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岳母的故事
發布時間: 2022-06-14 00:39:06
『壹』 岳母刺字的故事,200字左右
岳飛十五六歲時,北方的金人南侵,宋朝當權者腐敗無能,節節敗退,國家處在生死存亡的關頭。岳飛投軍抗遼。不久因父喪,退伍還鄉守孝。
1126年,金兵大舉入侵中原,岳飛再次投軍。臨行前,姚太夫人把岳飛叫到跟前,說:"現在國難當頭,你有什麼打算?"
"到前線殺敵,精忠報國!"
姚太夫人聽了兒子的回答,十分滿意,"精忠報國"正是母親對兒子的希望。她決定把這四個字刺在兒子的背上,讓他永遠銘記在心。
岳飛解開上衣,露出瘦瘦的脊背,請母親下針。
姚太夫人問:"孩子,針刺是很痛的,你怕嗎?"
岳飛說:"母親,小小鋼針算不了什麼,如果連針都怕,怎麼去前線打仗!"
姚太夫人先在岳飛背上寫了字,然後用綉花針刺了起來。但「國」字沒有一點,象徵國內無首。刺完之後,岳母又塗上醋墨。從此,"精忠報國"四個字就永不褪色地留在了岳飛的後背上。 母親的鼓舞激勵著岳飛。
(1)我和岳母的故事擴展閱讀:
岳飛是宋朝將領,而他所面臨的敵人是金朝。但實際上,宋朝和金朝都屬於中華民族,所以他的抗爭行為並不算是對外抗爭,而是內部斗爭。所以,再把岳飛當做民族英雄,這樣的做法並不恰當。
而且參與編寫教材的人也振振有詞,比如北師大游彪教授說:「稱岳飛是民族英雄的人,根本不了解「中華」兩字的含義。「中華」包含「中原」和「華夏」。宋金原本一家人,兄弟打架,不計前嫌,刪除岳飛民族英雄的稱號,既合乎時宜,也眾望所歸。
後來專家給出答案,今時不同往日,當初的女真族契丹都已經融入了中華民族,不可以在說這些是外族,這樣稱呼不利於民族團結,而現在,只能稱呼為「愛國志士」,不可以在稱呼民族英雄,專家並且建議,以後課本里也不可以用民族英雄稱呼岳飛,都改為「愛國志士」。
熱點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