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讀書故事
❶ 孔子讀書故事 急用...
孔子尊師
公元前521年春,孔子得知他的學生宮敬叔奉魯國國君之命,要前往周朝京都洛陽去朝拜天子,覺得這是個向周朝守藏史老子請教「禮制」學識的好機會,於是徵得魯昭公的同意後,與宮敬叔同行。到達京都的第二天,孔子便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老子。正在書寫《道德經》的老子聽說譽滿天下的孔丘前來求教,趕忙放下手中刀筆,整頓衣冠出迎。孔子見大門里出來一位年逾古稀、精神矍鑠的老人,料想便是老子,急趨向前,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弟子禮。進入大廳後,孔子再拜後才坐下來。老子問孔子為何事而來,孔子離座回答:「我學識淺薄,對古代的『禮制』一無所知,特地向老師請教。」老子見孔子這樣誠懇,便詳細地抒發了自己的見解。
回到魯國後,孔子的學生們請求他講解老子的學識。孔子說:「老子博古通今,通禮樂之源,明道德之歸,確實是我的好老師。」同時還打比方贊揚老子,他說:「鳥兒,我知道它能飛;魚兒,我知道它能游;野獸,我知道它能跑。善跑的野獸我可以結網來逮住它,會游的魚兒我可以用絲條縛在魚鉤來釣到它,高飛的鳥兒我可以用良箭把它射下來。至於龍,我卻不能夠知道它是如何乘風雲而上天的。老子,其猶龍邪!」
毛澤東的讀書故事suweijie - BY - 2007-4-8 12:26:00幾十年來,毛主席一直很忙,可他總是擠出時間,哪怕是分分秒秒,也要用來看書學習。他的中南海故居,簡直是書天書地,卧室的書架上,辦公桌、飯桌、茶幾上,到處都是書,床上除一個人躺卧的位置外,也全都被書佔領了。
為了讀書,毛主席把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都用上了。在游泳下水之前活動身體的幾分鍾里,有時還要看上幾句名人的詩詞。游泳上來後,顧不上休息,就又捧起了書本。連上廁所的幾分鍾時間,他也從不白白地浪費掉。一部重刻宋代淳熙本《昭明文選》和其他一些書刊,就是利用這時間,今天看一點,明天看一點,斷斷續續看完的。
毛主席外出開會或視察工作,常常帶一箱子書。途中列車震盪顛簸,他全然不顧,總是一手拿著放大鏡,一手按著書頁,閱讀不輟。到了外地,同在北京一樣,床上、辦公桌上、茶幾上、飯桌上都擺放著書,一有空閑就看起來。
毛主席晚年雖重病在身,仍不廢閱讀。他重讀了解放前出版的從延安帶到北京的一套精裝《魯迅全集》及其他許多書刊。
有一次,毛主席發燒到39度多,醫生不準他看書。他難過地說,我一輩子愛讀書,現在你們不讓我看書,叫我躺在這里,整天就是吃飯、睡覺,你們知道我是多麼地難受啊!工作人員不得已,只好把拿走的書又放在他身邊,他這才高興地笑了。
認真地學,反復地讀
毛主席從來反對那種那種只圖快、不講效果的讀書方法。他在《讀韓昌黎詩文全集》時,除少數篇章外,都一篇篇仔細琢磨,認真鑽研,從詞彙、句讀、章節到全文意義,哪一方面也不放過。通過反復誦讀和吟詠,韓集的大部分詩文他都能流利地背誦。《西遊記》、《紅樓夢》、《水滸傳》、《三國演義》等小說,他從小學的時候就看過,到了六十年代又重新看過。他看過的《紅樓夢》的不同版本差不多有十種以上。一部《昭明文選》,他上學時讀,五十年代讀,六十年代讀,到了七十年代還讀過好幾次。他批註的版本,現存的就有三種。傑克·倫敦的「餓狼式」讀書法讀書方法是很重要的,
只要自己要學,都能學好。
魯迅先生從小認真學習。少年時,在江南水師學堂讀書,第一學期成績優異,學校獎給他一枚金質獎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樓街頭賣掉,然後買了幾本書,又買了一串紅辣椒。每當晚上寒冷時,夜讀難耐,他便摘下一顆辣椒,放在嘴裡嚼著,直辣得額頭冒汗。他就用這種辦法驅寒堅持讀書。由於苦讀書,後來終於成為我國著名的文學家。
❷ 孔子關於學習的小故事
1、孔子學琴
孔子學琴,鍥而不舍,學習一首琴曲,不單會彈,還要深入到更深的層次里。即使師襄子說可以了,要進一步教孔子別的,但對孔子來說,還不算真正學會。
於是,孔子不斷深入,從會彈,到掌握技巧,又進一步到了解它的意趣,進而,再去領會曲子所描述的人物。看到孔子如此專心一致、刻苦鑽研的學習態度與那鍥而不舍的求學精神時,真是讓我們深受感動。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學習需要用心專一,深入其中。倘若停留在表面,或是深入得不徹底,就很難領悟到其中更深的道理。
而且學習也不是為別人學,是為我們自己學,為更好掌握知識,提升能力,服務社會而學。因此,真正有志於學習的人,會用心投入,深入下去,不會輕易帶過或是半途而廢。
2、以漁夫為師
一天,孔子與學生在樹林里休息,孔子聽到河邊的漁夫說的話很有深度,立刻走到漁夫面前,尊敬地拜了拜他,說:「我從小就開始求學,現在都69歲了,還沒聽過如此高深的教導,因此來向您請教。」
漁夫亳不客氣地闡述了自己的見解。孔子聽了很受啟發,不斷地點頭。最後,孔子謙卑地對漁夫說:「遇到先生真是我的幸運,我願意做你的學生。
3、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孔子以好學著稱,對於各種知識都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因此他多才多藝,知識淵博,在當時是出了名的,幾乎被當成無所不知的聖人,但孔子自己不這樣認識,孔子曰:「聖則吾不能,我學不厭,而教不倦也。」
孔子學無常師,誰有知識,誰那裡有他所不知道的東西,他就拜誰為師,因此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4、學習與人為善
孔子創立了以仁為核心的道德學說,他自己也是一個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樂於助人,待人真誠、寬厚。「己所不欲,毋施於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躬自厚而薄責於人」 等第,都是他的做人准則。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是孔子對自己一生各階段的總結。
5、拜見老子
老子見孔子千里迢迢而來,非常高興。問孔子:「你已經得道了吧?」孔子說:「我求了二十七年,仍然沒有得到啊。」初次會話之後,老子又引孔子訪大夫萇弘。並且引領孔子觀祭神的典禮,考察宣教的地方,察廟會禮儀,使孔子感嘆不已,獲益不淺。
孔子說:「我見到老子,覺得他的思想境界就象遨遊在太虛中的龍,使我干張嘴說不出話,舌頭伸出來也縮不回去,弄得我心神不定,不知道他到底是人還是神啊。老聃,真吾師也!」
❸ 孔子的讀書故事 特別簡短
韋編三絕
成語典故
春秋時的書,主要是以竹子為材料製造的,把竹子破成一根根專竹簽,稱為屬竹「簡」,用火烘乾後在上面寫字。竹簡有一定的長度 和寬度,一根竹簡只能寫一行字,多則幾十個,少則八九個。一部書 要用許多竹簡,這些竹簡必須用牢固的繩子之類的東西編連起來才 能閱讀。像《易》這樣的書,當然是由許許多多竹簡編連起來的,因此 有相當的重量。
孔丘花了很大的精力,把《易》全部讀了一遍,基本上了解了它 的內容。不久又讀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點。接著,他又讀第三 遍,對其中的精神、實質有了透徹的理解。在這以後,為了深入研究 這部書,又為了給弟子講解,他不知翻閱了多少遍。這樣讀來讀去,把串連竹簡的牛皮帶子也給磨斷了幾次,不得不多次換上新的再使 用。 即使讀到了這樣的地步,孔子還謙虛他說:「假如讓我多活幾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易》的文與質了。」
❹ 誰知道有關於孔子勤奮好學的故事。
勤奮好學的故事:孔子學琴
孔子在學習方面是很虛心,尤為刻苦。有一次孔子隨師襄學鼓琴。曲名是《文王操》。孔子苦苦地練了很多日子,師襄子說:「可以了。」孔子說:「我已經掌握了這個曲子的彈法,但未得其數。」
又練了很多日子,師襄子又說:「可以了,你已經很熟悉了」可是孔子仍說:「不可以,還不夠熟悉。」又過了相當的時間,師襄子認為這回真的可以了,可是孔子仍然認為自己沒有彈好這首樂曲。
最後,孔子通過反復鑽研,體會琴曲的內涵,直到他看到文王的形象在樂曲中表現出來了,才罷休。
(4)孔子的讀書故事擴展閱讀
孔子的其他故事
魯國有一道法律,如果魯國人在外國見到同胞遭遇不幸,淪落為奴隸,只要能夠把這些人贖回來幫助他們恢復自由,就可以從國家獲得金錢的補償和獎勵。
孔子的學生子貢,把魯國人從外國贖回來,但不向國家領取金錢。孔子說:「賜(端木賜,即子貢),你錯了!聖人做的事,可用來改變民風世俗,教導可以傳授給百姓,不僅僅是有利於自己的行為。
現在魯國富的人少窮人多,向國家領取補償金,對你沒有任何損失;但不領取補償金,魯國就沒有人再去贖回自己遇難的同胞了。」
孔子的另一學生子路,救起一名溺水者,獲救者為了表示感謝送了他一頭牛,子路收下了。孔子高興地說:「魯國人從此一定會勇於救落水者了。」
❺ 關於孔子的故事50字
孔子的故事:
1:孔子誤會了顏回
有次孔子受困在陳蔡一帶的地區,有七天的時間沒有嘗過米飯的滋味。
有一天中午,他的第子顏回討來一些米煮稀飯。飯快要熟的時候,孔子看見顏回居然用手抓取鍋中的飯吃。
孔子故意裝作沒有看見,當顏回進來請孔子吃飯時,孔子站起來說:「剛才孟李祖先告訴我,食物要先獻給尊長才能進食,豈可自己先吃呢?
顏回一聽,連忙解釋說:「夫子誤會了,剛才我是因看見有煤灰掉到鍋中,所以把弄臟的飯粒拿起來吃了。
孔子嘆息道:「人可信的是眼睛,而眼睛也有不可靠的時候,所可依靠的是心,但心也有不足靠的時候。
2喪家之犬
一次孔子到了鄭國與弟子走散,孔子呆在城牆東門旁發呆,鄭國有人對子貢說:「東門邊有個人,他的前額像堯,他的脖子像皋陶,他的肩部像子產,不過自腰部以下和大禹差三寸。看他勞累的樣子就像一條「喪家之狗」。子貢把這段話一五一十地告訴了孔子。孔子很坦然地笑著說:「把我的外表說成這樣,實在是誇過頭了。不過說我像條無家可歸的狗,確實是這樣!確實是這樣啊!」
3知其不可而為之
《論語•憲問》:「子路宿於石門。晨門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者與?』」 意思是明知做不到卻偏要去做
「明知不可而為之」, 這段故事雖無孔子,這對孔子的概括真是入木三分,深刻得很。顯然,這個守城門的人並不是一個等閑之輩,而是一個修養很高卻隱身於市朝的大隱士。
4子見南子
南子,衛靈公的夫人,宋國人,富有風情,緋聞頗多。南子也是一個追星族,久慕孔子之名,如今孔子來了,得好好見一見,《史記》說:(南子)使人謂孔子曰:"四方之君子不辱欲與寡君為兄弟者,必見寡小君。寡小君原見。"孔子辭謝,不得已而見之。夫人在絺帷中。孔子入門,北面稽首。夫人自帷中再拜,環佩玉聲璆然。孔子曰:"吾鄉為弗見,見之禮答焉。"子路不說。孔子矢之曰:"予所不者,天厭之!天厭之!"
這就是"子見南子"。
❻ 關於孔子的小故事,越多越簡潔越好
有關孔子的小故事:
1、孔子有許多弟子,其中有一個名叫宰予的,能說會道, 利口善辯。他開始給孔子的印象不錯,但後來漸漸地露出了真相:既無仁德又十分懶惰;大白天不讀書聽講,躺在床上睡大覺。為此,孔 子罵他是「朽木不可雕」。 孔子的另一個弟子,叫澹臺滅明,字子羽,是魯國人,比孔子小 三十九歲.子羽的體態和相貌很醜陋,想要事奉孔子。孔子開始認為 他資質低下,不會成才。
但他從師學習後,回去就致力於修身實踐, 處事光明正大,不走邪路;不是為了公事,從不去會見公卿大夫。後 來,子羽游歷到長江,跟隨他的弟子有三百人,聲譽很高,各諸侯國 都傳誦他的名字。
孔子聽說了這件事,感慨他說:「我只憑言辭判斷 人品質能力的好壞,結果對宰予的判斷就錯了;我只憑相貌判斷人 品質能力的好壞,結果對子羽的判斷又錯了。」
2、子路曾經問孔子:「聽說一個主張很好,是不是應該馬上實行?」
孔子說:「還有比你更有經驗、有閱歷的父兄呢,你應該先向他們請教請教再說,哪裡能馬上就做呢?」
可是冉有也同樣問過孔子:「聽說一個主張很好,是不是應該馬上實行呢?」
孔子卻答道:「當然應該馬上實行。」公西華看見同樣問題而答復不同,想不通,便去問孔子。
孔子說:「冉求遇事畏縮,所以要鼓勵他勇敢;仲由遇事輕率,所以要叮囑他慎重。」
3、春秋時期,孔子和他的學生們周遊列國,宣傳他的政治主張。有一天,他們駕車去晉國,一個孩子在路當中堆碎瓦片玩,擋住了他們的去路。
孔子說:「你不該在路當中玩兒,擋住我們的車!」
孩子指著地上說:「老人家,您看這是什麼?」
孔子一看,是用碎石瓦片擺的一座城。孩子又說:「您說,應該是城給車讓路還是車給城讓路呢?」
孔子被問住了,他覺得這孩子很懂禮貌,便問,「你叫什麼名字,幾歲了?」孩子說:「我叫項襄。7歲!」
孔子對學生們說:「項襄7歲懂禮,他可以做我的老師啊!
4、一次孔子到了鄭國與弟子走散,孔子呆在城牆東門旁發呆。
鄭國有人對子貢說:「東門邊有個人,看他勞累的樣子就像一條「喪家之狗」。子貢把這段話告訴了孔子。
孔子說:「把我的外表說成這樣,實在是誇過頭了。不過說我像條無家可歸的狗,確實是這樣!」
5、楚國某縣尹問孔子弟子,請他談談對孔子的看法,弟子木訥小心,一言不發,縣尹只得怏怏而回。
孔子得知後,很不高興,怨道:你為什麼不說:我的老師是個發憤忘食,樂而忘憂的好學者啊!
弟子一聽馬上明白,愧道:"老師,是我糊塗啊,現在我終於明白了。今後若有人再問我,我必遵師囑答之。"
孔子一聽舒服,欣然笑道:"好,好,好。"
❼ 孔子讀書的故事
1、誨人不倦
孔子一輩子的絕大部分時間都在教書,他教導過許多學生,號稱「孔門學生三千」,其中著名的有七十二人。孔子是一位良師,他講課時總是力求把要點講清楚,讓每個學生都能明白;而且孔子善於啟發,他總是耐心地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深入的思考,根據每個學生的特點。
採用不同的教育方法,把學生的特長都開發出來。因此,孔子的學生思想都很活躍,而且許多人都有自己獨到的見解,比如顏回、子路等學生,在當時就是很有名望的人。正是由於孔子學問高深,教書育人,誨人不倦,後人才把他尊稱為「孔聖人」。
2、以漁夫為師
一天,孔子與眾學生在樹林里休息,孔子彈琴自樂。附近河岸邊的船上有個老漁夫,他問孔子的學生:「這位彈琴的老人是誰呀,」子貢說:「他就是以仁義、忠心而聞名的孔聖人啊。」漁夫說:「恐怕是危忘真性,偏行仁愛啊。」
孔子聽到後,立刻走到漁夫面前,尊敬地拜了拜他,說:「我從小就開始求學,現在都69歲了,還沒聽過如此高深的教導,因此來向您請教。」漁夫毫不客氣地闡述了自己的見解。孔子聽了很受啟發,不斷地點頭。最後,孔子謙卑地對漁夫說:「遇到先生真是我的幸運,我願意做你的學生。」
3、不恥下問
生於春秋時代的孔子是我國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學問淵博,有學生三千,在當時便被人們尊奉為「聖人」。當時的人,從普通百姓到王公大臣,甚至是國君,有什麼不懂的問題都喜歡向孔子請教,在他們眼中,孔子可以稱得上是無所不知、無所不曉的人。
然而,孔子並沒有因為眾人的推崇而驕傲自滿,他總是認為「三個人在一起走路,總有一個人可以做我的老師」,因而愈加謙虛謹慎。有一天,孔子去太廟參加魯國國君的祭祖典禮。他一進太廟,就向別人詢問祭祖典禮的事,幾乎把每個細節都問到了。
當時人有譏笑他說:「誰說『鄒人之子』(孔子的父親做過鄒縣的縣官,所以當時有人把孔子稱為『鄒人之子』)懂得禮儀,他來到太廟還不是什麼事都要向別人詢問~」孔子聽了那人的譏諷,一點也沒有感到羞恥,反而微笑著回答道:「我對於自己不明白的事,必定會向別人虛心請教。
這恰恰是我要求知禮的表現啊~如果明明不知道,卻假裝知道,而恥於向別人請教,那我就永遠不會懂得禮儀了。」孔子為了增長學問和見識,曾向許多人拜師學習。他向郯子請教過官名,向萇弘學習過音律,跟師襄學習過操琴,還向老子請教過《周禮》中的有關道理。
在當時,郯子、萇弘、師襄這些人的名聲都遠在孔子之下,然而孔子仍舊虛心向他們請教,學習他們的長處以彌補自己的不足,所以學問日益精進,成為一位對後世有著深遠影響的儒學大師。當時,衛國有一個大夫名叫孔圉,他聰明好學又非常謙虛,深受衛國國君的尊敬。
孔圉死後,衛國國君為了讓後代的人都能學習和發揚他那種勤奮好學、謙虛謹慎的精神,特別賜給他一個「文公」的稱號。孔子的學生子貢也是衛國人,但是他卻不認為孔圉配得上那樣高的評價。有有一天,在問孔子說:「孔圉的學問及才華雖然很高。
但是比他更傑出的人還有很多,憑什麼賜給他『文公』的稱號呢,」孔子聽了微笑著說:「孔圉勤奮好學,頭腦聰明靈活,而且如果有任何不懂的事情,他都會大方而謙虛地向別人請教,即使對方的地位或學問不如他,也一點都不因此而感到羞恥。
這就是他難得的地方,因此賜給他『文公』的稱號是十分恰當的。」經過孔子的一番解釋,子貢終於心服口服了。
4、請教老子
公元前521年春,孔子得知他的學生宮敬叔奉魯國國君之命,要前往周朝京都洛陽去朝拜天子,覺得這是個向周朝守藏史老子請教"禮制"學識的好機會,於是徵得魯昭公的同意後,與宮敬叔同行。到達京都的第二天,孔子便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老子。
正在書寫《道德經》的老子聽說譽滿天下的孔丘前來求教,趕忙放下手中刀筆,整頓衣冠出迎。孔子見大門里出來一位年逾古息精神矍鑠的老人,料想便是老子,急趨向前,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弟-子禮。進入大廳後,孔子再拜後才坐下來。
老子問孔子為何事而來,孔子離座回答:"我學識淺薄,對古代的'禮制'一無所知,特地向老師請教。"老子見孔子這樣誠懇,便詳細地抒發了自己的見解。
5、韋編三絕
孔子幼年喪父,家境貧寒,沒有受到良好的教育,只能通過自學來獲得知識。從十五歲開始,孔子便發憤讀書,因為沒有人教,在學習上碰到難題就得到處找人請教。只要能解答自己的疑問,不管什麼人他都可以拜為老師。他請教過做官的人,也請教過普通老百姓。
教過白發蒼蒼的老人,也請教過頭上梳著小辮兒的兒童。因為虛心好學,學無常師,三十歲時孔子便成為當地較有名氣的學者。 那時還沒有紙張,製作書籍的材料主要是竹子。一般是把竹子削成一片一片的竹簽,颳去上面的青皮,用火烘乾後在上面刻字,稱為「竹簡」。
竹簡有一定的長度和寬度,一根竹簡只能寫一行字,多則幾十個,少則八九個。寫成一部書要用許多竹簡,書的內容全部寫上去以後,再用牢固的牛皮繩子把這些竹片按順序編聯起來,就可以閱讀了,這樣的過程就叫做「韋編」。由於一片竹簡只能寫很少的字。
所以如果一部書的字數很多的話,那就需要幾十斤甚至上百斤的竹片。像《易經》這樣的書,當然是由許許多多竹簡編聯起來的,因此相當沉重。孔子到了晚年才開始學《易經》。《易經》是很難讀懂的一部古書,孔子下了很大的工夫,才把它全部讀了一遍,還只是基本了解它的內容。
接著,他又讀了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點。然後,他又讀第三遍,對其中的精神、實質有了比較透徹的理解。此後,為了深入研究這部書,同時也為了給學生們講解,他不知翻閱了多少遍《易經》。這樣讀來讀去,把串聯竹簡的牛皮帶子也磨斷了好幾次,不得不換上新的再讀。
這種孜孜不倦的精神很讓人感動。即使讀到了這樣的地步,孔子還謙虛地說:「假如我能多活幾年,我就可以多理解些《易經》的文字與內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