,扁鵲在進見時遠遠看見桓侯就轉身跑了。桓侯特意派人問扁鵲為什麼轉身就跑,扁鵲說:「小病在皮膚的紋理中,是湯熨的力量能達到部位;病在肌肉和皮膚裡面,是針灸的力量能達到的部位;病在腸胃裡,是火劑湯的力量能達到的部位;病在骨髓里,那是司命管轄的部位,醫葯已經沒有辦法了。現在病在骨髓裡面,我因此不問了。」又過了五天,桓侯身體疼痛,派人尋找扁鵲,扁鵲已經逃到秦國了。桓侯就病死了。

2. 古代名醫的趣味故事

1、張仲景蜂蜜治便秘

張仲景年少時隨同鄉張伯祖學醫,由於他聰穎博達,旁學雜收,長進很快。一天,送來一位唇焦口燥、高熱不退,精神萎蘼的病人。老師張伯祖診斷後認為屬於「熱邪傷津,體虛便秘」所致。

需用瀉葯幫助病人解出干結的大便,但病人體質極虛,用強烈的瀉葯病人身體受不了。張伯祖沉思半響,一時競沒了主張。張仲景站在一旁,見老師束手無策,便開動腦筋思考。

忽然,他眉宇間閃現出一種剛毅自信的神情,他疾步上前對老師說:「學生有一法子!」他詳細地談了自己的想法,張伯祖聽著聽著,緊鎖的眉頭漸漸舒展開來。

張仲景取來一勺黃橙橙的蜂蜜,放進一隻銅碗,就著微火煎熬,並不斷地用竹筷攪動,漸漸地把蜂蜜熬成粘稠的團塊。待其稍冷,張仲景便把它捏成—頭稍尖的細條形狀。

然後將尖頭朝前輕輕地塞進病人的肛門。一會兒,病人拉出一大堆腥臭的糞便,病情頓時好了一大半。由於熱邪隨糞便排凈,病人不幾天便康復了。張伯祖對這種治法大加贊賞,逢人便誇。

這實際上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的葯物灌腸法。以後,張仲景在總結自己治療經驗,著述《傷寒雜病倫》時,將這個治法收入書中,取名叫「蜜煎導方」。

2、錢乙黃土治腎病

錢乙是宋代著名的兒科醫生,他著有《小兒葯證直訣》,人們尊稱他為「兒科之聖」。錢乙做過一段時間的翰林醫官。一天,宋神宗的皇太子突然生病,請了不少名醫診治,毫無起色。

病情越來越重,最後開始抽筋。皇帝見狀十分著急。這時,有人向皇帝推薦錢乙。於是,錢乙被召進宮內。皇帝見他身材瘦小,貌不出眾,有些小看他,但既然召來,只好讓他為兒子診病。

錢乙從容不迫地診視一番,要過紙筆,寫了一貼「黃土湯」的葯方。心存疑慮的宋神宗接過處方一看,見上面有一味葯竟是黃土,不禁勃然大怒道:「你真放肆!難道黃土也能入葯嗎?」

錢乙胸有成竹地回答說:「據我判斷,太子的病在腎,腎屬北方之水,按中醫五行原理,土能克水,所以此症當用黃土。」宋種宗見他說得頭頭是道,心中的疑慮已去幾分。

正好這時太子又開始抽筋,皇後在一旁催促道:「錢乙在京城裡頗有名氣,他的診斷很准確,皇上勿慮。」於是,皇帝命人從灶中取出一塊焙燒過很久的黃土,用布包上放入葯中一起煎汁。

太子服下—帖後,抽筋便很快止住。用完兩劑,病竟痊癒如初。這時,宋神宗才真正信服錢乙的技術,把他從翰林醫官提升為有很高榮譽的太醫丞。

3、張景岳急智解危難

張景岳是明代著名醫學家,人們都知道他善用溫補,卻很少知道他還有一段急智解危的故事。一戶姓王的人家有個兒子,剛滿一歲。一日,母親隨手拿一枚釘鞋的圓鐵釘給兒子玩。

小孩不知,誤塞入口中,吞到喉間出不來。其母見狀大驚,忙倒提小孩兩足,欲倒出鐵釘,哪知小孩反而鼻孔噴血,情況十分危急。孩子的父母連呼救命。

恰好張景岳路過這里,他見狀急命其母將小兒抱正,小兒「哇」地一聲哭開了.景岳斷定鐵釘已入腸胃,小兒父母早嚇得六神無主,迭聲哀求張景岳想想辦法。

張景岳陷入沉思中,他記起《神農本草經》上有「鐵畏朴硝」一句話,想出一個治療方案。他取來活磁石一錢,朴硝二錢,研為細末,然後用熟豬油、蜂蜜調好,讓小兒服下。

不久,小兒解下一物,大如芋子,潤滑無棱,葯物護其表面,撥開一看,裡面正包裹著誤吞下的那枚鐵釘。小兒父母感激不已,請教其中的奧秘。

張景岳解釋說:使用的芒硝、磁石、豬油、蜜糖四葯,互有聯系,缺一不可。芒硝若沒有吸鐵的磁石就不能跗在鐵釘上;磁石若沒有瀉下的芒硝就不能逐出鐵釘。

豬油與蜂蜜主要在潤滑腸道,使鐵釘易於排出——蜂蜜還是小兒喜歡吃的調味劑。以上四葯同功合力,裹護鐵釘從腸道中排出來。

小兒父母聽完這番話,若有所悟地說:「有道理!難怪中醫用葯講究配伍,原來各味葯在方劑中各自起著重要作用哩!」

4、程鍾齡施計治「足痿」

程鍾齡是清代著名醫家,他臨證經驗豐富,別人久治不愈的疾病,經他治療常能奇跡般地康復,名噪康熙、雍正年間。有—富翁,身患足痿,欲行必以手持物方可緩慢移步,服過許多葯皆無效。

他久慕程鍾齡的大名,讓人抬了去求治。程鍾齡見他六脈調和,得知病人遍服中葯無效,斷定這是心病,非葯物所能治,決定施計治療。他替病人收拾了一間房子,安頓病人住下。

程鍾齡預先在病人住的房間里擺上許多古玩,並特意在病人坐凳旁放置一瓷瓶。他向病人介紹說:「這是我的古董收藏室,所藏之物皆屬珍品。」他一一告訴病人它們的價值。

最後,他指著瓷瓶說:「這是我的傳世之寶,十分稀罕,千金難求。」實際上,包括瓷瓶在內的所有東西都是贗品,只是病人屬於外行,被蒙在鼓裡罷了。

病人在屋裡悶坐了兩天,見程鍾齡既不處方,也不寒喧問暖,甚至迴避見他,憋得心慌。第三天,他決定出去走走。因離開重物難以邁步,他只好就近抱著瓷瓶小心冀冀地起身。

豈知程鍾齡在旁邊窺視已久,待病人舉步欲走時,程鍾齡突然出現,猛喝道:「你好大的膽!竟敢偷走我家的寶瓶!「病人一驚,手一軟,「當」的一聲,瓷瓶從手中滑落到地上,摔得粉碎。

這下病人大驚失色,垂手痴立在那裡。程鍾齡見病人不靠支持物已能站立,心裡十分高興,暗自思忖:這病已去幾分,應該趁熱打鐵。

於是,他上前握住病人的手說:「你別害怕,跟我來!「那人竟跟在程鍾齡身後走出屋外,他舉步平穩,行走如常,多年頑疾,一下子就治好了。

程鍾齡這才告訴病人,他摔碎的東西並不是什麼稀世之寶,是為了解除心理上壓力、轉移注意力而設的計謀。病人恍然大悟,連聲贊揚程鍾齡的高明醫術。

5、葉天士摸腳治紅眼

清代名醫葉天士治病頗有高招。一次,他遇上一位兩眼通紅的病人,病人眼眵堆滿眼角,眼淚直往下淌,不斷地用手去揩,顯露出十分憂慮的神情。

葉天士見狀,詳細地詢問病情,然後鄭重地告訴病人說:「依我看,你的眼病並不要緊,只需吃上幾帖葯便會痊癒。嚴重的是你的兩只腳底七天後會長出惡瘡。

那倒是一個麻煩事兒,弄不好有生命危險!」病人一聽,大驚失色,趕忙說:「好醫生,既然紅眼病不關緊要,我也沒心思去治它了。請你快告訴我有什麼辦法度過這個難關?」

葉天士思索良久,正色說道:「辦法倒有一個,就怕你不能堅持。」病人拍著胸脯保證。於是葉天士向他介紹了一個奇特的治療方案:每天用左手摸右腳底三百六十次。

再用右手摸左腳底三百六十次,一次不少。如此堅持方能度過難關。病人半信半疑,但想到這是名醫的治法,便老老實實地照看做,七天後果然腳底沒長出毒瘡。

更令他驚異的是:紅眼病竟不知不覺地痊癒了。他高興地向葉天士道謝,葉天士哈哈大笑,向他和盤托底,說道:「實話告訴你吧,腳底長毒瘡是假的,我見你憂心忡忡,是惦記著眼病。

而你的眼疾恰恰與精神因素的關系很大,於是我想出這個辦法,將你的注意力分散、轉移到別處。除掉心病,眼疾便慢慢好了。」病人聽完,驚奇不已,連聲贊嘆葉天士醫術高明。

3. 有關古代醫學的故事

扁鵲 華佗 孫思邈 張仲景 李時珍 葛洪
皇甫謐
錢乙
朱丹溪
孔伯華
汪逢春
施今墨
扁鵲(公元前五-四世紀

戰國時醫學家。姓秦、名越人,誕生於山東長清縣。通曉內、外、婦、兒、針灸各科。精於切脈、望色、聽聲、問診,尤擅長於推究病源。對導引,吐納和氣功等各種健身祛病之法各有建樹,著述多以失傳現存《難經》等都後人託名之作。

華佗(約公元145-208)

東漢末醫學家。義名 字元化,誕生於安徽毫縣。精通內、外、婦、兒各科。熟練的掌握養生方葯、針炙和手術等治療。首創葯物全麻術,被尊奉為外科之鼻祖。創立的《五禽戲》養生功,流傳至今。著書已佚。現存《中藏經》等是後人託名之作。
孫思邈(五四一-六八二)

唐、醫學家。陝西耀縣孫家塬村人。對中醫學的生理、病理、診斷、治則、葯物、方劑等基礎理論,以及臨床各科的診療方法等均有精闢的論述。所著《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等內容豐富,涉及面廣,豐富了中國醫學寶庫。
張仲景(生卒年月不可確考)

東漢末醫學家.名機,誕生於河南南陽縣著《傷寒雜病論》是我國第一部臨床治療學方面的巨著,經後人整理成《傷寒論》、《金匱要略》兩書。分論外感熱病和內科雜病。所倡六經分證和治原則成為指導後世醫家臨閑寶踐的基本准繩。

我國古代四大名醫有⑴扁鵲(戰國);⑵華佗(東漢末); ⑶李時珍(明);⑷張仲景(東漢末)。 扁鵲(公元前五-四世紀)

戰國時醫學家。姓秦、名越人,誕生於山東長清縣。通曉內、外、婦、兒、針灸各科。精於切脈、望色、聽聲、問診,尤擅長於推究病源。對導引,吐納和氣功等各種健身祛病之法各有建樹,著述多以失傳現存《難經》等都後人託名之作。

葛洪(二八三-三六三)

晉、醫學家。煉丹行家,道教理論家。對化學、醫學、葯物學、養生行等著造詣精深。著述包括天文、潮汐、軍事、兵法、人物傳記、雜記、氣功等是世界制葯化學的先軀。現存所著《肘後儲急方》包括各科醫學、其中有對肺結核、麻風、天花、恙蟲病等世界最早的記載,開創了中醫傳染病學和臨床症學的先河。

華佗(約公元145-208)

東漢末醫學家。義名 字元化,誕生於安徽毫縣。精通內、外、婦、兒各科。熟練的掌握養生方葯、針炙和手術等治療。首創葯物全麻術,被尊奉為外科之鼻祖。創立的《五禽戲》養生功,流傳至今。著書已佚。現存《中藏經》等是後人託名之作。

皇甫謐(二一五-二八二)

魏晉問醫學家、幼名靜字士安、自號玄晏先生。誕生於甘肅平涼縣西北朝那鎮。博學多才,對經史各家及文字史等都有很高的造詣。他還是我國第一個研究人口問題的學者。中年刻苦鑽研醫學,編著的《針灸甲乙經》總結了晉以前的針灸學成就,是針灸學的經典著作。

李時珍(公元1518-1593)

明醫學家,字東壁號瀕湖。湖北蘄春人。著重葯物研究,重視臨床實踐。所著《本草綱目》是我國葯學史上的重要里程碑。被稱作「東方醫學的巨典」他還著有《瀕湖脈學》、《奇經八脈考》、《脈訣考證》等流傳於世。

錢乙(公元 1020 -1101)

宋.著名兒科醫學家。字仲陽,山東東平縣人。曾任太醫丞。精通內、外、婦、兒各科,尤以兒科造詣最高。被尊為中醫兒科鼻祖。著述多已失傳,謹有《小兒葯證直訣》流傳至今。書中載述的五臟補瀉諸萬為後世醫家廣為採用。

孫思邈(五四一-六八二)

唐、醫學家。陝西耀縣孫家塬村人。對中醫學的生理、病理、診斷、治則、葯物、方劑等基礎理論,以及臨床各科的診療方法等均有精闢的論述。所著《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等內容豐富,涉及面廣,豐富了中國醫學寶庫。

葉天士(一六六七-一七四六)

清、醫學家。名桂號香岩,江蘇吳縣人。精通內外婦兒各科,並有重要的建樹,尤其對一些疑難重危病症的治療有獨到之處。著《溫熱論》對溫病的理論、診斷、和治療的發展起了重大的作用。是溫病學的奠基人。後人根據葉氏所存醫案整理成冊,還出現了一批託名著作。

張仲景(生卒年月不可確考)

東漢末醫學家.名機,誕生於河南南陽縣著《傷寒雜病論》是我國第一部臨床治療學方面的巨著,經後人整理成《傷寒論》、《金匱要略》兩書。分論外感熱病和內科雜病。所倡六經分證和治原則成為指導後世醫家臨閑寶踐的基本准繩。

朱丹溪(一二八一-一三五八)

元醫學家,名震亨、字彥修誕生於浙江羲與縣赤岸鎮在學術上強調養陰和瀉火二法,被稱為「養陰學派」的鼻祖對火症的治療有精闢的論述在熟性病的治療方面有重要的指導價植。著有《局方發探》、《格致餘論》、《素問糾略》、《本草衍羲補遺》、《傷寒辨疑》、《外科精要發探》等。
四大名醫太少了,給你搬來十位,請笑納.
回答者:_★海韻īnɡ﹏ - 高級魔法師 六級 9-5 21:13

孔伯華,擅治溫熱病(發高燒及部分傳染性疾病);
孔伯華(公元1884--1955),是我國近代一位具民族氣節的醫學家,幼承家學,研討古醫籍,解放前(1929年)曾與蕭龍友先生創辦北平國醫學院,歷時十四年,畢業生達七百餘人,1918年曾赴農村開展防疫工作,成績卓著,開我國防疫工作之先河,編有《傳染病八種證治析疑》十卷。擅長溫熱病學,喜用石膏……

蕭龍友,擅治虛勞病;
蕭龍友(1864-1962),為前清拔貢。精通文史,以文為醫,醫文並茂;善讀書,多批校,生前曾將一部《醫方類聚》贈送給北京中醫學院,我們在閱讀中,發現字里行間加批加議,勤求古訓,堪為後學楷模……

4. 古代名醫的故事

1、心理療法

華佗善於應用心理療法治病,有一郡守得了重病,華佗去看他。郡守讓華佗為他診治,華佗對郡守的兒子說:

你父親的病和一般的病不同,有淤血在他的腹中,應激怒他讓他把淤血吐出來,這樣就能治好他的病,不然就沒命了。你能把你父親平時所做過的錯事都告訴我嗎?我傳信斥責他。

郡守的兒子說:如果能治好父親的病,有什麼不能說的?於是,他把父親長期以來所做不合常理的事情,全都告訴了華佗。

華佗寫了一封痛斥郡守的信留下,郡守看信後,大怒,派捕吏捉拿華佗,沒捉到,郡守盛怒之下,吐出一升多黑血,他的病就好了。

2、扁鵲換心

魯公扈、趙齊嬰二人有輕病,就一起請扁鵲治病,扁鵲對公扈說:「你的志氣強身體卻很弱,有計謀卻並不果斷,齊嬰你的志氣弱身體卻很好,沒有謀慮卻過於執著。如果把你們的心臟互換,就能平衡病也就好了。」

扁鵲讓二人喝了葯酒,他們昏死了很多天,剖開他們前胸找到了心臟,將它們互換放置好,然後給他們吃了神葯,於是二人過了一會便醒了,就像剛開始一樣的健康,後來二人就向扁鵲告辭回家了。

3、起死回生

一次扁鵲到了虢國,聽說虢國太子暴亡不足半日,還沒有裝殮。於是他趕到宮門告訴中庶子,稱自己能夠讓太子復活。中庶子認為他所說是無稽之談,人死哪有復生的道理。

扁鵲長嘆說:「如果不相信我的話,可試著診視太子,應該能夠聽到他耳鳴,看見他的鼻子腫了,並且大腿及至陰部還有溫熱之感。」中庶子聞言趕快入宮稟報,虢君大驚,親自出來迎接扁鵲。

扁鵲說:「太子所得的病,就是所謂的『屍厥』。人接受天地之間的陰陽二氣,陽主上主表,陰主下主里,陰陽和合,身體健康;現在太子陰陽二氣失調,內外不通,上下不通,導致太子氣脈紛亂,面色全無,失去知覺,形靜如死,其實並沒有死。」

扁鵲命弟子協助用針砭進行急救,刺太子三陽五會諸穴。不久太子果然醒了過來。扁鵲又將方劑加減,使太子坐了起來。又用湯劑調理陰陽,二十多天,太子的病就痊癒了。

這件事傳出後,人們都說扁鵲有起死回生的絕技。

4、對症下葯

張仲景在醫學上出了名,還虛心地為同行醫病,不失時機地向別的郎中學習。

從前,一些郎中們,只把醫術傳給自己的子孫,一般都不外傳。那時南陽有個名醫叫沈槐,已經七十多歲了,還沒有子女。他整天惆悵後繼無人,飯吃不下,覺睡不著,慢慢憂慮成病了。

當地的郎中們,來給沈槐看病,都縮一頭。老先生的病誰也看不好。越來越重了。張仲景知道後,就奔沈槐家來。

張仲景察看了病情,確診是憂慮成疾,馬上開了一個葯方,用五穀雜糧面各一斤,做成丸,外邊塗上硃砂,叫病人一頓食用。

沈槐知道了,心裡不覺好笑!他命家人把那五穀雜糧面做成的葯丸,掛在屋檐下,逢人就指著這葯丸把張仲景奚落一番。

親戚來看他時,他笑著說:「看!這是張仲景給我開的葯方。誰見過五穀雜糧能醫病?笑話!笑話!」

朋友來看他時,他笑著說:「看!這是張仲景給我開的葯方,誰一頓能吃五斤面,真滑稽!滑稽!」

同行的郎中來看他時,他笑著說:「看!這是張仲景給我開的葯方。我看幾十年病,聽就沒聽說過,嘻嘻!嘻嘻!」他一心只想這件事可笑,憂心多慮的事全拋腦後了,不知不覺地病就好了。

這時,張仲景來拜訪他,說:「恭喜先生的病好了!學生斗膽。」沈槐一聽恍然大悟,又佩服、又慚愧。

張仲景接著又說:「先生,我們做郎中的,就是為了給百姓造福,祛病延年,先生無子女,我們這些年青人不都是你的子女嗎?何愁後繼無人?」

沈槐聽了,覺得很有道理,內心十分感動。從此,就把自己的醫術全部傳授給了張仲景和其他年輕的郎中。

5、「堂」的來歷

張仲景在任長沙太守期間,正值疫癘流行,許多貧苦百姓慕名前來求醫。他一反封建官吏的官老爺作風,對前來求醫者總是熱情接待,細心診治,從不拒絕。

開始他是在處理完公務之後,在後堂或自己家中給人治病;後來由於前來治病者越來越多,使他接應不暇,於是他乾脆把診所搬到了長沙大堂,公開坐堂應診,首創了名醫坐大堂的先例,他的這一舉動,被傳為千古佳話。

後來,人民為了紀念張仲景,便把坐在葯店內治病的醫生通稱為「坐堂醫」。這些醫生也把自己開設的葯店取名為「××堂葯店」,這就是中醫葯店稱「堂」的來歷。

5. 中國古代神醫的故事有哪些

針灸之祖———黃帝 傳說中中原各族的共同領袖。現存《內經》即系託名黃帝 與歧伯、雷公等討論醫學的著作。此書對針刺的記載和論述特別詳細。
脈學倡導者———扁鵲 姓秦,名越人,戰國渤海郡鄭(今河北任丘)人。太子 屍厥已死,而治之復生;齊桓侯未病,而知其後五日不起,名聞天下。《史記·戰國策》推崇其為脈學倡導者。
外科之祖———華佗 華佗又名敷,字無化,後漢末沛國(今安徽亳州)人。尤擅外科,對「腸胃積聚」等病,飲麻沸散,須臾便知醉,腸洗浣,縫腹摩膏,施行腹部手術。
醫聖———張仲景 名機,漢末南陽郡(今河南南陽)人。相傳曾任長沙太守,當時傷寒流行,病死者甚多。他的著作《傷寒雜病論》總結了漢代300多年的臨床實踐經驗,對祖國醫學的發展有重大貢獻。
預防醫學的倡導者———葛洪 字稚川,自號抱朴子,晉朝丹陽句容(今屬江蘇)人。著有《肘後備急方》,書中最早記載一些傳染病如天花、恙蟲病癥候及診治。「天行發斑瘡」是世界上最早有關天花的記載。
葯王———孫思邈 唐朝京兆華原(今陝西耀縣)人,曾治癒唐太宗皇太後頭痛病,宮廷要留他做御醫,他謊稱采「長生不老葯」獻給皇上,偷跑了。監視他的人謊報采葯時摔死,太宗封他為葯王。
兒科之祖———錢乙 字仲陽,北宋鄆州(今山東東平)人。著《小兒葯證直訣》,以臟腑病理學說立論,根據其虛實寒熱而立法處方,比較系統地作出了辨證論治的範例。
法醫之祖———宋慈 宋朝福建人。所著《洗冤集錄》,是世界上最早的法醫文著。
葯聖———李時珍 字東壁,號頻湖,明朝蘄州(今湖北蘄春)人。長期上山采葯,深入民間,參考歷代醫書800餘種,經27年艱苦勞動,著成《本草綱目》,所載葯物共1758種。
《醫宗金鑒》總修官———吳謙 字文吉,清朝安徽歙縣人。乾隆時為太醫院院判。《醫宗金鑒》是清代御制欽定的一部綜合性醫書,全書90卷,是我國綜合性中醫醫書最完善簡要的一種。
扁 鵲
扁鵲,其真實姓名是秦越人,又號盧醫。據人考證,約生於周威烈王十九年(公元前四O七年),卒於赧王五年(公元前三一O年)。他為什麼被稱為「扁鵲」呢?這是他的綽號。綽號的由來可能與《禽經》中「靈鵲兆喜」的說法有關。因為醫生治病救人,走到哪裡,就為那裡帶去安康,如同翩翩飛翔的喜鵲,飛到哪裡,就給那裡帶來喜訊。因此,古人習慣把那些醫術高明的醫生稱為扁鵲。秦越人在長期醫療實踐中,刻苦鑽研,努力總結前人的經驗,大膽創新,成為一個學識淵博,醫術高明的醫生。他走南闖北,真心實意地為人民解除疾病的痛苦,獲得人民普遍的崇敬和歡迎。於是,人們也尊敬地把他稱為扁鵲。

扁鵲善於運用四診,尤其是脈診和望診來診斷疾病。

張仲景

明代陳嘉謨在《本草蒙筌》中引用《歷代名醫圖贊》一詩贊頌張仲景及其《傷寒雜病論》。

此中所說張仲景,名機,據傳當過長沙太守,所以有張長沙之稱。南陽郡涅陽(今河南省南陽縣)人,約生於東漢和平元年(公元一五O年),卒於建安二十四年(公元二一九年),活了七十歲左右。

《傷寒雜病論》是我國最早的理論聯系實際的臨床診療專書。它系統地分析了傷寒的原因、症狀、發展階段和處理方法,創造性地確立了對傷寒病的「六經分類」的辨證施治原則,奠定了理、法、方、葯的理論基礎。書中還精選 了三百多方,這些方劑的葯物配伍比較精煉,主治明確。如麻黃湯、桂枝湯、柴胡湯、白虎湯、青龍湯、麻杏石甘湯。這些著名方劑,經過千百年臨床實踐的檢驗,都證實有較高的療效,並為中醫方劑學提供了發展的依據。後來不少葯方都是從它發展變化而來。名醫華佗讀了這本書,嘖嘖贊嘆說:「此真活人書也」。喻嘉言高度贊揚張仲景的《傷寒論》,說:「為眾方之宗、群方之祖」。「如日月之光華,旦而復旦,萬古常明」(《中國醫籍考》)。歷代有關注釋、闡發此書的著作很多。特別是注釋、闡發《傷寒論》的著作,竟達三四百種之多。它的影響遠遠超出了國界,對亞洲各國,如日本、朝鮮、越南、蒙古等國的影響很大。特別是日本,歷史上曾有專宗張仲景的古方派,直至今天,日本中醫界還喜歡用張仲景方。日本一些著名中葯制葯工廠如小太郎、內田、盛劑堂等制葯公司出品的中成葯(浸出劑)中,傷寒方一般也佔60%以上(其中有些很明顯是傷寒方的演化方)。可見《傷寒雜病論》在日本中醫界有著深遠的影響,在整個世界都有著深遠的影響。

華 佗

華佗,字元化,沛國譙(今安徽亳縣)人。據人考證,他約生於漢永嘉元年(公元一四五年),卒於建安十三年(公元二0八年)。這考證很可疑。因為《後漢書·華佗傳》有華佗「年且百歲,而猶有壯容,時人以為仙」的記載。據此,華佗可能不止活了六十四歲。華佗生活的時代,當是東漢末年三國初期。那時,軍閥混亂,水旱成災,疫病流行,人民處於水深火熱之中。當時一位著名詩人王粲在其《七哀詩》里,寫了這樣兩句:「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這就是當時社會景況的真實寫照。目睹這種情況,華佗非常痛恨作惡多端的封建豪強,十分同情受壓迫受剝削的勞動人民。為此,他不願做官,寧願捍著金箍鈴,到處奔跑,為人民解脫疾苦。

皇甫謐

提起皇甫謐,人們可能立刻想到他編撰的《針灸甲乙經》。其實,除此之外,他還編撰了《歷代帝王世紀》、《高士傳》、《逸士傳》、《列女傳》、《元晏先生集》等書。他一生以著述為業。在醫學史和文學史上都負有盛名。
皇甫謐,幼名靜,字士安,自號玄晏先生。安定朝那(今甘肅靈台縣朝那鎮)人。生於東漢建安二十年(公元二一五年),卒於西晉太康三年(公元二八二年),活了六十八歲。

葛 洪

葛洪,字稚川,號抱朴子,人稱「葛仙翁」,丹陽句容縣(今江蘇省句容縣)人。約生於晉太康四年(公元二八三年),卒於東晉興寧元年(公元三六三年)。晚年,他隱居在廣東羅浮山中,既煉丹、采葯,又從事著述,直至去世。對他的一生,明代陳嘉謨在《本草蒙筌》中引用了《歷代名醫像贊》的一首詩來概括:「陷居羅浮,優游養導,世號仙翁,方傳肘後」。但這只說出了他煉丹采葯,隱逸求仙的一面。而他另外的一面卻被忽略了。其實,他是古代一位鼎鼎有名科學家,在醫學和制葯化學上有許多重要的發現和創造,在文學上也有許多卓越的見解。他的著作,約有五百三十卷。不過,大多已經散佚,流傳至今的,主要有《抱朴子》和《肘後救卒方》。《抱朴子》是一部綜合性的著作,分內篇二十卷,外篇五十卷。內篇說的是神仙方葯,鬼怪變化,養生延年,禳邪卻病等事,屬於道教的著作。但其中《金丹》、《仙葯》、《黃白》等部分是總結我國古代煉丹術的名篇;外篇說的是人間得失,世道好壞等事。其中《鈞世》、《尚博》、《辭義》等篇,是著名的文論著作。《肘後救卒方》簡稱《肘後方》,是他在廣東編著的一部簡便切用的方書。收錄的方葯大部分行之有效,采葯容易,價錢便宜。而且,篇帙不大,可掛在肘後隨行(即今天所說的袖珍本),即使在缺醫少葯的山村、旅途,也可隨時用來救急。所以,受到歷代群眾的歡迎。葛洪的醫學著作,據史籍記載,尚有《金匱葯方》一百卷,《神仙服食方》十卷,《服食方》四卷,《玉函煎方》五卷。

孫思邈

孫思邈,京兆華原(今陝西省耀縣)人,約生於隋開皇元年(公元五八一年),卒於唐永淳元年(公元六八二年),活了一百零二歲(有的考證活了一百四十一歲)。人們把他當做「神仙」,尊稱為「葯王 」。

錢 乙
我國醫學史上第一個著名兒科專家錢乙撰寫的《小兒葯證直訣》,是我國現存的第一部兒科專著。它第一次系統地總結了對小兒的辨證施治法,使兒科自此發展成為獨立的一門學科。後人視之為兒科的經典著作,把錢乙尊稱為「兒科之聖」,「幼科之鼻祖」。

錢乙,字仲陽。祖籍浙江錢塘,後祖父北遷,遂為東平鄆州(今山東鄆城縣)人。約生於宋明道元年(公元一O三二年),卒於政和三年(公元一一一三年)。

錢乙的一生,在治學上最突出的地方,就是「專一為業,垂四十年」。

朱震亨

金元四大家中,朱震亨所出最晚。他先習儒學,後改醫道,在研習《素問》、《難經》等經典著作的基礎上,訪求名醫,受業於劉完素的再傳第子羅知悌,成為融諸家之長為一體的一代名醫。朱震亨以為三家所論,於瀉火、攻邪、補中益氣諸法之外,尚嫌未備滋陰大法。力倡「陽常有餘,陰常不足」之說,申明人體陰氣、元精之重要,故被後世稱為「滋陰派」的創始人。臨證治療,效如桴鼓,多有服葯即愈不必復診之例,故時人譽之為「朱一貼」。弟子眾多,方書廣傳,是元代最著名的醫學家。朱震亨,字彥修(1281——1358年),享年78歲。

李時珍

李時珍,字東璧,號瀕湖,湖北蘄(今湖北省蘄春縣)人,生於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公元一五一八年),卒於神宗萬曆二十一年(公元一五九三年)。他家世代業醫,祖父是「鈴醫」。父親名聞,號月池,是當地名醫。那時,民間醫生地位很低。李家常受官紳的欺侮。因此,父親決定讓二兒子李時珍讀書應考,以便一朝功成,出人頭地。李時珍自小體弱多病,然而性格剛直純真,對那些空洞乏味的八股文,怎麼也學不進去。自十四歲中了秀才後九年,三次到武昌考舉人,都落第了。於是,他放棄了科舉作官的打算,專心學醫,於是求父親說:「我今年二十三歲了,老是考不上,您還是讓我學醫吧!」並且表示了這樣的決心:「身如逆流船,心比鐵石堅。望父全兒志,至死不怕難。」李月池在冷酷的事實面前終於醒悟了,同意兒子的要求,並精心地教他。不幾年,李時珍果然成 很有名望的醫生。大約到了三十八歲,就被武昌的楚王召去,任王府「奉祠正」,兼管良醫所事務。三年後,又被推薦上京任太醫院判。太醫院是專為宮廷服務的醫療機構,當時,被一些庸醫弄得烏煙瘴氣。只任職一年,李便辭職回鄉。

葉天士

葉天士,名桂,號香岩,又號上律老人。江蘇吳縣人,約生於清代康熙五年(公元一六六六年),卒於乾隆十年(公元一七四五年)。

葉天士信守「三人行必有我師」的古訓。不管什麼人,只要比自己有本事的,他都希望拜之為師。這樣,他的老師有長輩,有同行,有病人,甚至有端中的和尚。當他打聽到某人善治某病,就欣然前往,學成後才離去。從十二歲到十八歲僅僅六年,他除繼家學外,先後踵門求教過的名醫,就有十七人。葉天士的虛心求教,「師門深廣」,確實令人肅然起敬

6. 中國歷史上的醫學家的小故事30字

春秋時期有一位名醫,人們都叫他扁鵲。他醫術高明,經常出入宮廷為君王治病。有一天,扁鵲巡診去見蔡桓公。禮畢,他侍立於桓公身旁細心觀察其面容,然後說道:「我發現君王的皮膚有病。您應及時治療,以防病情加重。」桓公不以為然地說:「我一點病也沒有,用不著什麼治療。」扁鵲走後,桓公不高興地說:「醫生總愛在沒有病的人身上顯能,以便把別人健康的身體說成是被醫治好的。我不信這一套。」
10天以後,扁鵲第二次去見桓公。他察看了桓公的臉色之後說:「您的病到肌肉裡面去了。如果不治療,病情還會加重。」桓公不信這話。扁鵲走了以後,他對「病情正在加重」的說法深感不快。
又過了10天,扁鵲第三次去見桓公。他看了看桓公,說道:「您的病已經發展到腸胃裡面去了。如果不趕緊醫治,病情將會惡化。」桓公仍不相信。他對「病情變壞」的說法更加反感。
照舊又隔了10天,扁鵲第四次去見桓公。兩人剛一見面,扁鵲扭頭就走。這一下倒把桓公搞糊塗了。他心想:「怎麼這次扁鵲不說我有病呢?」桓公派人去找扁鵲問原因。扁鵲說:「一開始桓公皮膚患病,用湯葯清洗、火熱灸敷容易治癒;稍後他的病到了肌肉裡面,用針刺術可以攻克;後來桓公的病患至腸胃,服草葯湯劑還有療效。可是目前他的病已入骨髓,人間醫術就無能為力了。得這種病的人能否保住性命,生殺大權在閻王爺手中。我若再說自己精通醫道,手到病除,必將遭來禍害。」
5天過後,桓公渾身疼痛難忍。他看到情況不妙,主動要求找扁鵲來治病。派去找扁鵲的人回來後說:「扁鵲已逃往秦國去了。」桓公這時。他掙扎著在痛苦中死去。

7. 你還知道哪些古代名醫治病救人的故事

有鄭國名醫,姓秦名緩,字越人。寓於齊之盧
村,因號盧醫。少時開邸舍
,有長桑君來寓。秦緩知其異人,
厚待之,不責其直 。長桑君感之,授以神葯,以上池水服之,眼目如鏡,暗中能見鬼物,雖人在隔牆,亦能見之。以此視人病症,五臟六腑,無不洞燭,特以診脈為名耳。古時有個扁鵲,與軒轅黃帝同時,精於醫葯。人見盧醫手段高強,遂比之古人,亦號為扁鵲。先年扁鵲曾游虢國,適值虢太子暴蹶而死。扁鵲過其宮中,自言能醫。內侍曰:「太子已死矣,安能復生?」扁鵲曰:「請試之。」內侍報知虢公。虢公流淚沾襟,延扁鵲入視。扁鵲教其弟子陽厲,用砭石針之。須臾,太子蘇,更進以湯葯,過二旬復故。世人共稱扁鵲有回生起死之術。
扁鵲周遊天下,救人無數。一日,游至臨淄,謁見齊桓
公,奏曰:「君有病在腠理,不治將深。」桓公曰:「寡人不曾有疾。」扁鵲出。後五日復見,奏曰:「君病在血脈,不可不治。」桓公不應。後五日又見,奏曰:「君之病已在腸胃矣。 宜速治也!」桓公復不應。扁鵲退,桓公嘆曰:「甚矣,醫人之喜於見功也!無疾而謂之有疾。」過五日,扁鵲又求見,望見桓公之色,退而卻走。桓公使人問其故。曰:「君之病在骨髓矣!夫腠理,湯熨之所及也。血脈,針砭之所及也。腸胃,酒醪之所及也。今在骨髓,雖司命 其奈之何!臣是以不言而 退也。」又過五日,桓公果病,使人召扁鵲。其館人曰:「秦先生五日前已束裝而去矣。」桓公懊悔無已。

8. 中國古代醫生的傳奇故事,歷史上有哪些名醫

醫聖———張仲景
名機,漢末南陽郡(今河南南陽)人。相傳曾任長沙太守,當時傷寒流行,病死者甚多。他的著作《傷寒雜病論》總結了漢代300多年的臨床實踐經驗,對祖國醫學的發展有重大貢獻。
他自小好學深思,「博通群書,潛樂道術。」後來,張仲景成為良醫,被人稱為「醫中之聖,方中之祖。」

熱點內容
祝福他的短句 發布:2024-05-12 01:34:02 瀏覽:832
什麼止境成語 發布:2024-05-12 01:08:00 瀏覽:698
二百字小故事 發布:2024-05-12 00:46:26 瀏覽:450
我和運動的故事 發布:2024-05-12 00:46:10 瀏覽:734
日爽了故事 發布:2024-05-12 00:13:10 瀏覽:821
寫雪景的詞語 發布:2024-05-11 23:43:05 瀏覽:813
描寫風的四字成語 發布:2024-05-11 23:40:28 瀏覽:235
泰國電影真和肯 發布:2024-05-11 22:10:55 瀏覽:885
劫匪的故事 發布:2024-05-11 21:41:12 瀏覽:111
老男孩筷子兄弟微電影在線觀看 發布:2024-05-11 21:40:56 瀏覽: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