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成語故事 » 臘肉的故事

臘肉的故事

發布時間: 2021-01-19 10:35:10

⑴ 關於臘肉的傳說,有誰知道

鄉土美味——陝南臘肉

臘肉,又叫熏肉,是陝南秦巴山區一帶的地方特產,是陝南人請客送禮的傳統佳品,相傳,已有幾千年的歷史。據記載,早在兩千多年前,張魯稱漢王,兵敗南下走陝南,途經漢中紅廟塘時,漢中人用上等臘肉招待過他;又傳,清光緒二十六年,慈禧太後攜光緒皇帝避難西安,陝南地方官吏曾進貢臘肉御用,慈禧食後,贊不絕口。

陝南秦巴山區人,加工製作臘肉的傳統習慣不僅久遠,而且普遍。每逢冬臘月,即「小雪」至「立春」前,家家戶戶殺豬宰羊,除留夠過年用的鮮肉外,其餘乘鮮用食鹽,配以一定比例的花椒、大茴、八角、桂皮、丁香等香料,腌入缸中。七~十五天後,用棕葉繩索串掛起來,滴干水,進行加工製作。選用柏樹枝、甘蔗皮、椿樹皮或柴草火慢慢熏烤,然後掛起來用煙火慢慢熏干而成。或掛於燒柴火的灶頭頂上,或吊於燒柴火的烤火爐上空,利用煙火慢慢熏干。秦巴山區林茂草豐,幾乎家家都燒柴草做飯或取暖,是熏制臘肉的有利條件。即使城裡人,雖不殺豬宰羊,但每到冬臘月,也要在那市場上挑那上好的白條肉,或肥或瘦,買上一些,回家如法腌制,熏上幾塊臘肉,品品臘味。如自家不燒柴火,便托鄉下親友熏上幾塊。

熏好的臘肉,表裡一致,煮熟切成片,透明發亮,色澤鮮艷,黃里透紅,吃起來味道醇香,肥不膩口,瘦不塞牙,不僅風味獨特,營養豐富,而且具有開胃、去寒、消食等功能。陝南臘肉保持了色、香、味、形俱佳的特點,素有「一家煮肉百家香」的贊語。

臘肉從鮮肉加工、製作到存放,肉質不變,長期保持香味,還有久放不壞的特點。此肉因系柏枝熏制,故夏季蚊蠅不爬,經三伏而不變質,成為別具一格的地方風味食品,傳說西安有名的「樊記臘肉」,就是陝南人傳給的技藝。

陝南宰殺的年豬年羊,均供自食,每年旺為淡貯,終年享用。佐餐、下酒、宴客、饋友、逢年過節,都離不開臘肉。因此,一般農家,均以此為家常必備之鄉食,遂成鄉土美味。特別是深山人家,以家藏臘肉的多寡,來衡量貧富的標志。《漢陰縣志》記有:
「雖篷室柴門,食必兼肉。」這里說的肉,即指臘肉。

⑵ 臘肉孔子的典故

在《論語》里,有一句:「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嘗無誨焉。」不少人認為專束修這個詞,是指十條屬臘肉,孔子這話的意思是,只要有人帶給他十塊臘肉,他就收來人為弟子,悉心教導他。但這個解釋一直沒有得到統一認可,如宋代的朱熹就認為,孔子這么說其實是打個比方,意思無非是說明即使是最輕微的禮物,他都會給予教導。

⑶ 四川人的臘肉來歷。

據易經關於臘肉的記載,至今,已有兩千多年歷史。關於臘肉的起源,無專法考證。但屬在湖南有著這樣的流傳。過去,湖南西部一帶的土家和苗族被稱為蠻夷民族,他們是當年和黃帝為爭奪天下的蚩尤部落後人,由於戰敗,先輩長期隱居到湖南西部一帶深山。過著以打獵為生的日子,最初,他們只是將沒有吃完的野豬肉掛在樹幹上風干,等到食物短缺時拿來食用。遇到雨天的時候,他們就將肉放在火堆上烤乾食用。人們發現,經火煙熏烤後的肉,吃起來特別香。以後,他們就長期使用這樣的方法處理沒吃完的獵物。
有一年,舜帝南巡時,來到湖南,吃到了當地居民熏烤乾的野豬肉,極為贊嘗,多年後一直念念不忘。直命手下再尋惜日吃過的那種野豬肉,其手下將其命名為惜(xi)肉。直到漢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朝廷封長沙定王子劉義為夫夷侯。劉義開始巡遊三湘,正值臘月,劉義來到湘西一帶,吃了土家人熏烤的惜(xi)肉後,興然作詩。將其改名為臘(la)肉。從此有了臘肉一說。

⑷ 誰知道孔子三束肉的故事,急用

尹喜,生卒不詳,先秦時圭阝縣(今甘肅天水)人,字公度,一作公文。尹喜少好天文秘專緯,仰觀俯察屬,洞若觀火。不修俗禮,隱德修仁。後游覽至終南山周至縣結草為樓,號為「樓觀」,以其樓觀星望氣耳。周康王聞之,拜為大夫,後復召為東宮賓友。

尹喜善內學,常服日月精華,時周朝衰微,尹喜仰觀天象,見紫氣東來,知有聖人將西度,乃於周昭王時辭去大夫之職,乞為函谷關關令。後遇老子,拜為師,求至道,老子授以《道德經》五千字,承其衣缽,著《關尹子》九篇,終成道教之文始先生、無上真人,位列道教之「天府四相」之一玉清四相,是居太上老君之後、南華真人莊周之上的道家亞聖,其著作被稱為「文始真經」,足見其位之尊。

尹喜的生平事跡散見於經傳及《清微仙譜》等道書,而最可信的當為司馬遷《史記

⑸ 臘肉的歷史、文化、故事

肉是湖北復、四川、湖南制、江西、貴州、陝西的特產,已有幾千年的歷史。據記載,早在兩千多年前,張魯稱漢寧王,兵敗南下走巴中,途經漢中紅廟塘時,漢中人用上等臘肉招待過他;又傳,清光緒二十六年,慈禧太後攜光緒皇帝避難西安,陝南地方官吏曾進貢臘肉御用,慈禧食後,贊不絕口。 加工製作臘肉的傳統習慣不僅久遠,而且普遍。每逢冬臘月,即「小雪」至「立春」前,家家戶戶殺豬宰羊,除留夠過年用的鮮肉外,其餘乘鮮用食鹽,配以一定比例的花椒、大茴、八角、桂皮、丁香等香料,腌入缸中。七~十五天後,用棕葉繩索串掛起來,滴干水,進行加工製作。選用柏樹枝、甘蔗皮、椿樹皮或柴草火慢慢熏烤,然後掛起來用煙火慢慢熏干而成。或掛於燒柴火的灶頭頂上,或吊於燒柴火的烤火爐上空,利用煙火慢慢熏干。西部地區林茂草豐,幾乎家家都燒柴草做飯或取暖,是熏制臘肉的有利條件。即使城裡人,雖不殺豬宰羊,但每到冬臘月,也要在那市場上挑那上好的白條肉,或肥或瘦,買上一些,回家如法腌制,熏上幾塊臘肉,品品臘味。如自家不燒柴火,便托鄉下親友熏上幾塊。

⑹ 臘八蒜和臘八醋的由來~

紀念釋迦牟尼。
臘八粥的由來
臘月初八,我國人民有吃臘八粥習俗。據說臘八粥傳自印度。
佛教的創始者釋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凈飯王的兒子,他見眾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滿當時婆羅門的神權統治,舍棄王位,出家修道。初無收獲,後經六年苦行,於臘月八日,在菩提樹下悟道成佛。在這六年苦行中,每日僅食一麻一米。後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難,於每年臘月初八吃粥以做紀念。「臘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紀念日」。「臘八」是佛教的盛大節日。解放以前各地佛寺作浴佛會,舉行誦經,並效仿釋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獻乳糜的傳說故事,用香谷、果實等煮粥供佛,稱「臘八粥」。並將臘八粥贈送給門徒及善男信女們,以後便在民間相沿成俗。據說有的寺院於臘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缽盂,沿街化緣,將收集來的米、栗、棗、果仁等材料煮成臘八粥散發給窮人。傳說吃了以後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 所以窮人把它叫做「佛粥」。南宋陸游詩雲:「今朝佛粥更相饋,反覺江村節物新。」據說杭州名剎天寧寺內有儲藏剩飯的「棧飯樓」平時寺僧每日把剩飯曬干,積一年的余糧,到臘月初八煮成 臘八粥分贈信徒,稱為「福壽粥」「福德粥」意思是說吃了以後可以增福增壽。可見當時各寺僧愛惜糧食之美德。
臘八粥在古時是用紅小豆、糯米煮成,後來材料逐漸增多。南宋人周密著《武林舊事》說:「用胡桃、松子、乳蕈、柿蕈、柿栗 之類做粥,謂之『臘八粥』」。至今我國江南、東北、西北廣大地區人民仍保留著吃臘八粥的習俗,廣東地區已不多見。所用材料各有不同,多用糯米、紅豆、棗子、栗子、花生、白果、蓮子百合等煮成甜粥。也有加入桂圓、龍眼肉、蜜餞等同煮的。冬季吃一碗熱氣騰騰的臘八粥,既可口有營養,確實能增福增壽

⑺ 最古老的中華傳統美食有哪些

1. 4000年前的面條

面條一開始的起源地,眾說紛紜,有說中國的有說義大利的,還有人說是阿拉伯的,各自都有各自的論據與說法,直到中國考古界的一個新發現,直接把面條的發現時間拉到4000年以前——新石器晚期的面條。

1978年10月,考古工作者在山東省的薛國故城,發掘出一套銅禮器,其中有一個銅食器,打開裡面整整齊齊擺放著三角形食物,據分析,這裡面裝的就是中國的傳統美食——水餃。這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的水餃,約2600年以前。

⑻ 耶律德光與臘肉有什麼故事

耶律德光(902年―947年),字德謹,小字堯骨,契丹族,遼太祖耶律阿保機次子,母淳欽皇後述律平,遼國第二位皇帝,927年―947年在位。922年為天下兵馬大元帥,引兵掠薊北。926年太祖病死,因應天後之助,於次年即位,仍以天顯為年號。938年,耶律德光改皇都為上京。始改革官制,官分南、北面,因俗而治。北面官以契丹舊制治契丹人,南面官以漢制治漢人。又整訂賦稅,獎勵耕織,發展生產。947年,傾師南征,八月,為後晉敗於燕長城(今河北涿州固安縣南)北。十二月,大敗後晉兵,陷汴京(今河南開封市),俘後晉出帝。次年,改元"大同",改國號契丹為遼。旋以中原民軍武裝反抗,契丹人亦死傷慘重,厭戰心切,他率軍北返。途中,行至欒城(今河北欒城)病死。

耶律德光聽說河陽之亂,感到非常失落,對左右說,他有三個過失:第一個過失,是讓各道搜刮百姓錢財;第二個過失,是命令契丹兵打草谷擾民;第三個過失,是沒有早點派節度使們回去治理各鎮。正是由於這三個過失,才讓他失去了人心,使得中原人投降了他,又背叛了他。耶律德光是一個好大喜功的雄主,此次南征,大張旗鼓地進駐汴梁,處處順手,事事如願,已經讓他有些得意忘形,本想久居中原,偏偏進入汴梁後,形勢急轉直下,烽煙四起,警報頻傳,一日也不得安寧,因此由憤生悔,由悔生憂,最後竟然鬱郁成疾,在軍營中一病不起,走到欒城(今河北欒城東)時,已經是渾身燥熱,周身不適,勉強走到了殺胡林,病情急劇惡化,便問隨行的馮道,到了什麼地方。馮道說他們已經到了殺胡林。耶律德光似乎有所預感,追問道:"為什麼要叫殺胡林這個名字呢?"馮道回答:"這個地方本來叫孤林,唐朝的時候,唐軍同突厥在這里決戰,唐兵大獲全勝,殺死胡人無數,所以稱為殺胡林。""殺胡林?原來是殺外族的舊地?"耶律德光大叫一聲,口吐鮮血:"天滅我也!"當天晚上,耶律德光死在軍營之中,年僅四十五歲,算得上是英年早逝。耶律德光死的時候,正是盛夏季節,要將他的屍體送回老家,還得幾個月的時間,如此一來,屍體還沒有到家就腐臭了。

述律太後聞此噩耗,不禁大慟。傳下懿旨:生要見人,死要見屍。文武大臣聞旨立時犯了愁:眼下正值三伏,屍體已經有了氣味。要是運到家,還不頂風臭三十里?可是,不遵太後的懿旨是要掉腦袋的啊。正在文武大臣和太醫束手無策的時候,一個廚師魏三刀毛遂自薦,說自有妙招解此難題。他說,把皇帝屍體做成"羓" ,屍體就不會腐爛發臭了。"羓" 是北方游牧民族的特色食品。他們會把吃不掉的牛或者羊內臟掏空,用鹽腌上。"羓"相當於中原地區的臘肉。這個主意一出,雖然有把耶律德光當牲畜處理的意思,但無奈之下,文武大臣和太醫們也只好照廚師的意見辦,不過,用耶律德光屍體做成的"羓",就不是一般的"羓",而是"帝羓"。於是乎,由這位廚師主刀,剖開耶律德光的肚子,掏盡內臟,包上鹽巴,讓屍體脫水,按現代說法,就是將耶律德光的屍體製成一具木乃伊。耶律德光是我國歷史上唯一的一個木乃伊皇帝。

⑼ 春節民俗故事

年三十守歲,俗名"熬年"。為什麼稱作"熬年"呢?民間流傳著一個有趣的故事:太古時期,有一種兇猛的怪獸,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們管它們叫"年"。"年"的形貌猙獰,生性兇殘,專食飛禽走獸、鱗介蟲豸,一天換一種口味,從磕頭蟲一直吃到大活人,讓人談"年"色變。慢慢地,人們掌握了"年"的活動規律,原來它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竄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嘗一次口鮮,出沒的時間都是在天黑以後,等到雞鳴破曉,便返回山林中去了。算準了"年"的肆虐日期,男男女女便把這可怕的一夜視為關煞,稱作"年關",並且想出了套"過年關"的辦法,每到這天晚上,家家戶戶提前做好晚飯,熄火凈灶,再把雞圈牛欄全部拴牢,然後把宅院的大門封住,躲在屋裡吃「年夜飯」;因為這頓晚餐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辦得很豐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圍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團圓外,還在吃飯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神靈保佑他們平平安安地度過這一夜。吃過晚飯後,誰都不敢睡覺,擠坐在一起閑聊壯膽。

天色漸漸黑了下來,"年"從深山老林里竄了出來,摸進村落,只見家家戶戶宅門緊閉,門前還堆著芝麻桿,街上瞧不見一個人影兒。轉了大半個晚上的"年"毫無所獲,只好啃些芝麻桿充飢。又過些時,公雞啼曉,這些兇殘而又愚蠢的怪物只得怏怏返回。熬過"年關"的人們欣喜不已,感謝天地祖宗的護佑,互相祝賀沒有被"年 "吃掉,便打開大門,燃放鞭炮,同鄰里親友見面道喜……,人們見面互相拱手作揖,祝賀道喜,慶幸沒被年獸吃掉。這樣過了好多年,沒出什麼事情,人們對年獸放鬆了警惕。就在有一年三十晚上,年獸突然竄到一個村子裡。一村子人幾乎被年獸吃光了,只有一家掛紅布簾、穿紅衣的新婚小兩口平安無事。還有幾個兒童,在院里點了一堆竹子在玩耍,火光通紅,竹子燃燒後"啪啪"地爆響,年獸轉到此處,看見火光嚇得掉頭逃竄。此後,人們知道年獸怕紅、怕光、怕響聲,每至年末歲首,家家戶戶就貼紅紙、穿紅袍、掛紅燈、敲鑼打鼓、燃放爆竹,這樣年獸就不敢再來了。

可是有的地方,村民不知年獸怕紅,常常被年獸吃掉。這事後來傳到天上的紫微那兒,他為了拯救人們,決心消滅年獸。有一年,他在年獸出來時,就用火球將它擊倒,再用粗鐵鏈將它鎖在石柱上。從此,每到過年,人們總要燒香,請紫微星下界來保平安。這種現象逐漸變成了相傳的"過年"和"拜年"的風俗

⑽ 我要寫一篇這樣的小說題材的作文。內容大致是一塊臘肉引起的感人故事。半命題作文《_______的故事

就填臘肉唄

熱點內容
表示著急的詞語 發布:2024-04-29 19:46:43 瀏覽:536
我的校園作文300字 發布:2024-04-29 19:29:12 瀏覽:150
光與暗的故事 發布:2024-04-29 19:10:37 瀏覽:908
雪字開頭的電影 發布:2024-04-29 19:07:27 瀏覽:292
統計小故事 發布:2024-04-29 18:54:19 瀏覽:675
望字的詞語 發布:2024-04-29 18:25:37 瀏覽:54
親人去世的心情句子 發布:2024-04-29 18:21:20 瀏覽:956
吃屎系列的番號 發布:2024-04-29 18:10:45 瀏覽:651
老狼拔牙的故事 發布:2024-04-29 17:52:47 瀏覽:97