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教師講故事
㈠ 幼兒園教師參加講故事比賽講哪些兒童故事比較新穎有趣
灰姑娘,小紅帽,海的女兒,白雪公主,七個小矮人,豌豆公主。
㈡ 幼師怎樣講故事
幼師講故事要靈活選材、巧妙加工、形象講述、巧用眼神和肢體語言、技巧運用。
一、靈活選材
應選擇那些思想觀點正確,內容新鮮健康,符合幼兒身心發展要求的故事作品。特別是在幼兒教育中,更應選擇情節圍繞中心展開,符合幼兒生活實際,人物形象鮮明突出的故事。
小班幼兒:年齡尚小,認知水平較低,宜選擇內容單純、情節簡單、形象生動帶有重復內容的故事。
中班幼兒:理解水平逐步提高,可以選擇與幼兒生活聯系緊密的幼兒生活故事、情節稍曲折的中外經典童話故事。
大班幼兒:自我控制能力增強,想像力豐富,可選擇情節生動篇幅較長的童話故事、神話故事、寓言故事都可以選擇,還可以適當增加一些科普故事。
五、技巧運用
1、設置適當的提問,合理的停頓
孩子的注意力集中時間比較短,所以在講述比較長的故事時不要一氣呵成,適當地設置一些提問,或者賣一下關子,其實是再次引起孩子的興趣,讓他們重新集中注意力來聽講故事。
2、模仿小動物叫聲
在講到小狗時,如果能「汪、汪、汪」叫幾聲,那樣聽故事的小朋友就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小狗的形象也鮮活起來了。在模仿動物叫聲的時候,盡量真實且帶有童趣的話,會提升整個故事的效果。
3、鼓勵孩子與故事中的角色進行互動
幼兒階段的孩子,他們有著想像與真實不能分清界限的特點,所以可以根據孩子的這一思維特點,讓孩子直接融入到故事的情節中。
㈢ 適合幼師技能節比賽講的幼兒故事有哪些
適合幼師技能節比賽講的幼兒故事有:猴吃西瓜、鴨媽媽找蛋、沒有牙齒的大老虎、兩只笨狗熊、愛美的小公雞。
1、猴吃西瓜
猴王找到了一個大西瓜,可是,怎麼吃呢?
這個猴啊,是從來也沒有吃過西瓜。忽然,他想出了一條妙計,於是,把所有的猴都招集來了。他清了清嗓子:「咳咳,今天,我找到了一個大西瓜。至於這西瓜的吃法嘛,我當然……當然是知道的。不過,我要考驗一下大夥的智慧,看看誰能說出這西瓜的吃法。
如果說對了,我可以多賞他一塊。如果說錯了,我可要懲罰他!」大夥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是誰也沒有吃過西瓜。小毛猴眨巴眨巴眼睛,撓了撓腮說:「我知道,吃西瓜是吃飆!」不對!小毛猴說得不對!」
禿尾巴猴跳了起來:「我小的時候跟我媽去姥姥家,吃過甜瓜,吃甜瓜就是吃皮。我想,這甜瓜也是瓜,西瓜也是瓜,吃西瓜嘛,當然也是吃皮咯。」這時候,大夥爭執起來,有的說:「吃西瓜吃皮!有的說:「吃西瓜吃飆!」
可爭了半天,也沒爭出個結果,於是都不由的把目光集中到一個老猴的身上……這老猴認為出頭露面的機會來了,他捋了捋鬍子,打掃了一下嗓子說:「這吃西瓜嘛,當然…..當然是吃皮咯。我從小就愛吃西瓜,而且.……而且一直都是吃皮的。
我想,我之所以老而不死,就是因為吃了這西瓜皮的緣故.……」大夥都歡呼起來:「對!吃西瓜吃皮!「吃西瓜吃皮!..…猴王認為找到了正確答案,他站起身來,上前一步,開言道:「對!大夥說得對!吃西瓜是吃皮。
哼!就小毛猴崽子一個人說吃西瓜吃,那就讓他一個人吃吧!咱們大夥,都吃西瓜皮!」西瓜一刀兩半,小毛猴吃。大夥,是共分西瓜皮……有個猴吃了兩口,就捅了捅旁邊的說:哎,我說這可不是滋味啊!」「咳,老弟,我常吃西瓜,西瓜嘛,就是這味......」
4、兩只笨狗熊
狗熊媽媽有兩個孩子,一個叫大黑,一個叫小黑,它們長得挺胖,可是都很笨,是兩只笨狗熊。
有一天,天氣真好,哥兒倆手拉手一起出去玩。它們走著、走著,忽然看見路邊有一塊乾麵包,撿起來聞聞,嘿,香噴噴!可是只有一塊乾麵包,兩只小狗熊怎麼吃呢?大黑怕小黑多吃一點,小黑也怕大黑多吃一點,這可不好辦呀!
大黑說:「咱們分了吃,可要分得公平,我的不能比你的小。」小黑說:「對,要分得公平,你的不能比我的大。」哥兒倆正鬧著呢,狐狸來了,它看見乾麵包,眼睛骨碌碌一轉,說:「噢。你們是怕分得不公平吧,讓我來幫你們分吧。」
哥兒倆說:「好,咱們就讓狐狸來分吧。」狐狸接過乾麵包,恨不得一口吞下去,可是它並沒有這樣做,而是隨手把乾麵包分成了兩塊,哥兒倆一看,連忙叫起來:「不行!不行!一塊大,一塊小。」
狐狸說:「你們別著急,既然這一塊大一點兒,那我就咬它一口。」狐理張開大嘴,啊鳴咬了一口,哥兒倆一看,又叫了起來:「不行,不行,這塊大的被你咬了一口,又變成小的了。
狐狸說:「你們急什麼,大的我再咬它一口就小了。」狐狸張開大嘴又啊鳴咬了一口,哥兒倆一看,急得叫起來:「那塊大的被你咬了一口,又變成小的了。」
狐狸就這樣,這塊咬一口,那塊咬一口,乾麵包只剩下小手指那麼一點兒了。它把一丁點兒大的乾麵包分給大黑和小黑,說:「現在兩塊乾麵包都一樣大小了,吃吧,吃吧。」大黑和小黑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句話也說不出來。小朋友們說說看,它們是不是兩只笨狗熊?
5、愛美的小公雞
小公雞,真神氣,戴著小紅帽,穿著花花衣。「喔喔,看我多美麗!」有一天大清早,小公雞跑啊跑,跑到樹林里,碰見啄木鳥。
「啄木鳥阿姨,啄木鳥阿姨,瞧瞧我的小紅帽,瞧瞧我的花花衣,喔喔,誰也不能比!」「
嘿嘿嘿,小公雞,別誇口,樹林裡面走一走,看看誰個美誰個丑!」小公雞不服氣,撲撲翅膀往前走,碰見蜜蜂在采蜜。
「小蜜蜂,小蜜蜂,咱們比一比,到底誰美麗。」小蜜蜂微微笑:「我啊,忙著采蜜,你去跟人家比吧!」小公雞臉一紅,撲撲翅膀往前走,碰見青蛙在捉蟲,「小青蛙,小青蛙,到底誰美麗,咱們比一比!」
小青蛙,叫呱呱:「我啊,忙著捉害蟲,你還是跟人家去比吧!」小公雞挺生氣,撲撲翅膀往前走,碰見兔子在挖地。「小兔子,小兔子,咱們比一比,到底誰美麗!」小兔子擺擺手,「我啊忙著種蘿卜,你沒事,你快走!」
小公雞,發了火,撲撲翅膀往前走,碰見松鼠摘松果。「小松鼠,小松鼠,到底誰美麗,咱們比一比!」小松鼠笑哈哈:「我啊忙著摘松果,你東游西盪在幹啥?」小公雞泄了氣,拖著尾巴往前走,碰見白馬背東西,「白馬哥哥,白馬哥,瞧我長得多美麗,可是誰也瞧不起!」
白馬笑味咪,告訴小公雞:「小紅帽,花花衣,沒有什麼了不起,誰個愛勞動,這才真的是美麗!」小公雞從此早早起,早起鳴鳴啼,告訴大家天亮了,大家都歡喜。小公雞從此再不說「瞧我多美麗」,可是大家都誇他是:美麗的小公雞!
㈣ 淺談幼兒教師如何講好故事
故事作為一種重要的文學形式,在幼兒園的語言活動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關於語言領域的目標之一就是「喜歡聽故事、看圖書」。 教師給幼兒講故事,是一種綜合性的教育實踐,也可以說是以故事為形式的教學活動,故事不僅內容含豐富的各方面知識,而且有較為標準的語言形式,使幼兒極易接受。同時故事作為文學形式,充滿童趣,幼兒在極易接受的同時也產生濃厚的興趣,這是個向幼兒進行教育,傳授知識,發展語言的重要文學形式。 一、選擇適宜的好故事。 給幼兒講故事,既要考慮幼兒的心理需求,又要考慮故事的教育性。要選擇那些思想健康,藝術性強,具體生動,饒有情趣,又符合幼兒年齡特徵和生活實際的幼兒易於接受的故事。對幼兒來說,童話、神話故事最有魅力,如《安徒生童話選》、《格林童話》、《葉聖陶童話選》等都是講故事的好材料。 幼兒兒期有兩個顯著的特點,一是喜歡擬人,把小貓、小狗甚至小瓶子、小凳子等都想像成「人」;二是「真假不分」,對虛幻與真實還缺乏分析。這兩個特點正是童話故事中經常出現的,什麼小貓和小狗對話呀,小凳和小瓶會走路呀,等等,幼兒把它們當作真人真事,聽得津津有味,感到其樂無窮。另外,童話說的是孩子話,口語多,句子結構簡短,且篇幅小,角色不多,主題簡單明了,好壞分明,幼兒易於接受,樂於模仿。對大一點的幼兒,要選擇有些懸念的故事,那些一猜就著,聽了開頭就知道結尾的故事,他們一般不感興趣。 二、講前認真分析故事。 選擇好故事後要進行分析,以准確地掌握故事的中心思想,確定教育目的。找出故事的重點段落和重點詞,重點句,在分析故事的中心思想和重點基礎上,還應針對故事內容,提出幫助幼兒需要理解的問題。對那些故事內容很好,但情節、語言偏深奧的故事,就需要教師進行適當的改編。去掉一些次要的情節,把較難的詞句改為幼兒能夠接受的語言。 給幼兒講故事前,老師一定要認真閱讀故事,熟悉和理解故事的內容,要具體分析故事情節的開端,發展,高潮,結局。特別要抓住故事的高潮。還要分析人物(角色)的性格特徵和作者傾注在故事主角身上的感情,通過情節和角色的分析准確故事的主題思想。只有透徹地,正確地理解,使自己的感情和故事的角色產生共鳴,才能在講故事時以真摯而強烈的情感去感染幼兒,激起幼兒感情上的共鳴。另外,分析角色時還要區別角色之間的細微差別,仔細揣摩各個角色不同的性格特徵,表現不同的動作,表情,心理活動,語言特徵等。 三、講述故事要講究藝術性。 給幼兒講故事要掌握技巧,如果照本宣科,平鋪直敘,幼兒肯定會興味索然。因此,在講述的時候必須要講究一定的方式方法,要有藝術性。 第一,開個好頭。教師在開始講故事的時候,態度要和藹可親,要有親和力,開講前猜個謎語或提個問題或看個圖片等,引起興趣,再自然引出故事。這樣孩子們才容易被吸引,注意力自然就集中了,更樂於去聽。 第二,充分關注幼兒。故事要講不要念,也不要背,語言要口語化。而且要有對象感,講故事時,要時時想著他們,看著他們,注意他們的反應。試想如果老師講故事的時候一直看著書,完全不顧幼兒的反應,不管幼兒是否在聽,這樣的講述肯定不會有好的效果。 第三,講述要有感染力。要有起伏高低,抑揚頓挫。根據故事情節的發展,聲音有高有低,節奏有快有慢,重點的地方要突出。要有動作,有表情。要想把故事講活,不但要有喜怒哀樂的變化,而且應學會用眼神和手勢,做到心到、話到、眼到、手到。 第四,要有參與性。故事活動不是教師一個人就能完成的,如果僅僅是教師一個人在講,那就不是一次有意義的活動,幼兒也會覺得索然無味。教師在講述的過程中,一定要讓幼兒參與進來,或聽,或看,或說,或思考,這樣才能達到活動的目標。 四、融合有趣相宜的游戲。 游戲是幼兒最喜歡的活動,也是最基本的活動,這一點在講故事的活動中也不例外。融合了相宜的游戲,幼兒活動的積極性會更高,如果游戲安排得當,還會起到促進理解故事內容、激發幼兒說話慾望的作用。例如:在故事《送椅子》的講述前,可以先組織幼兒玩了「搶椅子」的游戲,並讓「搶」到椅子和沒「搶」到椅子的幼兒說說自己的心情和感想,這就對接下來的故事有了鋪墊作用。而在故事《龜兔賽跑》的講述前,可以安排音樂模仿游戲,鼓勵幼兒自由模仿、創編烏龜和兔子的動作,激發了幼兒的興趣。在講述完之後,可以組織幼兒進行賽跑,讓幼兒體會到「堅持」」的感受和含義等。在諸如此類的游戲中,不僅提高了幼兒參與故事活動的興趣,也使幼兒對語言的學習和運用得到了更寬松、自然的環境。 五、要善於啟發誘導,捕捉興趣點。 給幼兒講故事不是為了敷衍幼兒,而是為了增進幼兒智慧,培養他們良好的個性品質。因此在講故事時,要注意給幼兒以多方面的啟迪。比如在講前、講後或在重要的地方提出一些問題,如「誰對,誰不對,為什麼」,「你喜歡誰,不喜歡誰,原因是什麼」,待幼兒回答後再問「以後會怎麼樣」、「會得到什麼結果」等等,使幼兒邊聽、邊想、邊構思,這樣能加深幼兒對故事內容的理解,又能啟發他們思考,發展思維能力和想像能力。總之,要想繪聲繪色地講好每一個故事,並使之能吸引孩子,對孩子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是需要多學多練,熟練掌握故事的藝術處理方法的。同時,這也是幼兒教師必備的一項基本技能和素養,需要廣大幼兒教師在日常工作中不斷總結和積累才能得到提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