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娥的故事
㈠ 竇娥冤的故事
竇娥從小死了母親,她父親竇天章是一位窮書生,因為上京趕考缺少盤纏,便把年僅七歲的她賣給蔡婆婆家做童養媳。竇娥十七歲與蔡氏之子成婚,可成婚沒兩年,丈夫就生病死了,只剩下了竇娥和她婆婆兩人相依為命。
當地有個流氓叫張驢兒,欺負蔡家婆媳無依無靠,跟他父親張老兒一起賴在蔡家,逼迫蔡婆婆嫁給張老兒。蔡婆婆軟弱怕事,勉強答應了。張驢兒又脅迫竇娥跟他成親,竇娥堅決拒絕。還把張驢兒痛罵了一頓。
張驢兒懷恨在心。沒過幾天,蔡婆婆生病了,要竇娥做羊肚湯給她吃。張驢兒便偷偷地在湯里下了毒葯,想先毒死蔡婆婆,再逼竇娥成親。竇娥把羊肚湯端給蔡婆婆喝。
蔡婆婆接過碗,忽然不舒服要嘔吐,就讓給張老兒喝了。張老兒中了毒,在地上翻滾幾下就咽了氣。張驢兒沒想到毒死了自己父親,惱怒不已,便把殺人的罪名栽贓到竇娥身上。告到楚州衙門。
楚州知府貪贓枉法,背地裡被張驢兒用錢買通了,不問青紅皂白便把竇娥抓到公堂訊問,逼她招認。竇娥受盡拷打,痛得死去活來,還是不肯承認。
知府知道竇娥待她婆婆很孝順,就當著竇娥的面要拷打蔡婆婆。竇娥想到婆婆年紀大了,受不起這個酷刑,只好含冤招供,承認是自己下毒。於是貪官知府便將竇娥定了死罪,押到刑場去處決。
臨刑前,竇娥滿腔冤屈無處可訴,她不想就這么白白死去,於是含著熱淚向蒼天起誓:「我竇娥真的是被冤枉的,我的冤屈只有老天爺知道。
為了證明我的清白,我死後,一要讓這刀過頭落,一腔熱血全濺在上空的白練上,二要天降大雪,遮蓋我的屍體,三要讓楚州從此大旱三年!」
劊子手行刑後。竇娥的鮮血竟然一滴都沒有落在地上,全部飛濺在了高掛的白布上。當時圍觀的百姓暗自稱奇。緊接著天地變色,狂風大作,天空飄起鵝毛大雪,密密地覆蓋在竇娥的身上。那時候正是六月夏天,每一個在場的人都驚呼:「這竇娥真是冤枉的!」
接下來,楚州果真大旱了三年。所有人都相信竇娥的冤屈,為竇娥抱不平,直到竇娥的父親竇天章在京城做官返鄉,竇娥的冤案才得到昭雪,殺人兇手張驢兒被處以死刑,貪官知府也得到了應有的懲罰。
人物介紹:
1、竇娥
竇娥是不幸的,幼時喪母,七歲又被賣為童養媳,婚後不久丈夫去世。但她是善良的,她只想一心一意服侍婆婆,過安安穩穩的日子。
即使受到流氓張驢兒的脅迫時她也堅守著婦德,不畏強權,明辨是非。即使是在行刑的途中,她怕婆婆傷心,請求儈子手從後街走。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善良、柔弱、需要人保護的女子,竟然被當時的官府任意枉殺。
2、蔡婆
蔡婆的運氣相對較好,如遇到賽盧醫加害時被救,羊肚湯被下毒後作嘔沒吃,面對官司能保全自身,最終又被竇天章收養家中等。這雖然存在外部偶然性,但也有其內在必然性,即蔡婆的性格、觀念、經歷、處事經驗等。
在楔子中,蔡婆便道:「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不須長富貴,安樂是神仙。」因此,世故苟且的蔡婆在死與再嫁的問題上選擇再嫁,在官休與私休的問題上選擇私休。
3、張驢兒
地痞張驢兒對蔡婆和竇娥的威逼、霸佔,完全是一種對人身掠奪的行為。張驢兒為了企圖達到霸佔竇娥的目的,在羊腸湯里灌下了毒葯想毒死蔡婆,結果卻毒死了老張,從而誣陷竇娥為殺人兇犯。張驢兒這個人物形象,正是當時社會上謀財害命、橫行霸道的流氓典型。
(1)竇娥的故事擴展閱讀:
1、故事背景:
由於元世祖採取了許多發展生產的措施,元朝初期的社會經濟十分繁榮。但是這種繁榮只使蒙古的王公貴族和地主官僚得到好處。
為了滿足蒙古貴族過窮奢極欲的生活和軍事的需要,元世祖還任用了一批管理財政的大臣,幫助他搜刮財富。這批大臣勾結地方官吏,貪贓枉法,無所不為。
元王朝還實行民族壓迫政策,把全國人民劃分為四個等級:第一等是蒙古人;第二等叫色目人,也就是西域各族和西夏人;
第三等叫漢人,就是原來在金朝統治下的漢人、契丹、女真等族人;第四等叫南人,就是原來在南宋地區的各族人民。四個等級的人政治地位和待遇不同,漢人和南人受到百般歧視。
在殘酷的階級壓迫和民族壓迫下,各族勞動人民都過著悲慘的日子。貪污橫行,冤案多得數也數不清。
元世祖死後,他的孫子鐵穆耳即位,就是元成宗。元成宗時期,這種貪贓枉法的情況越來越嚴重。有一次,查出有貪污行為的官吏一萬八千多人,冤案五千多件。
當時,在大都流行著一種戲劇,叫雜劇。一些有正義感的讀書人,不滿官府的黑暗統治,利用雜劇的形式來揭露官場的罪惡和社會的不平現象。
大都有個讀書人叫關漢卿,從小喜愛音樂戲劇,會吹簫彈琴,還會唱歌跳舞。關漢卿在京城太醫院當過官,可是他對醫術不感興趣,對編寫劇本卻特別熱心。
那時候,演戲的人社會地位很低,關漢卿卻跟他們混得挺熟;有時候他自己也上場演出,扮個角色。因為他對音樂戲劇很有研究,所以編出的戲也就格外精采。
在大都,一班貴族和普通百姓都喜歡看戲,關漢卿編的戲劇不是為了光給貴族消閑作樂,而是常常幫百姓說話。他把看到的,聽到的人民的悲慘遭遇,寫進他的劇本里。《感天動地竇娥冤》(也叫《竇娥冤》),就是他的傑出的代表作品。
《竇娥冤》的主要人物是楚州地方一個貧苦女子竇娥。竇娥從小死了母親,她父親竇天章還不起債,又因為上京趕考,缺少盤費,把她賣給孤苦的蔡婆婆家做童養媳。到蔡家沒兩年,丈夫就害病死了,只剩了竇娥和她婆婆兩人相依為命地過日子。
2、作者簡介
關漢卿(1234年前-1300年左右),」漢卿「是字,號已齋(一齋、已齋叟),漢族,解州(今山西省運城)人,另有籍貫大都(今北京市)和 祁州(今河北省安國市)等說。
元雜劇奠基人,「元曲四大家」之首,與白樸、馬致遠、鄭光祖並稱為「元曲四大家」。
以雜劇的成就最大,今知有67部,現存18部,個別作品是否為他所作,無定論,最著名的是《竇娥冤》。
關漢卿也寫了不少歷史劇,如《單刀會》、《單鞭奪槊》、《西蜀夢》等;散曲今存小令40多首、套數10多首。
關漢卿塑造的「我是個蒸不爛、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響璫璫一粒銅豌豆」(《一枝花 · 不伏老》)的形象也廣為人稱,被譽為「曲聖」。
㈡ 竇娥冤故事梗概100字左右 不要過長
故事梗概
竇娥幼年為童養媳,丈夫去世後,無賴張驢兒企圖霸佔,以毒死蔡婆要挾竇娥,誤斃其父。誣告竇娥,官府嚴刑婆媳,竇娥為救婆含冤招供。竇娥死後血濺白綾、六月降雪、大旱三年。竇娥之父竇天章科舉得中任廉訪使,重審此案,為竇娥申冤。
後世影響
《感天動地竇娥冤》對後世文學、戲劇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僅就改編之作來說,明代即有葉憲祖以《感天動地竇娥冤》為題材,改編成三十二出的傳奇《金鎖記》,其中的《羊肚》、《探監》、《斬娥》等出,直至近年來還在舞台上演出。
(2)竇娥的故事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元朝時,為了滿足蒙古貴族窮奢極欲的生活和軍事的需要,一些蒙古大臣勾結地方官吏,貪贓枉法,無所不為。在殘酷的階級壓迫和民族壓迫下,各族勞動人民都過著悲慘的日子,尤其是受到歧視的漢人和南人,冤案多得數也數不清。
一些有正義感的讀書人,不滿官府的黑暗統治,便利用雜劇的形式來揭露官場的罪惡和社會不公平的現象,關漢卿就是其中之一。他把看到的、聽到的百姓悲慘的遭遇寫進他的劇本《感天動地竇娥冤》。
作品賞析
作品在藝術上,體現出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風格的融合。作品用豐富的想像和大膽的誇張,設計超現實的情節,顯示出正義的強大力量,寄託了作者鮮明的愛憎,反映了廣大人民伸張正義、懲治邪惡的願望。
作品運用豐富的想像和大膽的誇張,設計了三樁誓願的超現實情節,運用了浪漫主義手法,顯示正義抗爭的強大力量,寄託了作者鮮明的愛憎,反映了群眾伸張正義、懲治邪惡的願望也反襯出社會的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